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地理 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课时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年高中地理 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课时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地理 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课时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doc(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年高中地理 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课时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xx鹤岗高一检测)2013年10月22日、23日,鹤岗市经历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能见度很低,对鹤岗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回答1、2题。 1.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雾霾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2.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解析】1选C,2选D。第1题,雾霾天气时大气中云雾增多,增加了大气的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第2题,大雾形成需要有水汽、污染物、凝结核。初冬时节,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温度低,故昼夜温差大,晚上地面热量散失快,凌晨时水汽易凝结成雾,而且该季节沙尘天气多发,增加了大气污染物与凝结核。由于以上原因,使深秋初冬时节成为大雾多发期。 【方法技巧】简图法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 (xx沈阳高一检测)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 A.A B.B C.C D.D 4.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A B.B C.C D.D 【解析】3选D,4选C。第3题,A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B是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是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D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第4题,结合上题的分析,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它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5.(xx烟台高一检测)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 B.热力环流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 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解析】选D。水平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由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的。 【方法技巧】简图法记忆热力环流的形成 6.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 【解析】选C。白天陆地增温快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浙江省新安江水库建成后,在一个狭窄河流上出现了一个面积394平方千米的“湖泊”。据下图完成7、8题。 7.若该水库旁建某度假村,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近地面风向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造成该地近地面风向日夜变化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面受热不均 D.人为原因 【解析】7选B,8选C。第7题,白天水库气温低,形成高压,风从水库吹向度假村;晚上水库气温高,形成低压,风从度假村吹向水库。第8题,地表物质(陆地、水库)不同,白天和夜晚的受热状况不同,导致近地面风向的日夜变化。 【变式训练】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据此回答(1)、(2)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解析】(1)选D,(2)选B。第(1)题,①、④两地分别位于近洋面与近地面,温度应高于高空的②、③两地;由此时的海陆环流图得出④处气温高于①处,故选D。第(2)题,面向大海,在海风吹拂下头发向后飘逸,说明近地面此时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即海洋气温要低于陆地,依据图中海洋和陆地气温曲线可判断,一天中大约8时至16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B项符合要求。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9.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________。 (3)由图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④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①,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上述示意图,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地面、大气的相互关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推出①~④的含义。第(1)题,结合图示相互关系可得,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第(2)题,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第(3)题,大气的直接热源是近地面。第(4)题,白天侧重于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侧重于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 答案:(1)太阳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2)③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沙漠白天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xx兖州高一检测)读图,完成1、2题。 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解析】1选D,2选D。第1题,图中①~④的含义分别为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人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它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第2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量,不增加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大气逆辐射减弱。 【知识拓展】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实例 (1)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朗的白天低——云层反射作用强,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可以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 (3)人造烟雾防霜冻——增强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4)温室、塑料大棚——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出而散失,与大气的保温作用类似,并且温室、塑料大棚中水汽含量往往较大。 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分析可知(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相比,②更大 B.青藏高原与浙闽丘陵相比,②更大 C.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相比,⑥更大 D.黄土高原与浙闽丘陵相比,④更大 4.下列地理事象与⑥相关的是( ) A.温室效应 B.巴山夜雨 C.深秋多霜 D.城市热岛 【解析】3选B,4选A。第3题,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大。第4题,⑥是大气逆辐射,温室效应指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 (xx绍兴高一检测)下图是某建筑设计院为我国北方地区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读图回答5、6题。 5.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目的是( ) A.雨季及时排水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减弱噪声干扰 D.降低光污染危害 6.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 A.冷气流从通风口l进入甲,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B.冷气流从通风口l进入乙,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C.暖气流从通风口l进入甲,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D.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解析】5选B,6选D。第5题,据题意,此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第6题,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可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增温,室内气温比房间乙高,气压比房间乙低,因而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空气从通风口2进入甲。 【变式训练】(xx梅州高一检测)关于下图中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 B.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C.①处气压比②处高 D.甲地比乙地地面气压低 【解析】选B。图中甲地近地面等压面向高空凸出,则该地的气压值比乙地高,温度低;高空的气压值比近地面的要低,温度也低。 (xx温州高一检测)读山谷风剖面示意图,回答7、8题。 7.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图中出现的时间是夜晚 ②图中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呈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呈下沉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呈上升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解析】7选D,8选C。第7题,图中山谷等压面向高空弯曲,说明近地面山谷为高气压,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出现的时间是白天。第8题,该地为谷地,夜晚吹山风,山坡上的冷空气下沉,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易凝结降雨。 【变式训练】下图是某山区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绘制的等压面和等温面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发现他们已绘制的信息①、②、③、④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他们进行测量的时间可能是( ) A.9:00~10:00 B.21:00~22:00 C.7:00~18:00 D.13:00~14:00 【解析】选B。依据山谷风与热力环流知识可判断若只有一项正确,则必然是③正确,此时出现在夜晚,由于山坡冷空气下沉使谷底较温暖的空气上升。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9.(能力挑战题)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13年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______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区生产和消费活动释放大量热量 B.城区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区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区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3)城区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图中画出城区与郊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示意图。 【解析】本题以某城市等温线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其影响。第(1)题,城区气温高,而郊区气温低,反映了城市具有的热岛效应。第(2)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释放大量的热量。第(3)题,城区多云和雾与城区空气做对流上升运动及烟尘多有关。第(4)题,近地面:城区等压面向近地面弯曲,郊区相反。高空:城区等压面向高空凸出;郊区等压面向近地面弯曲。 答案:(1)热岛 由郊区吹向城区 (2)A (3)城区空气做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4) 【知识拓展】城市热岛环流与环境保护 由于城市和郊区之间存在“城市风”,因此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年高中地理 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课时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 年高 地理 2.1 大气 受热 过程 热力 环流 课时 提升 作业 新人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57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