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 经典诵读教案.doc
《二年级上册 经典诵读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 经典诵读教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弟子规》 教学时间:8月30日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内容: 弟子规—— 是(古代)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互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课后小结:我們現在學習弟子規的五項綱領後,每天都要省思自己是否有做到弟子規,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教学反思: 让孩子走近《弟子规》,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以此为起点,开始对传统经典的追寻,进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凭借此课,体现校本经典特色。《弟子规》一课,将厚重的中华文化溶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这课不仅是学生对具体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虽然这些字词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能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了基础。 第二课时 三字经 上课时间:9月6日 教学内容:《三字经》第四部分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 2、借助学习资料,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本部分内容。 3、通过对“儒家经典的了解,领会祖国文明的博大精深。 教学准备:1、《三字经》诵读资料。 2、《三字经》参考书籍。 教学流程: 一. 自由谈话,激趣导入。 1、 大家都知道, 我们伟大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古国的文明更是博大深奥。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 我们已从《三字经》的前三部分中懂得了受教育的重要, 懂得了做人的一些基本礼仪,还了解了生活中的名物常识。不过, 一个人如果要使自己更出色, 使自己有更好的发展,只懂得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习丰富的知识。因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 知义。” 2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平日你是怎样学习知识的吗?(学生自由谈话) 我们可以在家中向父母学习,在学校向老师、向小朋友学习, 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在我们身边一直都有一位默默无闻的老师,你知道它是谁吗?(书)书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教会我们许多知识,你最喜欢读什麽书?(学生自由回答) 生活在古代的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喜欢读书你们想知道他们都读些什麽书吗?进入今天的-----《国学新世界》,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共同了解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儒家经典》。 二.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 教师领读“凡训蒙, 须讲究”至“文中子,及老庄”学生跟读,并注意生字读音。 (5) 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通顺。 (6) 汇报读 ①指读 ②男女生轮流读 三.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凡训蒙,须讲究”至“号六经,当讲求) 利用手中参考书籍小组合作,看看你都找到了哪些书籍,除了书名外,你对它还有 什麽了解? 四. 汇报交流,知识拓展。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适时归纳,点拨。 (一)《小学》 作者朱熹,本书详细介绍了小学学习的具体内容,简单了解古代学生 学习内容,如:驾驶马车、射箭、音乐、书法、礼仪等 (二)“四书”: 学习语句 ⑴《论语》学习“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了解《论语》共253章及作者和所记录内容。 ⑵《孟子》了解此书的主张行“仁政”而称天下。 ⑶《大学》作者曾子,与《中庸》出自《礼记》是单独的两篇文章。 ⑷《中庸》作者子思(孔子的孙子)“中”不偏,“庸”不易。 背诵这八句话。 (三)“六经”: 1 现存五部:《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其中《乐经》在焚书坑儒事件中失传 2介绍“焚书坑儒”了解史实。 3背诵这两句话。 (四)《孝经》 回忆《孝经》的作者及写作目的。 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给大家听。 五.熟读成诵,汇报展示。 六.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现代蒙学教材的学习强调反复吟咏,熟读成诵,正是在诵读中,教材的押韵美感、抑扬顿挫的节奏才能体现出来,或者说正是教材语言特有的声律美感内在地决定了吟咏诵读是其主要学习方式。因听声而记真切,因吟诵而见其美,美感的教育不是外在的,就在语言的声音美本身!今天的语文低段教材,基本采用先集中学拼音后分散识字,采用了浅显通俗的白话韵语配合拼音识字,但在平仄起伏、抑扬顿挫方面不如传统蒙学教材那样讲究,汉语言的声律奥妙和平仄节奏美感体现得不太充分。 在研究中每天让孩子反复吟诵这类读本,美辞佳句尽入腹中,积累日丰,有助于培养学生凝练、典雅的文言语感和美感,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识字量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第三课时 回乡偶书 上课时间:9月13日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2、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重点难点: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 2、学生齐读。先自己读,再指名读,更正后齐读。 3、出示头像,介绍诗人。 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指名说说自己了解的贺知章。 二、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①自由读,说说大概的意思。 ②图片出示(年轻和年老):有哪些变化呀?(家乡的变化) ③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乡音)解释:家乡话。 ④为什么没有变?(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⑤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吗? ①自由读,你能说说大意吗?学生说后,交流理解诗意的方法。 ②演一演。 ③有感情的读。 三、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1、配乐诗朗诵。(师范读) 2、学生学习吟诵。 3、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4、学生自由朗读。读出韵律和节奏,体会成就感。 5、指名朗读。 6、同桌朗读。(配乐) 四、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1、出示《回乡偶书》之二 2、学生自由朗读 3、集体朗读 教后反思: 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多读,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 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 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边读边想象画 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上课时间:9月20日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了全体学生背诵古 诗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训练,逐渐使背诵古诗成为孩子们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种习惯,真正把古诗文诵读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 第五课时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上课时间:9月27日 教学目标:1、读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 1、指名学生感情诵背已经学过的《秋词》、《望湖楼醉书》、《山中问答》三首古诗。 2、出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二、看图质疑 欣赏课文插图,思考: 1、你看到了什么呢?[山(芙蓉山———四川-宜宾的一个风景名胜区)、狗、老人、白屋….) 2、这些都是古诗里面所写到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吗?引出——课文插图中的老人是谁呢? 三、学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找答案。自学前交流自学方法。 思考:课文插图中的老人是谁呢? 诗人是在一个如何的情况下,走进了这个茅屋呢??从古诗的题目中,我们能发现什么吗? 理解古诗的题目。理解词语:逢:遇到。宿:投宿。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2、反馈:哪个同学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小结:诗人出门途中遇到大雪,夜里投宿芙蓉山主人家的情景。 师:诗人当时出门遇到大雪时的所见、所感是什么呢?引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四、学习“日暮苍山远,天寒夜归人。” 1、自学理解头两句。 2、小组合作交流。 3、反馈 师: 诗人当时出门遇到大雪时的所见、所感是什么呢? (所见:日暮、苍山、白屋;所感:远、贫) 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 苍山:苍茫的山。 白屋:茅屋,穷苦人住的房子。用茅草盖的草房,被白雪覆盖了,因此叫白屋。 4、朗读练习。读出所感:远、贫。 5、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理解。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6、小结。 五、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这首诗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吗? 六、朗读指导,背诵古诗。可采用竞赛法,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教后反思: 教学本课,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交给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本节课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基本上是来自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充分的体现了本节课的生成性,我在这当中只是起到了点评与引导的作用。学生学得快乐,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 第六课时 古朗月行 上课时间:10月11日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片知道古诗的大意,想像出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重点难点: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看到月亮,你会想到什么?唐代诗人李白看到这圆圆的月亮他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古朗月行》。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 指名说一说听后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初读古诗。(要求:准确、通顺。) 三、图文结合,感悟、理解古诗。 过渡:同学们都能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李白一起去观赏美丽的月亮。 1、学习第一句诗。 (1)观察、想象、描述图画。(电脑出示:一个小孩在晴朗的夜空里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学生说图。 (2)图文理解第一句诗。 师: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小李白把月亮叫做了什么?请同学们动笔划一划古诗中哪两行诗是描写这幅图的。 师:为什么小李白把月亮当成了白玉盘? (3)图文对照读第一句诗。 2、学习第二句诗。 (多媒体慢慢出现圆圆的月亮中倒影着亭台楼阁,在蓝色的云中飘动。) 过渡:圆圆的月亮像一个玉石的盘子,可好像不像盘子,瞧,月亮更像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中划出描述这幅图的诗句。 (1)学生观察图画。 (2)学生划出古诗中的第二句。 (3)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读第二句古诗。 (4)学了这句古诗,你有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3、整体感悟,指导朗读。 师:小时候不知道圆圆的月亮是什么,把它叫做白玉盘。又以为它是梳妆用的镜子,飞到蓝蓝的云上了。多美的景色啊。让我们来把古诗读好。(结合图画) (1)学生根据课件读古诗。 (2)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听老师读,划出停顿和重音。) (3)学生练读。 (4)赛读。(按照划出的停顿和重音让学生自评、互评。) (5)学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将不再是“小和尚念经”。而是根据语言和意像的联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感悟成诵。 1、学生想象读古诗。 师: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读得越投入,眼前的景物就会更清楚。 2、学生指画读古诗。 师:请同桌互相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3、配乐诵读。 4、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这首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因为他们早就接触过了,所以背得特别快,于是我请背得快的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对诗歌比较陌生的学生,学生在教中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对诗的理解也进一步加强,而新接触的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学生完成任务后,我们还交流了关于写月亮的诗句,学生积累了不少,热爱古诗文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第七课时 三衢道中 上课时间:10月18日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一、 出示古诗,师范读。 二、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 简单理解诗意。 三、 集体交流。 (1) 指名朗读。 (2) 理解诗意:这首诗的小作者借咏新月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1. 梅子黄的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坐着小船游到了小溪的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现在看到的是一路绿荫浓浓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绿荫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2. 试背诵。 教学反思: 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夯实人生基础。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诵读经典、理解经文,提升个人修养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增强文化积淀,增加其它学科以及艺术审美等各方面的素养。 第八课时 上课时间:10月25日 教学内容:江雪 活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冬天的景色。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冬天景物的古诗。 活动过程 教学时间: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雪给大自然装扮成粉妆玉砌的世界,山上看不见鸟影,路上看不到人的脚印。唐代诗人·柳宗元就写了一首描写冬天景色的诗。我们来学习一下。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釣寒江雪。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4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冬天的诗句。 教学反思: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可编辑修改--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年级上册 经典诵读教案 年级 上册 经典 诵读 教案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1559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