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7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材内容说明 (新版)冀教版.doc
《2019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7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材内容说明 (新版)冀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7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材内容说明 (新版)冀教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20各数的认识》教材内容说明 (一)单元教育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1~20各数的过程,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能数、认、读、写11~20各数,知道“10个一是一十(1个十)”,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2、能够用符号或词语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能数感和估计的意识。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对身边的数学感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编写说明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各数和10以内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数、认、读、写11~20各数,知道“10个一是一十”,20以内各数的组成和进行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对于11~20各数的认识,学生在入学前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11~20各数的写法和组成。教材注意选择了一些典型事例和活动。如,第60页的抓花生,先估计,再数;第61页装鸡蛋的托盘;第63页的摆小棒等。目的是让学生在对熟悉的事物动手、动脑做的过程中,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体会11~20各数的特征,学会11~20各数的读、写,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11~20各数表示的事物。 本单元共安排3课时,内容编排如下: 课时 内容 素材与活动 第1课时 数、认、读、写11~20各数 1.水果架上的各种水果 2.抓花生米、数数 3.鸡蛋托盘图 第2课时 11~20各数的组成 1.摆小棒 2.用计数器表示数 第3课时 比较2 0以内数的大小 1.猜纸片盖住的小棒根数 2.比较糖果的多少 第1课时,数、认、读、写11~20各数。教材设计三个内容。 首先呈现一幅水果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几种不同水果的实物图,通过数学生熟悉的水果各有多少,达到数11~20的数的目的。第二,设计了“抓一把花生米,数一数有多少粒”的数数练习,通过“抓——数——再抓——再数”这样一个开放的、个性化的、反复的过程来丰富数数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数数的能力;第三,选择了现实生活中每盘放10个鸡蛋的托盘这一典型事物,在数一满盘和不满盘的鸡蛋一共有多少个的过程中,认识11~20各数,体会20以内数的组成。本节课安排了“身边的数学”,选择了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公交车、门牌号等,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 0以内的数并积累了一些数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熟练地点数11~20各数;学会11~20各数的读、写。 课堂活动中,要让每个学生参与抓、数花生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粒再数,一方面激发学生估计、数数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利用装鸡蛋的托盘认识11~20各数时,不要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重点让学生了解10个再加一个是11个,11个再加一个是2个,进而认识10个和2个合起来是12个。让学生直观感知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身边的数学”中,只要学生能发现情境中的数,说出这些数是什么意思就可以。如,公交车上的数字14代表是这辆公交车是14路。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身边的数。 第2课时,llr_20各数的组成。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用小棒表示数”,活动二是“用计数器表示数”。“用小棒表示数”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数出13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接着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怎样做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13根”,启发学生在上一节课利用托盘图认识11~20各数的基础上,把10根小棒放在一起或捆成一捆,知道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进而认识“10个一是一十”。接着安排了第二个活动“用计数器表示数”。这里是第一次出现计数器,教师可以借助直观图让学生认识计数器的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然后,以用计数器表示14为例,让学生了解用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个位上1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1颗珠表示1个十。 本节课的教材安排,打破传统教材先认识个位、十位,再通过用计数器表示的数字或小棒来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和“10个一是一十”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经历“10个一”用“1个十”表示的过程,体会“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另外,用计数器表示数,重点不是认识数位,而是让学生在摆小棒表示十几的数的基础上,明白1捆小棒可以用计数器十位上的1个珠子表示。课堂活动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每个活动的学习重点,让学生经历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第3课时,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用小棒表示11至20各数”,呈现了 “1捆小棒、一张纸和1根小棒”的图,提出“猜一猜,纸片盖住的小棒可能是几根”这个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在学生“猜数”活动中,加深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第二,在猜数、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和数感。活动二是“比一比”,选择学生熟悉的糖果作为比较两个数多少的事物,在学生已有“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从比较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进一步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学生做起来都没有太大问题,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和知识建构的过程。如,“用小棒表示11至20各数”的活动,要让学生理解“纸片盖住的小棒可能有几根”的意思。这个问题需要两个方面的知识基础,一是知道看到的小棒是几根,二是知道11~20有哪些数。课堂活动中,在学生了解已知的小棒是l1根以后,先讨论纸片盖住的小棒最多是几根,最少是几根,再猜还可能是几根。活动二“比一比”,在学生用语言描述“18块糖比15块多,15块糖比18块少”的基础上,重点讲用>和<表示两个数的大小,课堂活动中,学生回答“谁多谁少”的问题后,教师讲解,红红的糖比聪聪的少就是说15块比18块少,也就是15比18小,可以用<表示出来:15<18;15小于18还可以说成18大于15,用>表示出来:18>15。 (三)目标评价建议 ●目标1的评价。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考查,给学生提供数数、认数、用数表示事物的空间。在动手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考学生对有关知识内容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检查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或教师自己设计的同步练习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考查。 ●目标2的评价。一方面通过教学活动考查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语言表达,另一方面结合书本上的题目和内容考查,也可以另外设计比较大小的题目来考查。 ●目标3的评价。主要通过数学活动过程进行,考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愿意向他人交流自己做法和想法,是否得到愉快的学习体验。是否对身边的数学感兴趣、有好奇心,是否体会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20各数的认识 2019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7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教材内容说明 新版冀教版 2019 一年级 数学 上册 单元 11 20 认识 教材内容 说明 新版 冀教版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452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