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爱莲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爱莲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爱莲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爱莲说 学案导学(说明:四号字)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理解文章内容,熟读并背诵全文。 3、掌握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4、认识古代仁人不慕名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先学后教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2、 题解: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 3、读一读: ①诵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 敦( ) 颐( ) 蕃( ) 淤泥( ) 濯( )清涟( ) 蔓( ) 亵玩( ) 陶后鲜有闻( ) 噫( ) 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4、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 濯( ) 谓( ) 隐逸( ) 君子( ) 噫( ) 鲜( ) 宜乎( ) 者也( ) 5、口述课文大意,注意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组合作 1、“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品读精典语句 (1)作者写莲,为何从“水陆草木之花”写起? (2)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处事态度有何不同? (3)试分析“菊之爱“有哪两层含义?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作者对这三种花是怎样的态度? 3、.请归纳莲的品质,指出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当堂达标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③陶后鲜有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甲文的中心句是: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 (6)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爱莲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五 单元 22 爱莲说学案 新版 新人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11923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