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化学 1.2《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案 苏教版选修4.doc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1.2《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案 苏教版选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中化学 1.2《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案 苏教版选修4.doc(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1.2《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案 苏教版选修4 【教学背景】 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对金属活动性顺序、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以及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学习电化学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化学原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教学时要注意把握知识内容的深广度,利用生活中的有关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事例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给学生提供“做科学”的机会。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 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电解质溶液性质的理解,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4.初步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重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案例设计】 设计思路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用实验探究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程序是: 1.利用伏打电池的故事创设教学情景,提出关于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的问题,引入新课的学习。 2.通过原电池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电池的感性认识,认识化学能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引导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分析实验现象,了解原电池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机理。 3.指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池”。进一步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延伸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找专家访谈,查询有关资料,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和性能;了解日常生活中废弃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教学过程 [创设学习情景] 观看影像文件、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引入学习课题: 178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为给妻子看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当用金属解剖刀触动*近铜盘的青蛙腿皮时,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他联想起以前做经典实验时不慎触电而使身体肌肉发生颤抖的情形,断定青蛙的抽搐可能是受到电击的结果。这偶然的现象并没有被伽伐尼放过,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动物电”的概念。他认为青蛙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带有相反电荷,两者存在电位差,一旦用导电材料将两者接通,就有电流通过。由于有动物电流的刺激,蛙腿肌肉发生收缩。 “动物电”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研究,他发现蛙腿只是起了显示电流通过的作用,所谓特殊的“动物电”是不存在的。伏打指出,伽伐尼实验中连接起来的是两种不同的金属和含有液体的青蛙肌肉。伏打把不同的金属板连接后浸入一种电解液里,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用容器盛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电流就产生了。1800年3月20日伏打向伦敦英国皇家学会宣布了这个发现,第一个“人造电源”--- 伏打电池问世。 请思考下列问题: 1. 伽伐尼和伏打对“动物电”见解有何本质区别? 3.两种不同的金属用导线连接,在一定条件下,为什么会产生电流? 3.“伏打电池”的发明给你什么启示? [讨论与交流] 学生议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倾听,不做结论。 [观看演示实验] 在烧杯中加入约2/3容积的稀硫酸,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2.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3.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4.在锌片和铜片的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讨论与交流]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教师适时做启发、引导。 1. 实验步骤1或2(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与实验步骤3(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当锌片与铜片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Zn片和Cu片上可能各发生什么反应? 3.灵敏电流计显示有电流通过,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课件展示] 播放多媒体课件,总结讨论,使学生认识锌与氢离子的氧化、还原,怎样产生电流,了解化学能如何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 在烧杯中加入稀H2SO4,溶液中有自由运动的H+、SO42-离子,Cu在溶液中不发生反应;Zn片插入溶液,Zn片上电子转移到H+离子上,形成锌离子(Zn2+)进入溶液,H+离子结合电子被还原,在Zn板上有氢气放出。 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Zn失电子形成锌离子进入溶液,电子经锌电极通过导线、电流表流入铜电极。在Cu上,H+结合电子,还原生成氢气。铜电极附近溶液中氢离子减少,硫酸根离子向锌电极附近移动,锌电极附近溶液中增加的锌离子向铜电极附近移动,使电极和溶液形成电的回路。 [归纳与小结] 一、原电池反应 1.原电池的构成---用导线连接两块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极板插入电解质溶液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极板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从较活泼的金属一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极板,溶液中易得电子的阳离子在不活泼的金属极板发生还原反应。 在原电池中,相对活泼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石墨电极)为正极。 上述原电池发生的反应是: 在锌电极(负极):Zn - 2e→ Zn2+ 在铜电极(正极):Zn - 2e→ Zn2+ 反应总方程式 Zn+2H+=Zn2++H2↑ 电子流(电流)方向:电子流从原电池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电流从原电池的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 [实践活动] 水果电池的制作 1.实验准备: 水果样品(柠檬、番茄、桔子、葡萄或其它水果)、金属(铁丝、铜丝、锌片或铝片)、石墨电极、电铃、灯泡、微安电流计、导线若干、小刀、pH试纸 2.学生分小组活动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自备的水果、金属片制作电池,用微安电流计或耳机测试是否能产生电流,比较电流的大小。若用小刀切开水果,使两个极板分离,观察电流是否消失,将水果重新合拢是否又产生电流?探究其原因。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活动并适时点拨、鼓励、引导。 [讨论与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说明实验结果,交流发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总结与评价] 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活动情况,表扬表现优秀、有创新的小组,送给音乐贺卡,请打开贺卡,让大家听音乐。 说明水果电池的构成,为什么可以产生电流。让学生获得如下感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事实,其中都包含和联系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只要多观察、勤动脑,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探讨它的化学原理。 [教师补充讲解] 音乐贺卡只是原电池应用的一例。电池在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 二、化学电源 依据原电池的反应原理,人们发明并制造了多种多样的化学电源。化学电源有一次电池与二次电池之分。各种干电池是一次电池,用过之后不能复原。蓄电池是二次电池,在充电后能继续使用。化学电源的能量转化率是燃料燃烧所不可比拟的。化学电源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高科技领域乃至航天技术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请结合生活经验和自己的了解,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场合使用了化学电源。 [研究性学习课题] 从下列课题中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设计各种情况下观察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并探究其原因: (1)将一粒纯锌、一粒粗锌与铜丝分别放入装有稀硫酸的不同试管中,观察氢气产生的速率; (2)将铜丝取出,与纯锌粒接触后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氢气的出处及溶液有无颜色变化; (3)在锌与稀硫酸反应的试管中,滴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2.(1)调查市场中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2)调查日常生活中废旧电池的处理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将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 3.自由女神像经过百年的风雨,也和人一样经常“生病”。原来她的外壳材料是铜,而支撑雕像的内部支架却是钢铁制成的,它们之间仅用一层浸油的毛毡隔开。年代久了,毛毡就失去了隔离作用,而大西洋潮湿的夹带着盐分的海风向自由女神不断“攻击”形成无数的微电池,加速了铁的腐蚀,自由女神的“铁骨”表面就一层一层地被锈蚀着。面对自由女神的腐蚀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把你的建议上网发给美国纽约市长吧! [课外作业] 建议使用以下部分习题: 1.根据Zn+2H+Zn2++H2↑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 A.镁 B.石墨 C.铝 D.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X>Y>Z B.X>Z>Y C.Y>X>Z D.Y>Z>X 3.在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这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起用前,用塑料袋与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回答下列问题: (1)热敷袋产生的热量来源是 。 (2)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 (3)加入NaCl的作用是 。 5.生活中,有些金属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会失去表面的光泽,严重的会变得锈迹斑斑影响使用,尤其是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1.教学情景设计生动有趣。 2.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课件演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验、思考、讨论交流、在探究中学习。学生学得主动,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学生制作自己的“水果电池”,通过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使学有余力,或对化学学科有兴趣的-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1.2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案 苏教版选修4 2019 2020 年高 化学 1.2 化学能 电能 转化 教案 苏教版 选修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49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