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 物质构成的奥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 物质构成的奥秘(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清单 考点1 分子、原子、离子 (1) 分子和原子 1、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由于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 ) ( )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 ) ( )等。 讲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分子 原子 离子 区别 化学变化中 可以再分 不能再分 原子团在有些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电性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复电 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离子;②粒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③都在不停地运动着;④都有一定的质量 分子 离子 原子 元素 单质 化合物 组成 1、 小华用凉开水养鱼,不久鱼全死了。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元素 B、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原子 C、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水分子 D、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分子 解析: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有氧气,所以导致鱼因为缺氧死亡。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凉开水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水分子,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要注意分子、原子、元素的区别。 2、 近年来用红外激光技术研究液氢,发现液氢中含有。则属于( ) A、 单质 B、分子 C、离子 D、原子 解析:单质不带电。带正电荷,不可能属于单质。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但分子、原子都不带电,离子是带电的粒子。 2、 分子原子的特点——简答题 在用微观粒子做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由宏观-微观-宏观的原则,因为给出的现象一定是宏观的,肉眼可见的都算是宏观的,而我们要用看不见摸不到的微观粒子去解释,所以一定要从宏观入微观,解释出这是哪种粒子,最后,还要回归到现象上去扣题。同时,要看分答点,一般都是0.5分一个关键词,所以要保证有关键词,得分点,同时语言简洁流畅,不要重复得分点。审题时刻注意形容质量、温度、气压、变化之类的词汇或者描述。在组织语言的时候一定要有逻辑性,每个上半句都要为下半句做铺垫,一句讲明一个道理。同时前面的内容要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推论: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推论同种粒子化学性质相同。 解释:(1)如氧气是由于O2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CO2分子构成,因而保持氧气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O2分子,保持二氧化碳这种物质是CO2分子。而金属汞是由Hg原子构成的,因而保持其化学性质的就是Hg原子。如果不是同种粒子,尽管可能是微小的差别,但是也可能完全不同,例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这两种物质,如果单单从组成的分子来看,CO和CO2分子很像,但是从分子结构上来说CO比CO2分子要少一个氧原子,因而化学性质完全大相径庭。 (2) 保持化学性质,即一个分子的化学性质与整个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电解水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那么,如果夸张一点,我只电解一个水分子,我也会得到氢分子和氧分子,氧气可以助燃,氧分子也可助燃。无论它在任何状态下,例如,碘蒸汽和碘固体都能使淀粉变蓝。所以这里有个推论,同种粒子,化学性质相同。注意离子和原子,H和H+绝对不同。因而我们可以用分子式来代表物质,同时,正因为组成这种物质的所有分子都是一样的,所以质量比,质量分数,我们就可以通过分子式来求,只求一个分子的就可以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练习题:金刚石和木炭外观不同但完全燃烧生成相同的气体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均有碳元素、氧元素组成。但是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 微观粒子能够保持化学性质,但是不能够保持物理性质。例如,氧气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无味气体,但是在极端低温高压下就会变成淡蓝色液体。一个氧分子无法保持氧气的各种物理性质。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这里最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融会贯通一下更好。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C.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D.分子(应改为粒子,只是以分子举例)间有间隔,且分子间隔受热变大,遇冷变小。实际上,这句话的含义和应用我只能说,真是太多了,变化多端,难倒你没商量的感觉。 简单的关系链就是间隔-体积-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如果能解释好这些事情,这个道理就完全没问题。 书上:可以用到的话:P49最后一段,现在摘抄如下“我们知道气体可以压缩储存于钢瓶中,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受压的情况下气体液化,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他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则是物质见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这些话都是宝典,在考试的时候要用到哦。原子核之间有间隔 练习题: 1、 水蒸发为水蒸汽,所占体积变大。 2、 6000升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3、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将密封有酒精的透明塑料袋放入85摄氏度以上的热水中,看到塑料袋渐渐鼓起,最后液体乙醇消失,塑料袋里看不到任何物质。(酒精的沸点是78℃) 4、 相同质量的干冰比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小。 5、 A、B是如图所示,A、B是氢气吹出的肥皂泡,在空气中慢慢上升。用火柴从下方点燃A;将燃着的火柴放在B的上方。观察到:A、B均产生火球,B的爆鸣声比A的大。解释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 6. 在空气中打开装有干冰的容器,容器口会有白雾产生。 7、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中医“拔火罐”时,将点燃的酒精棉伸入玻璃罐内又迅速拿出,立即将罐口扣到皮肤上,玻璃罐被仅仅吸住,罐内的皮肤凸起。 8、 从冰箱冷藏室中刚取出的半瓶果酱,要立即打开瓶盖感觉很费力 (1)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上述事实 (2) 要想轻松打开瓶盖,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9.晓明向暖水瓶中倒入半瓶热水后立即盖好瓶盖,瓶塞迅速被弹出,他捡回瓶塞后再次塞紧,几天后当他想打开瓶塞的时候,发现瓶塞难以拔出。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上述事实。 10. 如图所示,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请你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哪支注射器容易推压?为什么? 11、 一个乒乓球不慎被压瘪,请你用两种方法使其回复原状,并说明微观原理。 12、 小明买了一个气球带回家,睡觉前他还去看了气球,鼓鼓的。可是第二天小明发现气球“消失”了,气球和扎口均完好。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1) 气球“消气”的原因。 (2) 分别用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吹起了如图所示的两个一样大小的气球,过一段时间,两个气球也会“消气”,且氢气球“消气”比二氧化碳气球要快。 13、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 向气球中充入氢气,随着气球的上升,其体积逐渐变大。 (2) 贮存气体的容器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不渗漏,而贮存氢气的容器要达到这一条件却非常困难。 14、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孙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喉,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1910年英国卢瑟福进行了注明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下列事实。 (1) 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2) 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E.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看,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先破裂,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在用这个特征的时候是有范例的,也要遵循从宏观入微观,再入宏观的原理:书上的原话,只要套上去就可以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加热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没连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练习题: 2007年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哈伯研究所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NH3)的反应过程,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N2和H2合成氨气的反应过程可用下图表示(用、、分别表示N2、H2、NH3在催化剂表面) (1)图中表示的合成氨反应过程的顺序为:E→()→()→()→C(在括号中填写其它三张图示的字母); (2)结合上图,你能总结出的有关化学反应的一条结论是:。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分子的基本性质”的实验探究(实验过程中整套装置及有关气体均保持干燥)。 Ⅰ.在集气瓶B中充满氯化氢气体,K3处于关闭状态至操作Ⅱ完成为止; Ⅱ.通过调节活塞K1、K2,在集气瓶A中充满氨气(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其操作是:打开K1、K2,在(选填“K1”或“K2”)处导管口通入氨气; Ⅲ.集满氨气后,关闭K1、K2,再打开K3,一段时间后两只集气瓶中都出现白烟(白烟是氯化氢气体与氨气反应产生氯化铵固体的细小颗粒)。 ①从上述实验过程中能得出分子的一条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这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F.以分子原子的角度看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单质等。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溶液的形成。 练习题:(1)水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静置一段时间之后,最终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水中加入少量蔗糖,静置一段时间,水变甜了。 (3) 氯化钠溶液有导电性,而蔗糖溶液无导电性。 (4) 一小块碘置于酒精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趋于一致。 G、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的,受热之后,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练习题: (1) 某干洗剂的主要成分是四氯乙烯(C2Cl4),它是一种易挥发、可致癌的有毒物质。干洗后的衣服刚刚取回时,往往需要挂在室外痛风一段时间后。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综合运用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生活中也有许多实力与此有关。 (1) 请根据下列生活实例写出所获得的有关信息: ① 在室温条件下,空气中水蒸汽含量越高,铁越容易生锈。 ②食品放在冰箱里不容易腐烂。 (2) 请选择上述一种信息, 从反应物的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该信息 15、 点燃酒精灯时,灯芯上的酒精会发生汽化现象并燃烧。请用微粒观点解释这种变化。 16、 请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2)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3)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不同。 (4) 氧气和臭氧(O3)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5) 分别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或电解水,都能生成氧气 考点2元素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含义 元素 原子 区别 原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抽象的宏观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具体的微观粒子) 适用范围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既要讲种类,又讲个数。如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适用范围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于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用于描述分子或某些物质粒子的微观结构。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和原子是总体和个体的关系,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定要注意“宏观对宏观,微观对微观,个数对个数,微观构成宏观” 练习题:自第十一届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开幕式都要举行颇为隆重的“火炬接力”。火炬的可燃物是丁烷(C4H10)。它燃烧的时候,火苗高且亮,在白天,二百米外也能清晰可见。下列关于丁烷的叙述:①丁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②丁烷是由丁烷分子构成的;③丁烷分子式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④丁烷由4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构成⑤丁烷分子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考点3 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纯净物 宏观概念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由一种物质组成 区别 (1) 或含两种或多种物质 (2) 若两种物质由分子构成,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分子构成 (3) 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1) 只含一种物质 (2) 若物质由分子构成,则只含有一种分子 (3) 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联系 混合物分离变成纯净物,纯净物简单混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成混合物 记忆要点:混合物&纯净物:是否是多种物质。单质&化合物:是否是一种物质,是否多素 有机物&无机物(碳单质,CO,CO2,碳酸、碳酸盐等为无机物除外) 练习题: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A、 混合物 B、化合物 C、纯净物 D、单质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单质 化合物 宏观组成 同种元素 不同种元素 微观组成 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化学性质 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可能发生分解反应 联系 它们均属于纯净物,单质可能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化合物,化合物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单质 PS: 请用微观结构管或转化观来回答下列问题: (1) 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2) 与原子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3)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的原因是:-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中考 化学 分类 专项 复习 物质 构成 奥秘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11893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