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2.4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年高中生物《2.4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中生物《2.4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生物《2.4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4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功能,本节内容连同本章其他章节是对细胞的物质组成的学习,是学习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 (3)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难点:(1)多糖的种类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如平日膳食的主要食物,脂肪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分布等,学生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将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但学生对于多糖的种类不太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用比较形象的直观的图片等来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 1.列表法:通过举例、“思考与讨论”列出表格来分析比较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2.启发、讲解法:采用师生互动探讨式教学,通过具体事实,启发学生发现、思考相关知识并得出结论。 3.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初步了解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提出问题:1.作为早餐,你会选择牛奶鸡蛋还是面包开水?2. 很多人对脂肪类食物敬而远之,脂肪真的如此可怕吗? 说明能够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有很多,其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 小组内相互检查,指出疑点。 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并自由发言回答问题。 落实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探究一:细胞中的糖类 引出糖类的概念:碳水化合物,总结归纳各小组的结果并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举例说明名称的起源,及哪些糖类是不符合“碳水化合物”。 问:“这些糖都是同一种类型的糖吗?”及时提出糖类有三类,同时出示几种糖类的分子结构图,让学生找出里面共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各小组列举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糖。 答:“不是,因为有些糖比其它的糖甜,而有些糖根本没甜味。”对照屏幕显示及课本内容边找边讨论归纳。 通过对学生不同结果给予不同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总结各小组的结论并出示糖类种类、构成元素、特点、分布及功能表格。单糖:着重强调葡萄糖是细胞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单糖的概念,常见单糖(可以适当写出它们的分子式)。二糖:着重阐述二糖的种类、几种二糖水解产物;多糖:介绍淀粉、糖原(动物淀粉分布在什么地方)、纤维素。(通过打比方帮助学生理解糖类种类和作用,如金刚石和石墨) 举例:急性肠炎患者在医院采取静脉输液治疗,问:输液中为什么含有葡萄糖?能直接输蔗糖溶液吗? 问:是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可以注射葡萄糖呢?说出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特点。 通过讨论逐步完善表格中的内容并举手向老师提出有疑问的部分。 观察图2-12,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分子,为何组成不同的多糖? 引导学生思考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组成,为何物理特性却相差悬殊, 讨论得出,人体吸收的主要是葡萄糖。葡萄糖是细胞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多糖和二糖也要经过水解才能被吸收。 积极讨论糖尿病话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打比方帮助学生理解多糖的种类 联系生活实例,使生活走进课堂。 进行情感教育, 同时为下面的教学落实作一铺垫。 探究二:细胞中的脂质 问:如果是正常人摄食糖类过多了又会怎样?指出长胖是由于脂肪过多,糖吃多了会转化成脂肪在身体内积累起来。提出: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那么脂肪又有何作用呢?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什么?2.常见的脂质有哪些?它们各有何作用?3.在人和动物体内,脂肪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4.在日常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含脂肪较高的植物有哪些?脂肪主要在这些植物的什么器官?5讨论在人体的脏器周围脂肪有何利弊?. 分析回答长胖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本,对照屏幕展示问题逐一解决(教师适当给予提示),并完善学案表格。 及时说出脂肪的“优缺点”及肥胖的利弊, 知识过渡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同时出示:1g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约39kj的能量。提示学生比较同样重量的糖类释放的能量。 出示部分糖类和脂质的化学结构分子式。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总结: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 学生快速得出结论:1g脂肪含有的能量远大于1g糖类的能量。 学生回顾初中相关化学知识。并思考其原因。 讨论得出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下一知识点作出过渡。 解释知识原理,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探究三: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多媒体出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的结构通式,问题引导:1,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什么,共有那些特点?(都有C、H、O,都是有小单位连接而成)2,这些小单位以什么相连?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每一个单体都是由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 回忆前面学习的3大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回答问题。 学生大声朗诵课本第33页最后一段文字。 复习与巩固已学知识,同时为下一知识点做铺垫。 升华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识记并在头脑中构建知识体系 (三)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糖类和脂质都是细胞内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分布在动植物中,其中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多糖。二糖和多糖要水解为单糖才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2.糖类和脂质对生命活动有不同的作用,两者都是能源物质,生命系统的一切生命现象和代谢活动都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因此它们对细胞和生物体的能量代谢非常重要。 3.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四)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中的有机物,那么,细胞中的无机物又有那些,他们各自又有什么作用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细胞中的糖类 元素组成:C、H、O 种类:单糖、二糖、多糖 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 (二)、细胞中的脂类 元素组成:C、H、O(有些含N、P) 种类:脂肪、磷脂、固醇 功能:储能、代谢调节等 (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从备课到上课再到对学生的评价都要注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使知识生活化,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及师生互问互答,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阶段总结中,教师并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出示了空表格,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并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了课堂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在过程设置中,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有层次的提升学生的观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细胞中的糖类15分钟,细胞中的脂质8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2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4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2019-2020年高中生物2.4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 2020 年高 生物 2.4 细胞 中的 糖类 教学 设计 新人 必修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62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