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2.9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9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9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2.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积的符号的确定。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2.计算: (1)5×(―6); (2)(―6)×5; (3)[3×(―4)]×(―5); (4)3×[(―4)×(―5)]; 二、讲授新课: 1.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①问题: 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学里,我们曾经学过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运算中也是成立的吗? ②探索: *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 并比较两个算式的运算结果。 □ × ○ 和○ × □ 。 *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 很重要! ◇内,并比较两个算式的运算结果。 ( □ × ○ )× ◇ 和□ ×( ○ × ◇ )。 ③总结:让学生总结出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即 a b = b 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即(ab)c=a(bc)④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可以任意交换乘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乘. 2.问题: 计算:(―2)×5×(―3),有多少种不同的算法?你认为哪些算法比较好? 3.例题: 例1:①计算:(―10) ××0.1×6。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培养 能力。 解:原式= [(―10) ×0.1] ×= (―1) ×2 = ―2。 ②能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 (―10) ××0.1×6 = ; (―10) ××(―0.1)×6 = ; (―10) ××(―0.1)×( ―6 )= 。 ③观察以上各式,能发现几个正数与负数相乘,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吗? 希望由学生观察、总结得出! ④再试一试: ―1×1×1×1×1=______; ―1×(―1)×1×1×1=______; ―1×(―1)×(―1)×1×1=______; ―1×(―1)×(―1)×(―1)×1=______; ―1×(―1)×(―1)×(―1)×(―1)=______。 ⑤一般地,我们有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首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把绝对值相乘。 试一试: 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例2:计算: (1) ; (2) 解:(1) 原式== 8+3=11; (先乘后加) (2)原式= (先定符号) = (后定值) 4.课堂练习: 课本:P49:1,2。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精读多个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并强调运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1:3。 《有理数的乘法(2)》 运算律和法则:…… 例1.…………… 例2.①………… 例2.②………… ………………… ………………… ………………… ………………… ………………… ………………… ………………… …………… 学生练习:…… ………………… ……………… ………………… ………………… ………………… ………………… ………………… ………………… ………………… ………………… …………………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强调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只要我们坚持把数学活动过程体现在教学中,又尽力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那么学生所学到的就不仅是一些数学知识,而且会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3-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9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有理数 乘法 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1493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