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荷塘月色》同步练习3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荷塘月色》同步练习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荷塘月色》同步练习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1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7 一、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该词语: 迷迷糊糊: 酣眠: 幽僻: 梵婀玲(不解释) 踱步 : 媛女: 煤屑: 鷁首 蓊蓊郁郁: 风流季节: 袅娜 : 风流名士 颤动 : 风流女子 颤栗: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霎时: 风流债: 宛然: 田田 : 脉脉 斑驳: 脉搏 : 风致: 櫂 敛裾 惦记 丰姿 : 消受 : 掇( ) 二、文学常识: 朱自清,原名 ,字 ,号 ,著名 , , , 。其作品集有散文与诗合集《 》 ,散文集有《 》《 》,著名的诗作有《毁灭》。朱自清的散文朴实、自然、清新、优美,素以充满至情而著称。他的散文具有一种独特的抒情风格——质朴真挚,委婉蕴藉而又不失清新活泼,显出一种无与伦比的亲切和温暖,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即使是论证色彩很强的杂文也流溢出他特有的理趣美,凝聚着他为文为人的物质,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真与诚。这既是他散文风格的核心,又是他正直、忠厚、朴实、严谨的人格写照。 三、艺术手法与技巧: 1、通感:把对事物的一种感觉通过另一种感觉写出来。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新颖,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她笑得很甜。视觉——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味觉——听觉 塘上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听觉 鸟抛软语丸丸落 风来花底鸟声香 2、博喻:多个比喻句来表现同一个本体。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个博喻句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3、烘托:课文第二段 作者描绘小路的幽僻寂寞,意境灰暗,让人感到阴森恐怖。这正是作者抑郁心境的烘托。 4、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仔细阅读课文4、5、6三段,揣摩此手法的表达效果。 鉴赏此类散文或诗歌的基本思路是: 明景物——析(景物)特点——悟意境——联背景——得情感 5、叠词的表达效果可从两个角度考虑: ① 传神地描绘出景物的特点,如“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曲折深幽; “高高低低”,写出了树木的繁茂参差;“田田”,写出了荷叶的交错相连。 ② 读起来节奏明快、韵律和谐,有音乐美。如果把叠词变成单个词语,语言不连贯,语气生硬。 四、重要段落赏析练习: (一)阅读《荷塘月色》片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A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B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C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他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一句是从第一段中拿出来的,把它放回原处,应该放在A、B、C中的哪一处?( )(1分)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句话中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更显出月夜的幽静,这是一种_______的描写手法,再举一句有这种写法的古诗:____________。(2分) 4.对梁元帝《采莲赋》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表现江南采莲的少男少女们的爱情诗,它通过摇小船而默默地传情,讴歌了江南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 B.诗中的“荡舟”、“徐回”、“迁延顾步”表现出少男少女们在采莲时的那种感情的缠绵。 C.“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这是表现少男少女们在小舟上既嬉闹而又担心的神情。 D.“兼传羽杯”,这是说少男少女们在小舟上传递长长的羽毛,并用酒杯喝酒。 5.作者先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后又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里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荷塘月色》片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泻”“浮”“洗”这几个动词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2.在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五、课外拓展: 1、写荷诗句: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 ◇【甘草子】·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生查子】·晏几道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阮郎归·初夏】·苏东坡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2、用烟雾表达愁绪的诗句: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 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陈子龙《点绛唇》) ◇ 澹澹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顾春《早春怨》) ◇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 《荷塘月色》课内阅读练习答案 (一)1.C 4.D 2. 极写荷塘四周树之茂密,用叠词起到了加强语意,增强音节和谐的作用。 3. 以动衬静 蝉噪林愈静或鸟鸣山更幽等 5. 表现了作者依然难以摆脱淡淡的哀愁,照应了文眼“不宁静”。 (二)1.作者用“泻”而不用“照”“射”等动词,充分表现了月光的柔和; “浮”字显现出雾的轻飘之态而“升”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 “洗”字承接上文比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月光 衬托 朦胧 幽静 富有韵味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 111-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荷塘月色 粤教版高一 语文 必修 荷塘 月色 同步 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150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