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4 人民版选修1.doc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4 人民版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4 人民版选修1.doc(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4 人民版选修1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本学期是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对高考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了解北魏政权的建立和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等,认识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意志。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识杰出人物的品德、才智体现和实现了时代任务和要求时,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流程】 投影:东汉形势图、三国形势图、西晋形势图、南北朝形势图、隋形势图 投影: 问:你知道哪些与这个时代有关的成语故事? 答:…… 投影: 东床袒腹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江郎才尽 皮里阳秋 中流砥柱 闻鸡起舞 东山再起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柯一梦 步步莲花 黄粱一梦 骑虎难下 问:对这个时代,你还知道些什么? 答:…… 投影: 花木兰 梁祝 驸马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九品中正制 淝水之战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 《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投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⒉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⒊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⒋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投影: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 (板书)一、改革的背景 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⒉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⒊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投影:早期鲜卑族拓跋部的游牧生活;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五胡”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 问: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答:…… (板书)随着胡人入驻中原,民族融合的趋势在不断加强 投影: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问: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答:…… (板书)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投影: 认识: 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 投影: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开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后。 投影: 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板书)一、改革的背景 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 ⒉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必要性 ⒊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 二、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⒉北魏何以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支配?能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⒊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⒋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⒌推行均田制后,官吏和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损? ⒍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 (板书)二、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⑴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⑸作用 遏制土地兼并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板书)二、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⒊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答:…… (板书)二、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⑶影响 巩固政权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投影: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板书)二、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⒊迁都洛阳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 ⒊迁都的作用是什么? 答:…… 【指导学生完成《名校学案》P29~30页第二大题第21小题】 (板书)二、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⒊迁都洛阳 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⑴原因 军事:北方柔然威胁 地理: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⑵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⑶作用:为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投影: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定都于此),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为当时南齐的国力较弱,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南北统一的愿望。 (板书)二、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⒊迁都洛阳 ⒋革除旧俗 投影: 孝文帝不仅发布改革的命令,而且也很注意检查实施的情况。499年,孝文帝从前方回来,他坐在车中,留意街上行人的服饰,见有不少妇女仍穿着鲜卑服,就责备尚书没有尽到职责。任城王拓拔澄辩解说,现在穿胡服的人已经不多了。孝文帝不满地说:“你是不是想让全城的人都穿鲜卑服,才满意啊!”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遭到以太子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孝文帝打击保守势力,为改革的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 投影: 孝文帝废太子 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在当时引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卫兵拦截,闹到天黑,方才平息。孝文帝得知此事大惊,回宫后,召太子来见,痛加训责,还与兄弟咸阳王元禧两个轮流动手,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出去禁闭起来。这一顿打得着实是重,元恂躺了一个多月才能起床。后来,孝文帝把元恂废为庶人,派兵看守。次年三月,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说他仍在谋划作乱。孝文帝令人带毒酒逼他自杀,其时年仅15岁。 (板书)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⒈经济 为隋最终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洛阳的繁盛 投影:北魏洛阳城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 (板书)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⒈经济 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⒊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投影: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⒈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⒊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⒋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 ⒌友好交往。 投影: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孝文行改革,旧俗尽扫光。 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 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弱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请你对这种史学观点做出评判。 答: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上述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投影: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讲评学案】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 ⒈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 ⑴建立: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 ⑵统一:①经过:439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面。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⒉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 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 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 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矛盾时常发生。 ⑶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做出抉择。 ⒊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革:实行均田制。为孝文帝改革创造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⒈推行均田制 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前提) ⑵时间:485年 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 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⒉整顿吏治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阶级矛盾。 ⑵措施:①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处死。 ②实行俸禄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⑶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⒊迁都洛阳 ⑴原因: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小。 ②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③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⑵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 ⑶影响: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 ⒋革除旧俗 ⑴措施:①仿汉制: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修官制礼仪。 ②穿汉服: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③说汉话:30岁以下官吏,一律说汉话。 ④用汉姓:把拓拔氏改姓元,抹去皇室鲜卑族标志;鲜卑族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 ⑤通汉婚:提倡皇族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地主联系。 ⑥重汉臣:汉族官员由原来1/4上升到1/3,后来出现胡汉官员各半局面。 ⑵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 ⒈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⒉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⒊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⒈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⒉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⒊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⒋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改革作用:北方经济恢复和民族大融合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⒈发展原因: ⑴政府的重视:①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吏治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③孝文帝修建农业水利工程,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⑵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⑶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⒉主要成就: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增加(“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二、繁盛的洛阳 ⒈历史地位:洛阳是中华民族摇篮中心,众多王朝在此建都,成为全国或北方政治中心达300年之久 ⒉重修洛阳城:“宫阙壮丽,列树成行”;城内有居民10万户。 ⒊经济繁荣:⑴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商业区。 ⑵政府为中亚和大秦来的商人专门设立“四通市”,以方便他们经商。 ⑶大市和四通市出售南北、西域和大秦的商品;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 ⑷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商业中心(超过平城和建康)和国际性商业城市。(地位)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指: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 ⒈特点:这一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代。 ⒉原因:⑴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 ⑵鲜卑、匈奴、羯、氐、羌迁居中原,通婚杂居,胡汉差别逐渐消除。(也是融合表现) ⒊表现:⑴汉语言文字被“正音”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各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⑵南迁各族把他们的优秀文明带到中原,成为中原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⒋实质: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⒌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课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民族融合的概念、途径等问题。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27页“学习思考” 答: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称桑田,百姓可传之子孙,可买卖。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课本第28页“想一想” 答: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官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课本第29页“想一想” 答:为了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旧都经济、军事环境都不尽如人意,也是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本第30页“自我测评” 答:政治制度上的吏治、禄制改革,整肃了秩序,遏制了贪污,加速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程,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经济上的均田制改革,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习俗上包括语言、服饰、姓氏、婚俗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融合。 课本第30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平城近塞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燥,土地贫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北部风沙侵袭,自然灾害不断,无法满足在京官民物资需求,若从中原调拨则交通不便,耗损极大。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且为数朝故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迁都于此能营造热烈的汉化氛围,促进鲜卑的汉化进程。 课本第33页“自我测评”1 答:孝文帝的改革核心内容是全方位的汉化。礼乐教化是汉族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并直接表现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上。孝文帝为顺应汉化大潮,必须推行汉族礼乐教化。“孝”是儒家所极力推崇的道德准则。孝文帝制礼,要使其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政策乃至文化习惯等方面的要素都符合儒家的礼教规范,谥号多采用“孝”也就不难理解了。 课本第33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经过数千年的交流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衣食起居、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汉族文明尽管在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和多数方面领先于其他民族,但在彼此交往过程中,汉族也向其他民族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东西。华夏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4 人民版选修1 2019 2020 年高 历史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教案 人民 选修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55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