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3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3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3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doc(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3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第13课烛之武退秦师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时有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盲史官之一。 主要作品 著有《左传》《国语》。 评价 中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 (二)人物轶事 左丘明有个嗜好,即特别爱吃桃子。每至桃子成熟季节,即以肥桃为饭,精神振奋,灵感倍增,编纂编年史《左传》时,下笔如有神,写得又快又好。 桃树老死之后,左丘明舍不得烧掉,请木匠把桃木精雕细刻制成刀、剑、枪、棍、戈等兵器,挂满自己居室之墙壁。乡邻疑而问及此事,他笑着说,世之万物须尽其用也,桃木制品既可观赏,也能吉祥镇宅,祛灾避邪呢!乡邻听他一说,都非常感兴趣,于是纷纷仿效,家家挂起桃木剑、桃木刀、桃木枪;有农事忙没大工夫的,即用桃木削成棍子,挂在墙上。久而久之,挂桃木制品避邪,形成一种民间风俗。今人认为桃木祛灾避邪,也许自此始矣! (一)背景链接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得罪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并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了。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二)常识整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鲁国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悼公四年(前464)20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左传》的叙事能力极强,故事生动有趣,善于描写战争,善于刻画人物,语言简练,外交辞令精彩,人物对话富有表现力。《左传》叙事写人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 [ ] [ ] [ ] [ ] [ ] [ ] 1.理解并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以其无礼于晋 ①以:介词,因为 ②其:代词,指郑国 ③于:介词,对 (2)且贰于楚也 贰:动词,从属二主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晋”置于谓语“无礼”之后) (2)秦军氾南。 译文:秦军驻扎在氾南。(省略句,“氾南”前省略了介词“于”) 环节二:分析文理 4.下列对第1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的两个理由是郑“无礼于晋”和“贰于楚”。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同时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C.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秦、晋两个强国的围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占领,形势十分危急。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二国军队分驻两地,这就为烛之武深夜见秦伯,说服其单独退军提供了有利条件。 解析:选C C项中“国都被占领”错误,文中只是说“晋侯、秦伯围郑”。 (二)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于:介词,对 (2)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连词,假如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①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犹:副词,尚且 (4)无能为也已 为:动词,做,干 (5)吾不能早用子 子:名词,古代对人的尊称 (6)是寡人之过也 ①是:代词,这 ②之:结构助词,的 (7)许之 许:动词,答应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无能为也已“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 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译文:佚之狐对郑文公说。(状语后置句,状语“于郑伯”置于动词“言”之后) (2)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这是我的过错呀。(判断句,“……也”表判断) 环节二:分析文理 4.下列对第2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 B.“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D.烛之武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了烛之武的大智大勇。 解析:选D D项,“体现了烛之武的大智大勇”错误,应该是体现了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三)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夜,缒而出 ①缒:动词,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②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2)郑既知亡矣 既:副词,已经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介词,对 (4)敢以烦执事 以:介词,拿、用 (5)越国以鄙远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 (6)君知其难也 其:代词,这件事 (7)焉用亡郑以陪邻 ①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②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 ③陪:动词,增加 (8)邻之厚,君之薄也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①尝:副词,曾经 ②为:动词,给予 (10)夫晋,何厌之有 厌:满足 (11)又欲肆其西封 ①肆:动词,扩张、延伸 ②封:名词,疆界 (12)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疑问代词,哪里 (13)惟君图之 ①惟: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②图:动词,思考、考虑 (14)乃还 乃:副词,于是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2)秦伯说 “说”同“悦”,高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古义:指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指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指外交使节 今义: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夜,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3)越国以鄙远 ①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②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国家 (4)邻之厚,君之薄也 ①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②薄: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 (5)朝济而夕设版焉 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夕: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6)既东封郑①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②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7)阙秦以利晋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8)与郑人盟 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了代词“之”) (2)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厌”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环节二:分析文理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秦国不应伐郑的依据的一组是( ) ①郑既知亡矣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⑥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解析:选C ①表明郑国现状;④为晋对秦的做法;⑤为晋国的扩张野心。 7.下列对第3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秦伯的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措辞直白、激烈,毫不掩饰地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烛之武以利益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惟君图之”,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从而使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 解析:选B B项,此段话中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 (四)阅读课文第4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假如没有 (2)因人之力而敝之 ①因:动词,凭借,依靠 ②而:连词,表转折,却 ③敝:动词,损害 (3)失其所与 与:动词,结交,亲附 (4)以乱易整,不武 ①易:动词,取代,替代 ②武:形容词,勇武 (5)吾其还也 其:语气副词,还是 (6)亦去之 去:动词,离开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环节二:分析文理 4.下列对第4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一场风波,终于平息。 B.晋侯的话以散句为主,说得句句在理,彰显了他思维的严密,头脑的冷静。 C.晋侯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使得晋文公终成霸业。 D.晋侯说“不仁”“不知”“不武”,目的是退兵,其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是“利”字使然。 解析:选B B项,晋侯的话以整句为主。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从烛之武对晋国历史和国君的为人了解之清楚,对秦伯心理和秦、晋恩怨把握之全面,可以看出他虽然长期怀才不遇,却一直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方法。长期的默默积蓄,使其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沉稳自信,也使其具备了能言善辩、巧妙退兵的高超智慧。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迎来了瞬间释放的闪亮时刻。 2.从自然中积累 蜘蛛天生就会结网捕食。它在体内制造黏性、韧性很高又无色透明的“隐形”蛛丝,选择蛾、蝶、蚊、蝇等飞虫活动的林间通道巧妙织网,然后躲于暗处。一旦有自投罗网者,信息立刻由蛛丝传递给蜘蛛,而它会迅速赶到,咬住“俘虏”,将自制的麻药通过牙齿注入“俘虏”体内,使其丧失抵抗或逃跑的能力,然后再美美地饱餐一顿。若一下子捕获多个“俘虏”,一时吃不完,蜘蛛就会用蛛丝将其捆绑起来,留着以后再吃。 3.从历史中积累 齐国大将田忌,多次与齐国的诸公子用金钱做赌注赛马,但常常赌输。孙膑观察他们的马力都不相上下,只是因为田忌没有按照每匹马的实际情况加以科学匹配使用。于是孙膑告诉田忌:“再赛时,您尽管多下赌注,我保证您取胜。”田忌相信孙膑的智慧,就与齐国的诸公子下千金赌注赛马。等到将要比赛时,孙膑对田忌说:“今天您用下等马与他们的上等马赛,用上等马与他们的中等马赛,用中等马与他们的下等马赛。”比赛结果,田忌取得两胜一负的成绩,最后赢得了千金。 4.从名言中积累 (1)智者不妄为,勇者不妄杀。——刘向 (2)智能谋,力能任。——韩愈 (3)谨慎是智慧的长子。——雨果 (4)没有智慧的蛮力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克雷洛夫 (5)良好的人生是受行动和智慧指导的。——罗素 (6)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托尔斯泰 (7)决定问题,需要智慧,贯彻执行时则需要耐心。——荷马 (二)这样运用素材 朝堂上、王殿下,有人肃立一旁,如雕塑般静默;有人匍匐于前,因恐惧而战栗;但也有人,从俯首恭听的臣子中站 出,直面国君的种种弊误。他们不屑玩权弄术,不愿唯命是从,他们要听平民的苦,要为百姓而诉,他们无愧于心,无愧于国,无愧于天地;也有人,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上前。曹刿于长勺对齐师的冷静、烛之武面秦君时的理智、屈完于盟师压境气势汹汹的不卑不亢,那一刻,他们擦亮了属于自己的智慧火花,燃烧出永远不灭的光芒。 [领悟] 运用对比手法,层层递进,咏颂了忠勇智慧之士。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佳作赏析 是什么让烛之武义无反顾地出使秦国?是国家利益。在所有优秀品质里面哪一个最重要?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人们常说,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是的,无数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被世人称颂,就在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是留存在人们心中的丰碑。 写作借鉴 1.学铺垫 文章开篇概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为下文提出论点做铺垫。 2.学观点 文章在概述课文情节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观点:“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3.学论据 以钱学森、诸葛亮的事例,结合烛之武的行为,进一步证明论点。 4.学引用 文中大量地引用诗句、名言,丰富了文章内容,语言也随之变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5.学照应 文章最后仍然紧扣烛之武,提出希望,与开头照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凑。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原文: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 出处:吾一受其成形①,而不化以待尽②,郊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③以是日徂④。——《庄子外篇田子方》 注释:①形:形体。②尽:衰亡。③丘:孔丘,指孔子。这一段是《庄子》中记录孔子所言,故出现孔子之名。④徂(c):成为过去。 [翻译] 我一旦禀受天所赋予的形体,就不会转化为其他形体而等待天命的衰亡,随外物的变化而相应行动,日夜不停从无间隙,而且竟不知其终结所在,是温和而自然地聚成了现在的形体。我知道命运不能够预先窥见,我只是天天跟随变化而推移。 [明理知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顺命,因为生命的过程由生到死是不可改变的,所以我们要顺应生死的结局,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生命中的各种插曲而改变对生命的看法。庄子主张顺命,但不信命。上天铸就了现在的形体,这是无法控制的,所以只有顺应它,并欣然接受它。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样而消极地信命,总之,活着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 灌夫有服 灌夫①有服②,过③丞相。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④,会仲孺有服。”灌夫曰:“丞相肯幸⑤临,夫安敢以服为辞!请语魏其侯,丞相旦日早临。”许诺。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侯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不悦,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前戏许灌夫,实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曰:“丞相昨日幸许过魏其侯,魏其侯夫妻置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愕而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注] ①灌夫:字仲孺,汉景帝、武帝时大将。②有服:有孝服在身,指在丧期。③过:拜访,探望。④魏其侯:即窦婴。⑤幸: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相肯幸临,夫安敢以服为辞!请语魏其侯,丞相旦日早临。 译文: (2)丞相前戏许灌夫,实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 译文: 参考答案:(1)您竟肯屈驾光临魏其侯,我灌夫怎敢因为服丧而推辞呢!请允许我告诉魏其侯,您明天早点光临。 (2)丞相前一天只不过开玩笑答应了灌夫,实在没有打算前去的意思。等到灌夫来到门前,丞相还在睡觉。 参考译文:灌夫在服丧期内去拜访丞相,丞相随便地说:“我想和你一起去拜访魏其侯,恰值你现在服丧(不便前往)。”灌夫说:“您竟肯屈驾光临魏其侯,我灌夫怎敢因为服丧而推辞呢!请允许我告诉魏其侯,您明天早点光临。”丞相答应了。第二天,灌夫一直等到中午,不见丞相到来。魏其侯对灌夫说:“丞相难道忘记了这件事?”灌夫很不高兴,说:“我灌夫不嫌丧服在身而应他之约,他应该来。”于是便驾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丞相前一天只不过开玩笑答应了灌夫,实在没有打算前去的意思。等到灌夫来到门前,丞相还在睡觉。(于是灌夫进门去见他)说:“昨天幸蒙丞相答应拜访魏其侯,魏其侯夫妇备办了酒食,从早晨到现在,没敢吃一点东西。”丞相(装作)惊讶地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忘记了跟您说的话。”便驾车前往。 史蒂芬威廉霍金,英国物理学家,1942年生于英国牛津。1963年,在大学学习期间的霍金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病,又称卢伽雷病,渐渐丧失了活动能力。但他身残志不残,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20世纪70年代,他和彭罗斯一同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其划时代的贡献是1974年发现的黑洞辐射机制。著有《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时空的大尺度结构》《果壳中的宇宙》等多部著作,其中《时间简史》销量堪比《圣经》,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 执着科学研究的巨人 尽管长期被禁锢在轮椅上,身躯遭受着病魔的蚕食,但霍金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科学研究上。比起整天被人众星捧月般地顶礼膜拜,他宁愿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宇宙的命运。他的办公室门口通常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保持安静,主人正在睡觉。”霍金不愿被外人打扰,他喜欢安静地在电脑前工作。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宇宙论事实上使上帝没有存身之处,但梵蒂冈教廷仍对他表示了敬意。在承认了对伽利略审判的错误之后,教廷科学院又选举霍金为该院院士。 在因肺炎进行穿气管手术后,霍金完全不能说话,只能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即使这样也消减不了他进行学术研究的热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成功完成了《时间简史》,这部著作是继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物理学中揭露宇宙奥秘的最伟大的著作。 [人生教益] 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内心却执着于科学研究,思想在宇宙的最深处飞扬。在科学的大道上,只有沿着崎岖山路不断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峰。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句子中含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B B项,“共”同“供”,“说”同“悦”;A项,“已”同“矣”;C项,无通假字;D项,“知”同“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晋军函陵 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解析:选A 贰:从属二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B.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 解析:选D D项,“既”意为“已经”。A项,“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介词“拿”。B项,“其”分别为代词“这件事”、语气副词“还是”。C项,“于”分别为介词“对”、介词“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夜,缒而出 ②越国以鄙远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与郑人盟 ⑤晋军函陵 ⑥烛之武退秦师 ⑦既东封郑 A.①③⑥/②/⑦/④⑤ B.①③⑤/②/⑦/④⑥ C.①③⑦/②/④⑤/⑥ D.①③⑦/②/④/⑤⑥ 解析:选C ①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③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④盟:名词作动词,结盟。⑤军:名词作动词,驻军。⑥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⑦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故①③⑦为名词作状语,②为形容词作名词,④⑤为名词作动词,⑥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选C A项,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D项,夫人:古义指那人,此句中代指秦穆公;今义指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6.名句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开头点明秦、晋两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 , ”。 (2)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起初烛之武拒绝郑伯,不愿意去“退秦师”的原因是“ , ; , ”。 (3)《烛之武退秦师》最后阐明晋侯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的句子是“ 。 , ; , ; , ”。 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精读设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大夫病形容词, 疲惫 (2)亡不能存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保全 (3)君其图之 动词,图谋,谋取 (4)韩、魏翼而击之 名词作状语,从两旁 (5)襄子将卒犯其前 名词,军队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决晋水而灌之 连词,表顺承 (2)及今而不图之 连词,表假设 (3)智伯之为人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4)言出君之口结构 助词“的” (5)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代词,代智伯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 伐:攻打 B.无为贵智士 贵:尊重 C.臣请试潜行 潜:偷偷地 D.襄子将卒犯其前 将:将要 解析:选D D项,将:读jinɡ,率领。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 C项,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指示代词,那;A项,副词,于是,就;B项,代词,代事;D项,连词,况且。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和谋略的一组是( ) ①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④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④⑤⑥ 解析:选B ①说的是当时的形势,⑤说的是二君的做法,⑥说的是襄子的行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国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之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国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张孟谈在赵国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解除了赵国之危。他与烛之武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解析:选B B项,“先……再……”内容颠倒,“为了三国共同的利益”与文意不符。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译文: (2)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译文: 参考答案:(1)(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 (2)韩、魏两国君王于是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 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他们)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见韩、魏两国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去见韩、魏两国君王,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国来攻打我们赵国,赵国就要灭亡了。如果赵国灭亡,你们两国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国头上了!”韩、魏两国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呢?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韩、魏两国君王于是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 三、语言表达专练 12.(全国卷乙)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①__不要依赖译文。__②_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__③__肯动脑筋,__④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⑤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_⑥_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仍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副词等虚词的能力。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第②处是针对前一处而言,故使用指示代词“这”。第③处是表示假设,第④处和第③处构成递进关系,第⑤处与第③处的“如果”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那么”。依据这样的方式分析即可。 13.把下面的一组句子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左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 ②《左传》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③《左传》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 ④《左传》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 答: 参考答案:《左传》是一部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 14.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经义考》)。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 (2)第二方面: (3)第三方面: 参考答案:(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一般论者认为有关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3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 2019 2020 年高 语文 第四 专题 13 武退秦师 教学 苏教版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721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