高考化学 小题精练系列 专题48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含解析)1
《高考化学 小题精练系列 专题48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含解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 小题精练系列 专题48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专题48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满分42分 时间20分钟) 姓名: 班级: 得分: 1.气体X可能由NH3、Cl2、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浅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 ④可能含有Cl2、CO2 A.①和③ B.只有③ C. 只有① D.②和③ 【答案】A 考点:考查气体的成分的确定的知识。 2.某学生鉴定甲盐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如果甲中含有S2-,则乙是硫磺沉淀 B.如果乙是AgCl沉淀,那么甲是FeCl3 C.丙中肯定含有Fe3+,所以甲是FeBr2 D.甲中含有铁元素,可能显示+2或者+3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溶液丙中加入KSCN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丙中有铁元素,那么甲中也有铁元素,则甲中不能含有S2-,A错;乙是淡黄色沉淀,而 AgCl沉淀是白色的,故B错;丙中肯定含有Fe3+,但不一定是FeBr2,如果是FeBr3也能看到相同的现象,C错;丙中含有铁元素,那么甲中含有铁元素,可能显+2或者+3价,如果是Fe2+会被氧化为Fe3+,D对。 考点:物质的性质和检验。 3.实验室一瓶固体M的标签右半部分已被腐蚀,剩余部分只看到“Na2S”字样(如图所示)。已知固体M只可能是Na2SO3、Na2SiO3、Na2SO4中的一种。若取少量固体M配成稀溶液进行有关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确定该固体M的具体成分 B.往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若有白色沉淀,则固体M为Na2SiO3 C.往溶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的BaCl2,若有白色沉淀,则固体M为Na2SO4 D.用pH试纸检验,若pH=7,则固体M一定是Na2SO4 【答案】C 考点:几组未知物的检验,含硫物质的性质和综合利用 4.下列各组溶液中,用括号内的试剂及物质间相互反应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A.Ba(OH)2、KSCN、NaCl、Mg(NO3)2 (FeCl3溶液) B.NaNO3、NaHCO3、(NH4)2SO3、Na2SiO3 (H2SO4溶液) C.NH4Br、K2CO3、NaI、CaCl2 (AgNO3溶液) D.(NH4)3PO4、NaBr、CuSO4、AlCl3 (KOH溶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Ba(OH)2与FeCl3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KSCN与FeCl3反应溶液变为红色,然后用Ba(OH)2鉴别NaCl、Mg(NO3)2,产生沉淀的是Mg(NO3)2,故A正确;B.NaNO3与H2SO4不反应,无现象,NaHCO3与H2SO4反应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NH4)2SO3与H2SO4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a2SiO3与H2SO4反应生成难溶的沉淀,现象各不相同,故B正确;C.AgNO3溶液无法鉴别K2CO3和CaCl2,二者都产生白色沉淀,故C错误;D.NH4Cl与KOH反应生成刺激性气体氨气,NaBr与KOH不反应,无现象,CuSO4与KOH反应生成蓝色Cu(OH)2沉淀,AlCl3加入KOH溶液后先生成Al(OH)3沉淀后溶解,现象各不相同,故D正确。故选C。 考点:考查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5.有一无色溶液,可能含有K+、Al3+、Mg2+、NH4+、Cl-、SO42-、HCO3-、MnO4-的几种。为确定其成分,做如下实验:①取部分溶液,加入适量Na2O2固体,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和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白色沉淀部分溶解;②另取部分溶液,加入HNO3酸化的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肯定有Al3+、Mg2+、NH4+、Cl- B.肯定有Al3+、Mg2+、HCO3- C.肯定有K+、HCO3-、MnO4- D.肯定有Al3+、Mg2+、SO42- 【答案】D 考点:考查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6.下列关于某些离子的检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有CO32-或HCO3- B.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C.向某溶液中加入浓氧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溶液中存在NH4+ D.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Cl-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向某溶液中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无色气体可能是CO2或SO2,则原溶液可能含有CO32‾、HCO3‾、SO32‾或HSO3‾,A错误;B、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或SO32‾,B错误;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是氨气,则溶液中一定有NH4+,C正确;D、向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银或碳酸银,再加稀盐酸,碳酸银和盐酸反应转化为氯化银白色沉淀,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氯离子,D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离子的检验。 7.室温下,现有A、B、C、D、E、F六种常见化合物,已知它们的阳离子有K+、Ag+、Ca2+、Ba2+、Fe2+、Al3+,阴离子有Cl-、OH-、CH3COO-、NO3-、SO42-、CO32-,现将它们分别配成0.1 mol/L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已知:室温下,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浓度约为0.00165 g/mL) ①测得溶液A、C、E呈碱性,且碱性为A > E > C; ②向B溶液中滴加Na2S溶液,出现难溶于强酸且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的黑色沉淀; ③向D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 ④向F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A _______B ________C__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 (2)实验④中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对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D与E的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a(OH)2、AgNO3、(CH3COO)2Ca、AlCl3、K2CO3、FeCl2; (2)4Fe(OH)2+O2+2 H2O=4Fe(OH)3;(3)2Al3++3CO32-+3H2O=2Al(OH)3 ↓+3CO2↑。 考点:考查离子共存、物质检验等知识。 8.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雾霾问题已成为百姓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今年入秋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更是“霾伏”四起,部分地区持续出现中度至重度霾,环境治理刻不容缓。某化学实验小组测得某地区的雾霾中可能含有如下几种无机离子:Na+、NH4+、Mg2+、Al3+、SO42﹣、NO3﹣、Cl﹣。对该地区雾霾处理后获得试样溶液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已知:3NO3﹣ + 8Al + 5OH﹣ + 18H2O ═ 3NH3↑ + 8Al(OH)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样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生成沉淀Ⅰ的化学式是 生成气体Ⅰ的离子方程式为 ,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 。 (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出雾霾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有 。 (3)若该实验小组测得另一地区雾霾试样中可能含有H+、NH4+、Mg2+、Al3+、Fe3+、CO32﹣、SO42-、NO3﹣中的几种。 ①若加入锌粒,排空法收集到无色无味气体; ②若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产生的沉淀量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之间关系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一定不含CO32﹣,可能含有NO3﹣和SO42- B.溶液中n(Mg2+)=0.1mol C.溶液中的阴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35 mol D.n(H+):n(Al3+):n(Mg2+)= 1:1:1 【答案】(1)Mg(OH)2 NH4++OH﹣NH3↑+H2O;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粘在玻璃棒上,靠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则说明该气体为氨气 (2) NH4+、Mg2+、Al3+、NO3﹣ (3)ABD (1)试样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生成沉淀Ⅰ为Mg(OH)2;气体Ⅰ的生成是溶液中的铵根离子与氢氧根反应生成的:NH4++OH-NH3↑+H2O;由于氨气是唯一的碱性气体,故检验的方法为: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粘在玻璃棒上,靠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则说明该气体为氨气。 (2)经过上述分析,雾霾中国一定含有的离子为NH4+、Mg2+、Al3+、NO3-。 (3)若加入锌粒,产生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说明气体是氢气,因此溶液显酸性,则CO32-和NO3-不能大量共存;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不存在Fe3+;根据产生的沉淀量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图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Mg2+、Al3+;又因为当沉淀达到最大值时,继续进入氢氧化钠,沉淀不变,这说明溶液中还存在NH4+,由于溶液中还必须存在阴离子,所以一定还有SO42-;由图象可知,第一阶段为氢离子与氢氧化钠反应,消耗氢氧化钠为0.1mol,则n (H+)=0.1mol;第三阶段为铵根离子与氢氧化钠反应,消耗氢氧化钠为0.7mol-0.5mol=0.2mol,则n(NH4+)=0.2mol;最后阶段为氢氧化钠溶解氢氧化铝,消耗氢氧化钠0.8mol-0.7mol=0.1mol,则nAl(OH)3]=0.1mol,根据铝元素守恒可知n(Al3+)=0.1mol;第二阶段为氢氧化钠沉淀镁离子、铝离子,共消耗氢氧化钠为0.5mol-0.1mol=0.4mol,则n(Mg2+)=(0.4mol-0.1mol3)2=0.05mol,A.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含CO32-、NO3-,一定含有SO42-,故A错误;B.n(Mg2+)=(0.4mol-0.1mol3)2=0.05mol,故B错误;C.溶液中的阴离子为硫酸根,根据电荷守恒,物质的量为0.35mol,故C正确;D.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n(H+):n(Al3+):n(Mg2+)=0.1mol:0.1mol:0.05mol=2:2:1,故D错误。故答案为:ABD。 考点:考查离子共存和离子推断-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化学 小题精练系列 专题48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含解析1 高考 化学 精练 系列 专题 48 物质 检验 鉴别 解析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11846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