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doc
《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doc(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 1.(xx广东文综,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xx浙江文综,9~10)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2~3题。 2.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3.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xx四川文综,4)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第4题。 4.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xx安徽文综,33)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题。 5.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 A.Q4、Q1、Q3、Q2 B.Q3、Q4、Q2、Q1 C.Q3、Q1、Q2、Q4 D.Q2、Q3、Q1、Q4 (xx山东文综,6)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完成下题。 6.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 A.农田 B.林地 C.城区 D.乡村 (xx天津文综,3)读下图,回答下题。 7.在上图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台北 B.上海 C.首尔 D.北京 (xx山东文综,8)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题。 8.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xx北京文综,5)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9.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xx浙江文综,1)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下题。 10.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xx安徽文综,28~29)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测试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11~12题。 11.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 A.3月12日 晴朗 B.6月5日 晴朗 C.3月22日 多云 D.6月20日 多云 12.该地可能位于( ) A.祁连山地 B.大兴安岭 C.南沙群岛 D.帕米尔高原 (xx浙江文综,7)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下题。 13.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xx山东文综,5)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下题。 14.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 A.6时 B.9时 C.12时 D.14时 15.(xx山东基本能力,58)城市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下图为某城市区轮廓示意图,该城市夏季午后某时刻气温沿图中虚线所示方向的变化曲线可能为( ) (xx全国文综,9~10)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小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6~17题。 16.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17.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xx天津五校联考)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读图,完成下题。 1.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是( ) A.阳坡冰雪带 B.阳坡岩石裸露带 C.阴坡冰雪带 D.阴坡岩石裸露带 2.(xx广东海珠综合测试一)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平稳降落月球虹湾,下图是“玉兔”车登月时的照片。当时正值月昼期,月面明亮,但月空漆黑。其成因是因为月球没有( ) A.月面长波辐射 B. 大气逆辐射 C.大气散射作用 D.大气反射作用 (xx北京丰台期末练习)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 A.①强 B.②弱 C.③弱 D.④强 (xx北京西城二模)下图表示xx年北京市城市热岛的季节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4.北京市( ) A.春季因升温快,热岛效应最强 B.夏季城郊间热力环流最为明显 C.秋季城区和郊区温差达到最大 D.冬季盛行西北风降低热岛强度 (xx安徽江淮名校二次联考)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读图完成5~6题。 5.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气温的日变化 D.大气的热力运动 6.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C.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xx甘肃陇西二次大联考)我国南方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某日两时刻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7~9题。 7.关于水库及其周围地区气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大 B.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 C.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D.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8.由于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 B.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 C.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D.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9.下图中与15时水库东西方向的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的示意图为( ) (xx山西临汾四校二次联考)在无锡惠山头茅峰下的一片茶园中竖立着若干根高高的风扇,读“某一时刻等温线的空间分布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时刻多出现在( ) A.初春清晨 B.初春午后 C.初秋清晨 D.初秋午后 11.图中的风扇在一定条件下(如图示时刻),便会自动转动起来,达到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目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风扇转动时,使空气流动,可防止鸟群在茶园啄食茶叶 B.风扇转动时,使空气不稳定,从而增加了降水的几率,达到增湿的目的 C.风扇转动时,可将高处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丛,达到增温防霜冻的目的 D.风扇转动时,驱赶昆虫,防止害虫繁殖 二、非选择题(共2个大题,共56分。) 12.(xx江西师大附中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12分)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12分) 13.(xx陕西渭南高中期中考试)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32分) 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下面两图(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 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 下垫面 道路(沥青) 混凝土 砖 石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 土壤(黑土) 沙漠 草 水 吸收率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材料二 下图中小区1为下垫面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下垫面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 下图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米/秒;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米/秒。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值的影响及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8分) (3)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12分) 课节考点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高考真题演练 1.D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而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使地表温度下降。] 2.A 3.C [第2题,仔细读图,根据逆温上界和强逆温上界的高度的不同,可以看出,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少,A项正确。图中显示日出前后逆温强度最大,B项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消失,C项错;读图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有段时间仍是增速,日出后快速下降,D项排除。答案为A。第3题,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逆温上界高于强逆温上界,造成逆温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上界峰值,C项正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些与逆温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上界峰值无关,A、B、D项错。] 4.D [主要考查雾的形成条件,气温降低,水汽含量多、风速较小等有利于雾的形成。秋冬季节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气温高,不利于水汽凝结,A项错误;盆地地形地势低,不利于气流抬升,B项错误;影响四川盆地的暖湿气流既有西南季风也有东南季风,C项错误;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易散失,故D项正确。] 5.C [就全球而言,海面热量总收支平衡,不同纬度地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之和为零,故Q3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曲线;一般而言,温度越高,热辐射越强,故辐射收支差额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Q1为辐射收支差额曲线;副热带海区受高压控制,晴天多,蒸发旺盛,蒸发耗热量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故Q2为蒸发耗热量曲线;海—气热传导差额受纬度因素影响不大,Q4为海—气热传导差额曲线。] 6.C [M地积雪深度明显低于周围地区,考虑到M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应为上海城区,城区内由于热岛效应明显,温度高,使得积雪深度小于周围,C项正确;其余各个选项农田、林地、乡村温度都不会高于周围地区,积雪深度不会低于周围。] 7.D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风向右偏,据此可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图示时段内台北始终为偏北风;首尔、上海始终为偏南风;北京由东南风变为东北风。] 8.B [高空等压面分布是乙处高,甲处低,则可推知高空气流由乙流向甲,进一步推出近地面由甲流向乙,如图所示: 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根据纬度可知近地面由甲流向乙是南风,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风偏转成西南风,B项正确。] 9.B [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实际上是削弱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故A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减少,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减少,故B选项正确;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中悬浮颗粒就要被削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减少,故C选项错误;雾霾的出现加强了夜间的大气逆辐射,故D选项错误。] 10.A [本题主要考查逆温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从题中可以得知,要加速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主要是促使空气不断的流动。如果对流层出现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现象,即为逆温现象,出现逆温现象,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图中的四种气温分布图来看,②、③、④中均出现了逆温,大气稳定不利于空气的对流。只有①图中的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故最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故选A。] 11.D 12.A [第11题,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读出北京时间约6:00-20:40该日获取辐射量,可推断出我国该地昼长将近14:40,即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A、C错误;如果当地天气晴朗,则太阳辐射应以当地正午为最高点呈对称分布,且下午略大于上午,但在北京时间约13时出现一波谷,因此应该受多云天气影响,故D项正确。第12题,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读出北京时间约6:00-20:40该日获取辐射量,从而可推断出我国该地日照时长将近14:40,推出当地日出地方时约为12-14:40/2=4:40,此时北京时间6:00时该地迎来日出,根据地方时计算原则可推出其经度约为120E-(6:00-4:40)15=100E,选项A正确。] 13.C [根据图中降水量的特征可以判断白天降水量小,夜间降水量大。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山坡地带白天吹谷风,山坡气流上升,中间气流下沉(夏季白天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夜间吹山风,谷地中央气流上升,(夜间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成雨。故选择C选项。] 14.B [从图中看出,等温线平直且与纬线平行,说明同纬度海陆温度相同。根据材料信息,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此时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排除选项A;12时太阳辐射最强,陆地增温超过海洋,陆地气温也高于海洋气温,排除选项C;“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排除选项D;该题选B。] 15.A [从市中心最高到郊区以后逐渐降低。由城市轮廓图得知东西较南北宽、且南北与东西结合部即市中心气温最高且相等,因此选A。] 16.D 17.B [第16题,比较三地的上下温差分布,可知丙地上下温差最小,大气最稳定;甲地上下温差最大,对流最旺盛;乙处有湖泊,受其影响等温线上凸,说明乙地近地面气温高于丙,而乙、丙高空气温大体相当,故乙在垂直方向上温差大于丙,丙较乙稳定。第17题,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乙区域有湖泊分布,水汽较多,温度较高,则空气密度较小,空气最易上升运动;当正午时,西部地区的冷空气正好移到乙地上空,空气会强烈对流,产生强对流天气。此时三地的大气状况如下图所示: ] 精选模拟限时练 1.B [本题考查大气热量来源和对流运动。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热量越多,气温越高,对流运动越强烈,故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应该是阳坡的岩石裸露带,岩石裸露带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B项正确。] 2.C [地球上天空之所以是明亮的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而月球没有大气,不能产生散射,使得月面明亮,月空漆黑,故选C。] 3.D [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因为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所以霜下得也晚了。④是大气逆辐射,D对。诗人庆幸留下了干枯的荷叶,可以听到雨打荷叶的声音,与图示内容无关。①是太阳辐射,②是云层的反射作用,③是地面辐射,对霜来的晚无影响,A、B、C错。] 4.B [读图可知,热岛中心气温与郊区气温差距最大的季节是夏季,故夏季城郊间热力环流最为明显,B项正确。] 5.B 6.C [第5题,本实验利用土层模拟地面,通过实验发现有土层的玻璃箱因为吸收了太阳光照而获得热量比较多进而升温大,所以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B正确。第6题,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放在日光下,结果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模拟的日光是一样的,所以A错误,里面空气并没有抽空,也就是说空气一样的,所以B、D错误,正确答案是C。] 7.B 8.C 9.C [第7题,根据中气温曲线分析可知,水库中心一天中最低气温高于东西两侧,最高气温低于东西两侧,故水库中心的气温日较差小。第8题,一天中水库与周围地区的热力差异在变化,热力环流的方向也要发生变化。白天库区气温比周围地区低,气压高,风由库区吹向四周;晚上库区气温比周围高,气压低,风由四周吹向库区。第9题,15时近地面库区中心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向上弯曲;高空为低气压,等压面向下弯曲。] 10.A 11.C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到,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出现了逆温现象,而逆温最容易出现在初春清晨,A正确。第11题,上层气温高,风扇转动时,可将高处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丛,使地面降温较少,达到防霜冻的目的,C正确。] 12.解析 第(1)题,“阳光居室”的保温原理与温室效应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第(2)题,从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补偿地面热量损失两方面考虑。 答案 (1)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13.解析 第(1)题,大气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地面对太阳辐射吸收率高低直接影响到大气温升情况。第(2)题,风速越大,散热效果越明显,相应地城郊之间温差变小,热岛强度亦变小。第(3)题,降低热岛效应,就要减小下垫面的吸收率,增加热容量和散热率。 答案 (1)下垫面吸收率低的小区的温升值要小于吸收率高的小区。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热源主要是地面辐射,不同下垫面吸收率不同,吸收率小的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引起的温升幅度小。 (2)风速与热岛强度(温升幅度)呈负相关。风速越大,温升幅度越小;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可见,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建筑群的“热岛效应”,风速小则相反。 (3)①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等来铺装全部地面;②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③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有利于城区的热量散失到郊区,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的“热岛效应”。-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 2019 2020 年高 地理 复习 考点 冷热 不均 引起 大气 运动 练习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499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