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1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那么甲、乙的特征分别属于( ) 【导学号:32570154】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解析】 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命个体所具有的,是生物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是种群的特征,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表现。 【答案】 B 2.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特征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结构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 【解析】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 【答案】 D 3.下面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正确的是( ) 【导学号:32570155】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③计数 ④计算种群密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③→②→④ 【解析】 一般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首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调查对象,然后选取适当大小的样方,计算每个样方内该种群的数量,然后计算该区域内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答案】 A 4.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解析】 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牛并不是同一物种,不是一个种群;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答案】 D 5.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导学号:32570156】 A.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393415 【解析】 根据标记重捕法中种群密度计算公式:N=m(标记个体数),可得出N=393415≈88(只)。 【答案】 C 6.(多选)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选择适宜的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 对于一个种群,我们一般很难确切知道其种群数量,只能通过调查其种群密度近似估计其种群数量。对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可用样方法;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则采用标记重捕法。 【答案】 BC 7.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32570157】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析】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该种群开始个体总数为100,一年内新出生个体数为20,因此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100%=20%,故A项错误。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出生率就越高,故B项正确。若推迟性成熟期,则会降低出生率,故C项错误。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体现了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差值大小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由于不知死亡率的大小,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大小无法比较,故D项错误。 【答案】 B 8.如图是世界人口数量从公元纪年开始到2000年的变化曲线。在ab段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特点是图中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人口数)( ) 【解析】 根据人口变化曲线可知,随时间变化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从而可以知道,人口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符合该特点的选项应为A,幼年个体数量多,而老年个体数量少。 【答案】 A 9.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导学号:32570158】 A.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解析】 标记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记物脱落导致重捕后被标记个体减少,而未标记个体增多,会使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也会使调查结果偏大。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时,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D项是正确的操作,所得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 【答案】 C 10.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____政策。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________类型。 (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变成图________所示。 【解析】 A曲线表示年幼个体多而年长个体少,为增长型。我国70年代时人口就属于A型,表现为人口大幅增长。B曲线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相当,属稳定型。C曲线中老年个体相对较多,属于衰退型。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年龄组成将成为衰退型。在捕渔业中只有通过合理的措施使种群的数量稳定,才能实现可持续捕捞。在渔场中采用“抓大放小”的措施,会使幼年个体所占比例上升,年龄组成将成为增长型。 【答案】 (1)A、B、C (2)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计划生育 (3)C (4)A [能力提升] 11.(多选)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32570159】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别较大 C.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D.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解析】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数;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密度是不同的;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答案】 BD 12.如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存活率 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高种群密度下,蝌蚪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解析】 蝌蚪变态所需的最小质量并不改变,但从坐标中可以看出,种群密度越大,则蝌蚪达到变态所需最小质量的时间就越长,即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间接说明了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综合分析,种群密度越大,则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可能性就越小。 【答案】 D 13.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导学号:32570160】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解析】 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 【答案】 D 14.下表为野兔入侵到某个岛屿后,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调查野兔数量的方法为________,根据表中数据可计算出野兔数量依次为: 年份(年)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野兔数 量(只) (2)由(1)中结果绘制出野兔在0~20年内的增长曲线。 【解析】 (1)计算过程:如第2年设种群数量为X, 则=,X===50(只),同理依次计算出其他年份的种群数量。 (2)依据表格中计算的数据绘制数学曲线模型:描点,连线。 【答案】 (1)标记重捕法 计算结果如下表: 年份(年)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野兔数量(只) 50 100 200 400 800 1 143 1 200 1 250 1 200 400 (2)如下图: 15.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导学号:32570161】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Ⅱ.种群密度能够明显影响布氏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实验简要过程如下: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样地(距约30 km),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35只/hm2,样地2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12只/hm2。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________,从其颈部取血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表 不同密度种群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μg/mL) 繁殖时期 种群Ⅰ 种群Ⅱ 种群Ⅲ 繁殖初期 0.09 0.11 0.09 繁殖盛期 0.10 0.08 0.09 繁殖中期 0.06 0.06 0.06 繁殖末期 0.07 0.08 0.08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请补充实验简要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免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 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高原鼠兔密度约为________(取整数),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为________,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Ⅰ.(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1∶1,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Ⅱ.(1)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影响,所以自变量是种群密度,对照实验中各组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所以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应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2)由于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不是同一种群。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N∶M=n∶m,则有N∶26=17∶2,得出N=221只,样地3的面积为10 hm2,因此样地3种群密度为221只/10 hm2≈22只/hm2。分析曲线图可知,样地3对应图中曲线b,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增加密度梯度。 (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 【答案】 Ⅰ.(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Ⅱ.(1)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 (2)不是 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 (3)22只/hm2 b 增加密度梯度 (4)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 9-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2017 学年 高中生物 生物群落 演替 基本单位 种群 课时 特征 学业 分层 测评 苏教版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11872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