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中语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预习案】 ◆阅读“赏析指导”,弄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含义。 一、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特简单,就三个字——念,背,打。念,是读书,读给自己听;背,是读书(不看着书读),读给老师听;打,是打手板,背不过课文的打手板,打完了还要念,念完了还要背,背不过还要打。虽然方法简单,但是私塾在培养人们学习古文方面的贡献那是有目共睹的。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李白“七岁能文”,刘慎虚“八岁属文上书”;再翻开《现代中国文学史》,康有为“七岁赋诗”,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读熟背出”乃学好古文的关键。“因声求气”造就了众多的文人学士,是我国学古文的优秀传统,在当今的新课改过程中,应该让它发扬光大。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是怎样构成的? 1、合乎规律的重复、停顿形成诗歌的节奏。 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愉快。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在全诗中反复了三次,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诗歌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和形成停顿(音步)。 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五言一般是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言是四顿,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押韵 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个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可以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回想起前一句。 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花样却不多。双数句尾字必入韵,只有第一句可以灵活:五言以不入韵为常,七言以入韵为常。 过分强调声律的要求有时也会丧失诗意,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古今音变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不必在声律知识上讲的过精过细。《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说:“若果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3、音调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在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处理。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创设音调的起伏、和谐。 4、除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这些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十分广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三、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 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 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 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展示韵律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①疏密对比。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日/依山/尽,黄河从海/流。 七律或七绝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个字为一顿,后面三个字为一顿。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 。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乱花/渐欲/迷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词曲的诵读,一般比较复杂,但总体上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节奏的把握,节拍的划分。 五字句中有上122式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袖”; 七字句中还有上322式的,如周邦彦《满庭芳》中“不堪听/急管/烦弦”; 八字句中有1223式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飞”; 九字句中有2223式的,如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十字句中有343式的,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韵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要特别注意不可“读破句”。 ②长短对比。 朗读时,每个字声音的长短也表现出朗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而正确地使用延长音,又能促进对诗意的准确把握。在正常的朗诵或诵读中,长短对比主要体现在停顿或延长的时间长短上。一般来说,停顿或延长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强调字所包含的感情。而韵脚一般要相应延长;尤其是结句的末字,其延长音能表现一种余韵。 ③抑扬对比。抑扬对比主要体现在字调高低与平仄的配合显示的音乐性上。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杨柳满皇都。” 整首诗情绪喜悦,音调偏高。 一般来说,语调高,比较激昂、愉悦、开阔;语调低,比较深沉、忧伤、狭窄。 如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涯”字是平声字,且开口度大,但却不宜读得高,而宜读得低。又如,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狂”就应该读得比较高。 ④轻重对比。语义有主次,便有轻重之别。古人写诗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因此我们在吟诵诗词时,对“断茎须”的画龙点睛之笔,务必加以强调。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诗歌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例如: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朗读时要处理好如下重音:“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只今惟有”。“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等重音的处理能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只今惟有” 重读且作停顿,再将“鹧鸪飞”慢慢吟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在朗读中就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 我们在诵读时,对特别能体现情感的字词,要采用重音来突出和强调。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⑤徐疾对比 长句一般比较舒缓,表达的情感比较柔和、沉痛、悲凉;因此,要读得比较缓慢、回旋。 短句一般比较急促,表达的情感比较轻快、愉悦。因此,要读得比较快捷、弹性。 例如,李白“将进酒”,长句短句的参差错落,与作者的情感变化相谐调,就要注意读出徐疾,读出变化。 【探究案】 请同学们准备一首诗歌进行诵读,在吟诵的过程中体会、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 1、 写下你要诵读的诗歌,展示韵律(划分节拍、注意平仄变化、区别轻重、徐疾等等)。 [来源:] 2、有感情诵读诗歌。 【训练案】 课后阅读“欣赏示例”部分,并背诵《将进酒》。 我的收获:-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 2020 年高 语文 声求气 吟咏 诗韵 教学 新人 选修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 欣赏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41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