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授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授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授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授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内、外力作用下的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2.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 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 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解法、表格归纳法、比较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教材及讲义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传说中东汉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的还像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食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桑田吗? 二、过度:地壳和宇宙间的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推进新课: 板书: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师: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地貌。那么这种“力量”究竟来源于什么呢?下面我们将要了解一个新的名词--地质作用,它是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根据其能量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内力作用。 板书:一、内力作用 师: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青藏高原的抬升等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它们的发生有些极其迅速和激烈,有些则十分缓慢。 展示幻灯片----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师:位于夏威夷群岛上的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是一种岩浆喷出活动,属于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其喷出的熔岩流短时间内就在海边填造了一块约2平方千米的新陆地,造成地表形态的剧变。 展示幻灯片----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师: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是地壳运动的结果。由于地壳运动是缓慢的,因而喜马拉雅山上升速度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喜马拉雅山上升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这种结果是非常显著的。 过度: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是岩浆活动的结果,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二者都属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 师: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着学习它们。 师:首先认识“水平运动”。(展示喜马拉雅山图片)喜马拉雅山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年轻山脉,其形成的力量来源于地球的内能。当地的地壳受到水平挤压,抬升而形成了高大的褶皱山脉。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展示幻灯片----东非大裂谷 师:下面我们再来认识地壳的垂直运动。(展示幻灯片----海边石柱话沧桑)完成教材70页活动。[互动提问] 生:思考活动题。 师[归纳答案] 1.公园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下沉运动中,因为三根大理石柱建成时底部的横纹雕刻看不见了。 2.公园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上升运动中,因为三根大理石柱上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 3.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所以,地壳的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即上升和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那么,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在地壳运动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展示幻灯片----中国山脉分布图 师:地壳作怎样的运动才会导致我国山脉形成图中的分布格局?[互动提问] 生:思考问题。 师[归纳答案]水平挤压为主。南北走向山脉的形成,主要是地壳作东西方向的挤压形成的;东西走向山脉的形成,主要是地壳作南北方向的挤压形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山脉主要是以东西走向为多,所以,南北方向的挤压发生的较多。 过度:前面我们学习的是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板书:二、外力作用 师: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它们对地表形态是如何塑造的呢?我们一一进行了解。 (1)风化作用是指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展示被风化后的花岗岩图片]思考为什么风化后的岩石多圆乎乎的呢?[互动环节]----一块四四方方的砖头,最容易被破坏的是砖头的角,其次是砖头的棱,没有了棱角,砖头自然就变得圆乎乎的了。 过度: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展现提供了条件。 (2)侵蚀作用是指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侵蚀作用的结果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 展示幻灯片----流水侵蚀地貌、海水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和风力侵蚀地貌 (3)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就是搬运作用。搬运作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一般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请同学们思考:流水搬运能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与水流的流速成正比,所以当水流变大后,水带走了更多更大的沙粒。 (4)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展示幻灯片----海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流水堆积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小结]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活动提示]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植被遭到破坏,加之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2)沙漠地区风力较大,风携带沙子对地表的岩石打磨,加之物理风化强烈,形成了风蚀蘑菇,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较为常见。 (3)流水带着泥沙、石块在出山口位置,地表坡度降低,流速减慢,泥沙、石块在山口位置堆积下来,形成了冲积扇。在山区与平原的过度地区比较常见。 展示表格----内、外力作用关系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师: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页往往交织在一起。 过度: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板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师: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展示幻灯片----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师:据图解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 (1)岩浆岩是指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的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2)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3)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展示幻灯片----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师:通过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我们来认识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的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和变质岩都可以通过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变为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均可以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进而变质岩又可以通过重熔再生的作用变为岩浆。 结论: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地循环转化之中。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是内力,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是外力。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实际上只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一段时间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是内力,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是外力。增强了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常见的地貌形态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通过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们认识到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地循环转化之中,从而真正的理解“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授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 2020 年高 地理 营造 地表 形态 力量 授课 教案 新人 必修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620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