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古诗四首》教案 冀教版.doc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古诗四首》教案 冀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古诗四首》教案 冀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5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过程与方法: 在两首古诗的对比朗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迁移学法、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感情和诗人抒发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真挚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思乡之情的诗篇。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写思乡之情的古诗吗? 2、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四篇写思乡之情的诗。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采用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小组内读古诗,教师指名读。 3、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回乡偶书 1、师示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问:读完后,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4、全班交流 5、齐读、背。边读边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 6、角色扮演,你能表演当时的情景吗?(学生试着表演) (二)泊船瓜洲 1、学生自由读 2、问: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 4、齐读、背古诗。 5、问:如果你长时间离开家乡,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 积累写思乡之请的诗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一些小小年纪的同学们离家求学,一定经常挂念父母,对吗 其实,这种思乡的情怀无时无刻不荡漾在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这样的诗. 1.导入课题(《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诗,它是宋代王安石写的.板课题,(出示幻灯片1) 2.作者简介(介绍王安石).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璀璨的宝石 3.解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 (瓜洲)时写的.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是停泊的意思。 (3)理解题目的意思.(把船停泊在瓜洲渡口) (4)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正音:间,重,还 c. 明确诗歌的节奏处理.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第一句 找出第一句中的三个地名,结合注释,理解他们的位置和关系.画出他们之间的简笔画.(长江在诗中出现过吗 长江横亘在京口与瓜洲间,把他们 看注释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 何以见得 (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 (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板书:离家近——应该还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能回到家乡呢 从哪里知道 (明月何时照我还) d.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 板书:离家久——更应还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 板书:思家心切——不能还 为什么不能还 再读,读出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e.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 感情朗读,你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音乐伴奏:平湖秋月) 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泊船瓜洲》一诗中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 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 时间是什么时候 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心中会想些什么 扩展:一轮皎洁的圆月当空悬挂,会激起人多么美妙的情思啊!我们学过的哪些诗也描绘了美丽的月亮了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 诗人怎么说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2)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幻灯片7)(乐曲 梦江南) 现在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可以送首诗或美丽的词语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 ( 让学生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小结: 《泊船瓜洲》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春的新绿,月的皎洁.色泽鲜明,让我们在头脑里,勾勒出一幅绚丽的图画.作者还抒发了游子们最真,最纯,最美的情怀——思念家乡. 2,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五、作业 1、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家人听 2、搜集几首送别诗,抄在小本本上。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读准诗句,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简介王维 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 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2.教师范读此诗。 说说你从诗中听懂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读顺古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集体正音。 3.同座相互检查读诗情况。 4.小组比赛读诗。声音响亮,不乱喊乱叫;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读懂诗句,诵读古诗。 1.课件出示注释。 来日:自故乡动身那天。绮窗:镂花的窗。 著花未:开花没有。君:朋友。 自:从。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点拨。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 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接着又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作者的思乡 之情由此可见。 4.同座互相说诗句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6.指名背诵这首诗。 三、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 2、背诵王维的古诗。 四、宋之问简介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五、指导朗读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六、诗文解释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词语解释 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七、诗文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四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古诗四首教案 冀教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二 单元 古诗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528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