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2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洪峻) 与诗歌英雄海子亲密接触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创新课例 【教学设想】 1、背景点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写于她死前的两个月,即一九八九年一月十三日。诗中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反映的是海子面临生命中两难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海子诗意象单纯而明净的特有风格。 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诗人。他用自己的心灵歌唱,他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成功的。语言平易、朴实;意象单纯、明净;内涵也比较丰富。但思想却是矛盾复杂的,既有对世俗幸福的向往,又有不愿与世人混同的清高。海子其实就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许许多多的矛盾纠缠着他,使他难以摆脱。这首诗是海子平生最明朗、最温暖的诗作,诗中有很多充满希望的词眼,“灿烂”“祝福”,但温暖的春天背后隐藏着冬天的讯息—— 一种危险与悲凉。尘世的幸福与海子无关,春天的祝福只是他临别赠送的礼物。他最终没有摆脱与现实的矛盾,两个月后他选择在靠近大海的地方卧轨自杀,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他的安魂之家。 2、思路陈述: A、放声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的欢快幸福的情调。 B、感受诗歌意象,想想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C、感受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解说:这个程序是实现自读要求的具体步骤。这个程序仍按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安排。第一步先诵读,读熟了,才会喜欢它,喜欢了,才能去探索它,探索了,才能更深入地欣赏它的美。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意在引导学生由文入情,融情入文,形成共鸣。) 3、意图展示: 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要体会诗人“超越自我、关爱万物生命、祝愿所有人都得到幸福”的人类情怀和“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背对尘世,静看花开花落”的精神追求。 【教学实录】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出示标题) 师:眼前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有人说:“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有人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还有人说:“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生平资料(投影):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海子生前的一首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可以前后相互寻找伙伴讨论,请你们把暂时难以弄懂的地方或者你感受到的思维火花,用笔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等你们对诗歌阅读思考到一定的时候,展示你们思考的问题或结果,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8分钟以后。) 师:请同学们提出问题或展示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为什么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 师:好,能发现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根据我们以前阅读课文的经验,阅读首先从哪里切入? 生(全体):从语言入手,寻找关键词。 师:对。那么“从明天起”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生(部分):明天。 师:对!明天。“明天”与什么相对? 生:今天。 师:是的。先请同学们把诗歌第一节朗读一遍,然后想一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说明作者怎样的现状。 生1:说明他今天不幸福。 师:同学们认可这种说法吗? 生(大部分):同意。 师:下面谁发言。 生2: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 师:问到了点子上,但我们先讨论诗歌的第一节,这个问题暂时搁一搁。同学们还想就第一节讨论些什么呢? 生3:在作者心中,“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我们怎么讨论这个问题? 生(全体):当然从语言入手,找出关键词。 师: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生4:“我有一所房子”。 生3:我认为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请同学们边读“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边想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什么样子? (学生反复朗读几遍。) 生3:大海上除了海水和浪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会有“春暖花开”的景象。“面朝大海”与“春暖花开”显然矛盾。 师:对。那么这一对矛盾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3:说明这样的“一所房子”只是出于作者的幻想。因为如果“房子”“面朝大海”,就看不到“春暖花开”的景象;看见“春暖花开”的景色了,那么“房子”就不能“面朝大海”的了。 师:见解深刻,悟到了要害处。下面请同学再把第一节朗读一遍。。 (生2朗读) 师:关于第一节,谁还想发表意见。 生5:为什么把“喂马,劈柴”和“周游世界”放在一起? 生6:“周游世界”当然需要马匹。 生5:那“劈柴”又干什么? 生6:当然是做饭用罗。 生7:还有升篝火。 师:同学联想丰富,骑马“周游世界”时,晚上需要用“篝火”都想到了。但诗歌不能往实处想。 生8:作者说“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难道他以前不吃饭? 生9:可能他写诗太投入了,以前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关心不多吧。 师:问题提得好,第二位的联想则更好。下面我们请全体女生再把诗歌第一节来朗读,读时要把握怎样的感情。 生9:信心十足的口气。 师:好!那就请你们用这样的口气朗读。 (女生朗读,读出了信心十足的语气。) 师:第一节里还有什么需要讨论?……没有了,那我们来阅读第二节。谁自告奋勇来朗读呢? (生9朗读诗歌第二节。) 师:读得怎样?感情有没有到位?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呢? 生10:我觉得她的朗读已经到位了,我想这里应该有信心十足转入一种淡淡的无奈 师:有道理。现在谁来谈谈上面提出的问题,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 (学生沉默) 师:怎么都没有声音了,忘记了我们要从什么地方着手。 生(全体):从关键词入手。 师:那么,“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这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呢? 生(部分):闪电。 师:对,闪电。请同学们想想,闪电有什么特征? 生(全体):快。 师:对,快说明闪电一闪的时间十分—— 生(全体):短暂。 师: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吧,由谁来说说。 生11:我觉得作者把“幸福”比作“闪电”,说明作者心中的幸福感非常地短暂,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了。 师: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的幸福,证明作者对幸福的感受是—— 生(全体):十分短暂。 师:也说明作者的今天实际上—— 生(全体):不幸福。 师:很好,第二节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么,第三节还有没有要老师帮忙的地方。 生(全体):当然有的呀。 师:就请同学们提出来。 生12:第一句“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里,“温暖的名字”要怎样理解? 师:请同学们想想,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几乎都有名字的。作者要给它们的又是“温暖的名字”,“温暖”又跟诗歌里什么有关? 生13: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时当然要用温暖的名字。 生14:我想,也和作者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有关。一个人感到幸福了也就会感到温暖了。 师:两位同学都解读得比较到位,“温暖的名字”,请你们再思考一下,还可以想到一些什么呢? (学生沉默。) 师:这句比较难懂,老师也没有完全猜测到作者的意图。我觉得,作者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只是一个“温暖的名字”,有没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没有。说明作者还在犹豫不决当中。老师体验得是不是有些道理呢?如果你们对此想到了什么的话,课后可要来告诉我一声,也让我分享你们的喜悦。 (生点头) 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5:“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里的“在尘世”该作何解释? 师:尘世与什么相对呀? 生(部分):阴间。 师:那么消极啊,为何没有想到是“天堂”呢。 生(全体):反正一个样,都是死亡的代名词呗。 师:在作者的眼中,“尘世”的幸福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沉默。) 师:又忘了从何处着手吗?到哪里去找? 生(全体):到诗句中去找一找。 师:谁找到了。 生16:“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师:非常正确。在作者的心里,“尘世”间的幸福就是“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作者想不想要? 生(全体):作者不想要。 师:为什么? 生17:因为作者最后一句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上面是三个“愿”,都是祝愿“陌生人”的,而对自己他只是希望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我想这样的房子,应该没有吧,它只是作者的幻想。 生18:作者可能是指坟墓吧。我曾在《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中了解到,作家萧红坟墓不是在香港的浅水弯吗?作家们的心思也许都有相通之处,都希望自己死后葬在大海边。 师:非常深刻,居然联想到坟墓上去。大大出于老师我的意料。还想谈谈更多的理由吗? 生18:既然作者在祝福“陌生人”能获得在尘世的幸福,而他自己则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刚才同学们已经说过,与尘世想对的是天堂,证明作者不想或者是不能在尘世获得幸福,那么,幸福的地方就只有去天堂了。 (生全体鼓掌) 师:同学们的鼓掌足以证明刚才同学的见解获得了全班同学的肯定。老师也认为她的感悟和分析十分在理。的确,作者在写完此诗以后不到两个月,就自杀身亡了,可见作者内心的苦闷和不快。同学们可不能学海子的行为和做法。 生16:既然这么消极,教材中为什么要安排这首诗歌给我们阅读? 师:体会诗人“超越自我、关爱万物生命、祝愿所有人都得到幸福”的人类情怀和“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背对尘世,静看花开花落”的精神追求。 (铃声响起,下课。) 【启发与反思】 读解一篇课文,了解其主旨和写法,固然重要,但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要藉此掌握一种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就语文教学的阅读而言,脚踏实地的从文本的原初——语言开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阅读,透过作者的语言智慧,感悟艺术形象,解得人文精神,这才是重要的。但是,要从旧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从思考如何教到思索如何让学生学,其间的转变是何其艰难和痛苦。因为这不光要转变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而且要让学生也转变学习的观念,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观念的艰难尤其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长期浸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被无情的扼杀,所以要重新激发起学生对主动学习的渴望。 拿到这篇诗歌,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激发学生被应试教育扼杀了的善于质疑和提问的天性。在本节课里,我没有预设任何问题,但可以预见到学生肯定会就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提出疑问,当然可以预见的难点还有“幸福”比作“闪电”、“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处,笔者想一反大多数公开课上的那些优秀语文教师的做法,不搞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而是处理成让学生问学生答的真正的自主性阅读,当然,其间教师的引导肯定是决不能少的,否则课堂上还要教师干吗!不过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语文和语文“知识”的构建最终实现。只有通过这样的构建,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才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幸福是一种后验性感受,但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要“从明天起”,才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今天。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当然不是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语文入手,自己去求解问题的结,引导学生去文本那里去抓关键词,然后通过联想,从而求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在本案例中就是依照这样的方式完成的。学生最终了解了诗人海子今天和昨天的不幸福。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地方却是出于施教者意料之外的,完完全全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即学生认为“我有一所房子”中的“房子”是指“坟墓”。对这点可能引起热爱海子的人们的非议,因为做为教师我本来是想把他们引导到“精神贵族”“空中楼阁”之类的看法上去,但没有想到有学生居然联想到了坟墓,这是学生真正的“创造”,我觉得比笔者的看法更符合文本的实际,也达到了本课教学设计的原初目标。不是吗? 111-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高中语文 北京 必修 面朝 大海 春暖花开 教学 设计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149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