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测评A(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测评A(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测评A(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测评A(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50分)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解析: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有关;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答案:C 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答案:A 3.下列关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 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答案:B 4.下列叙述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 答案:B 5.下列研究问题属于种群水平的是( ) A.梧桐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解析:种群水平的研究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而B、C、D三项都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答案:A 6.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一段时间内B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 B.在原来的实验条件下继续培养,A组的K值将与B组相同 C.B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等 D.三组的初始营养供给可能不同,C组初始供给的营养不足 解析:根据曲线的走势分析,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B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由图可知,A组的K值小于B组,在原来的实验条件下继续培养,A组酵母菌数量将进一步减少;C组酵母菌数量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可能是培养液中营养物质不足。 答案:B 7.xx年,美国人谈鱼色变,因为“亚洲鲤鱼”在美境内泛滥成灾,在某些河流已占鱼类总数的90%。为了解美境内“亚洲鲤鱼”的数量特征而进行调查活动,调查指标不包括 ( ) A.亚洲鲤鱼的种群密度 B.亚洲鲤鱼的年龄组成 C.亚洲鲤鱼的产卵量 D.亚洲鲤鱼的性别 解析:性别是个体特征而不是种群的特征。 答案:D 8.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物种种类越多,成分越复杂,越趋于稳定;群落演替是群落朝着一定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它是群落内部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答案:B 9.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样方法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适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样方法中位于样方的边缘或顶角的个体均要计数 C.标志重捕法可以在上次捕获、标记并释放后随即进行重捕 D.标记物的脱落会使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解析:样方法常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弱的蚜虫和跳蝻等的种群密度也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样方法计数时只统计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个体数量。标志重捕法中,动物在上次捕获、标记并释放后需要过一段时间,等其重新混合均匀后再进行重捕,这样才能使标记和未标记的个体被捕获的概率相等,根据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标记物的脱落(即m值偏小)会使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答案:D 10.在潮间带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它能够吃掉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右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类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答案:B 11.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1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解析:标记物脱落导致标志重捕法得到的数值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以患者家系为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结果一定偏大;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数值偏小;D项为正常计数。 答案:C 1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从图中看出,a种群的增长符合“S”型曲线,其增长到一定阶段,受空间、生活资源及种群本身密度制约,将不再增长。b种群和a种群的关系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应为从弱到强,再到弱的动态变化。 答案:C 14.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有关下面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对其中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解析:鹰与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捕食曲线的显著特点是两条曲线拧成“麻花”状,后出现峰值的是捕食者,即曲线b代表鹰的种群数量的变化,A项错误。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上述三图均不能表示该种关系,B项错误。大豆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基本同步,因此可用图②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二者分开,彼此有害,C项错误。牛和羊都是食草动物,二者间为竞争关系,可用图③表示;从图中可看出曲线a代表的物种在竞争中获胜,D项正确。 答案:D 15.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 解析:在a期间施用杀虫剂后害虫大量死亡,蜘蛛的食物不足,另外农药往往对蜘蛛也有毒害作用,所以蜘蛛的数量将会减少。c期间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是捕食关系的相对稳定产生的。 答案:B 16.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另一新的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解析:题图为“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曲线,t0和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t1~t2时,该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的数量仍逐渐上升;t1时种群的数量为t2时的一半。 答案:B 17.下图表示的是四个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解析:种群年龄组成有三类,图A表示衰退型,图B表示增长型,图D表示稳定型,图C表示不够典型的增长型。其中衰退型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 答案:A 18.在种群变化中,若增长率为0,说明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 A.种群增加,并出现激烈的食物和栖息地竞争 B.种群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C.种群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 D.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答案:D 19.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绵羊数量达到K/2时,增长率最大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解析: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当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即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增长速率最大;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答案:C 20.下列有关实验试剂或实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不需再设置对照组 C.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不需要空白对照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B 21.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t2时期的种群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图甲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t2时期的种群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图甲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t1时期的种群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图甲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t1时期的种群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解析:从图甲可知,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所以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图乙中t1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0,t1后种群数量继续增大,所以从年龄组成上来看也属于增长型;而t2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所以其年龄组成应为稳定型。 答案:C 22.豚草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年份种群密度植物 xx xx xx xx xx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样方法 B.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 C.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曲线增长 解析: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A项正确。在xx至xx年间该区域内龙葵灭绝,说明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B项正确。外来物种(豚草)的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C项正确。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呈现“S”型曲线增长,D项错误。 答案:D 23.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A 24.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 B.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等为特征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答案:C 25.为了确定某水域中鱼的养殖量,研究人员经过相关研究,得出了如下图甲所示的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和如图乙所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乙中E点对应图甲中的B点,D、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B.图甲中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C.图甲中的两曲线围成的面积可表示该水域中鱼的生长总量 D.从B点以后的任何时期进行捕捞,均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解析: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差最大,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对应图乙中的F点。从O点到D点,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应从B点以后C点以前进行捕捞,要保持B点对应的种群密度,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D项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2分)将一个水族箱用屏障在中间隔成A、B两部分,然后在A、B两侧分别放入数量相同的少量水蚤(小型甲壳动物)和草履虫,给予充足的食物,并满足其他生活条件,观察它们的生长。h小时后,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发展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即K值)时,继续供给草履虫食物,但不再给水蚤食物,并把屏障撤掉。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0~h小时内,两个种群的增长均呈 型曲线。 (2)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3)在h小时后,草履虫数量会逐渐减少,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是 。 (4)在上述坐标图中绘出h小时后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 解析:由于水蚤和草履虫都生活在固定的生活空间中,所以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生活空间不足,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均呈现出“S”型曲线。根据题干“供给草履虫食物,但不再给水蚤食物,并把屏障撤掉”,可知h小时后水蚤会以草履虫为食物,会出现捕食关系的曲线。 答案:(1)“S” (2)空间的限制 (3)水蚤的捕食 (4)如下图 27.(14分)下图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 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 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 。 ② 。 解析:(1)植物种类调查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面积,应选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时的最小面积,由图乙可知,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为S0;对种群密度的估算,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即(n1+n2+n3)/(3S0)。(2)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然后保持恒定 S0 ③(n1+n2+n3)/(3S0) (2)光照 垂直 ①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28.(10分)20世纪50年代,有人将水葫芦(又名凤眼蓝、凤眼莲)带到非洲的刚果盆地。三年后,水葫芦征服了所有其他的水生植物,反客为主,在刚果河上游约1 500 km 的河道上蔓延,阻塞了航道。为了消灭水葫芦,当地政府花费巨资,沿河喷洒除草剂,但不到半个月水葫芦又迅速生长起来。最后请来了海牛,一头海牛每天能吃掉约40 m2的水葫芦,从此河道又畅通了,刚果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在刚果河中的所有生物构成 ,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 ,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之间的关系为 ,海牛与水葫芦之间的关系为 。 (2)引进之初,水葫芦能够征服所有其他的水生植物并在河道上蔓延,其种群的数量几乎呈“ ”型增长,原因是当地 。 (3)如果不治理,水葫芦的迅速增长将会严重地影响当地的群落演替,这种演替属于 类型。 答案:(1)生物群落 种群 竞争 捕食 (2)J 养料、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合理即可) (3)次生演替 29.(14分)对某一群落中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 。 (2)在3、4月份甲种群数量的下降,很可能是由于 。 (3)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大约是 。 (4)自然界中,物种间的捕食关系最终会导致被捕食者种群的消亡吗? 。 解析:甲、乙两个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由此判断,它们存在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比较每一个种群的相邻两个波峰,可以看出,种群数量的变化周期大体为1年。 答案:(1)捕食关系 (2)乙种群数量的增长,甲种群的种内斗争加剧 (3)1年 (4)不会-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种群和群落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测评A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19 2020 年高 生物 种群 群落 测评 解析 新人 必修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62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