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综合检测卷(B).doc
《2019-2020年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综合检测卷(B).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综合检测卷(B).doc(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综合检测卷(B)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44分) 1.类推是学习科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四种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 A.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B.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 D.醇类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02和H2O,甲醇是醇类的一种,所以甲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02和H2O 2.金属Ti(钛)是一种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的较为昂贵的金属,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Ti、Mg、Cu的活动性顺序。他们在相同温度下,取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薄片,分别投入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观察现象如下: 金属 Ti Mg CU 金属表面现象 放出气泡速度缓慢 放出气泡速度快 无变化 下列有关三种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Ti、Mg、Cu B.若Ti粉中混有Mg,提纯Ti时可用稀盐酸除去Mg C.用Ti从CuS04溶液中置换出Cu是工业制取Cu的很好途径 D.温度、金属表面积、盐酸浓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3.用一种试剂就能把NaCl、NH4Cl、Na2S04三种溶液区别开,这种试剂是……………( ) A.AgN03溶液 B.NaOH溶液 C.Ba(OH)2溶液 D.BaCl2溶液 4. “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策略是节能。下列制备氢气的方法最节能的是………………………………………………………( ) A.电解水:2H202H2↑+02↑ B.焦炭与水蒸气反应:C+H2OH。+CO C.太阳光分解水:2H2O 2H2↑+02↑ D.天然气与水蒸气反应:CH4+ H2OCO+3H2 5.现有四种白色固体:①氯化钠、②氯化钡、③无水硫酸铜、④硫酸钠,不使用其他试剂(可以用水)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区分出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③②④① 6.欲除去不纯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待提纯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Na2C03(Na2S04) 氯化钡 溶解、过滤、洗涤 B CaO(CaC03) 盐酸 蒸发、结晶 C Mn02(KCl) 水 溶解、过滤、蒸发 D Cu(Fe) 稀硫酸 过滤、洗涤、干燥 7.将金属M置于硫酸锌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发生;而将其置于硫酸铜溶液中,表面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由此可判断M、Zn、Cu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M、Zn、Cu B.Zn、M、Cu C.Zn、Cu、M D.Cu、M、Zn 8.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A.图①是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 B.图②是用一定量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图③是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锌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 D.图④是向久置空气的NaOH溶液中加人盐酸,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关系 9。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表面变黑,有同学认为黑色物质是氧化铜(CuO),也有同学认为黑色物质是酒精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C)。下列试剂中,只要一步反应即可判断哪种观点正确的是……………………………………………………………………………………( ) A.蒸馏水 B.稀硫酸 C.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10.在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那么在四个基本反应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1.双球洗气管常用于气体除杂、干燥、吸收(可防倒吸)等实验。为吸收某气体并检验其性质,进行图中实验,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请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左方进入的气体是( ) 02 HCl NH3 C02 通常情况下,l体积水能吸收 的气体的体积数 0.031 500 700 1 A.NH3 B.HCl C.C02 D.O2 12.现有C0、C02混合气体,小芳同学按如下顺序进行操作(右图所示装置中a是弹簧夹,b是分液漏斗活塞):①关b开a;②通入}昆合气体;③收集气体;④关a开b;⑤收集气体。通过上述操作,小芳………( ) A.只收集到C0气体 B.只收集到C02气体 C.先收集到C0气体,后收集到C02气体 D.先收集到C02气体,后收集到C0气体 13.某无色气体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下列处理(假设每次处理均完全反应):①将气体通过碱石灰后,气体体积缩小;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固体变为红色;③通过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后,硫酸铜粉末出现蓝色;④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原气体中………( ) A.一定含有一氧化碳、氢气、水和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或二种 B.一定含有水、一氧化碳,可能含有氢气、二氧化碳 C.一定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能含有水、氢气 D.一定含有水、二氧化碳,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 14.下列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一,且化学方程式完全正确的是……………( ) A.Zn+2HN03=Zn(N03)2+H2↑ B.2NaN03+CuCl2=2NaCl+Cu(N03)2 C.Fe(OH)3+3HCl=FeCl3+3H2O D. CuC03+2NaOH=Cu(OH)2↓+Na2C03 15.下列各组物质中,相互混合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沉淀消失,并有气体产生。再加入Ag-N03溶液时,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 A.MgCl2和Na2C03 B.AlCl3和NaOH C.Na2S04和Ba(N03)2 D.Na2C03和HCl 16.下列各组溶液只用括号内试剂不能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 A.硫酸铜、氯化镁、硝酸钾(石灰水) B.氯化钠、硝酸银、碳酸钠(稀盐酸) C.醋酸、纯碱、食盐(酚酞试液) D.硫酸、硝酸钡、氯化钾(碳酸钠溶液) 17.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无法鉴别的是……………………………………( ) A.NaOH HCl CuS04 MgS04 B.Na2C03 K2S04 BaCl2 HCl C.KN03 HCl CaCl2 NaOH D.NH4N03 H2S04 NaOH MgCl2 18.把铁片分别放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过一段时问取出,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 A.Al2(S04)3 B.CuS04 C.H2S04 D.AgN03 19.氧化银纽扣电池常用于手表和计算器,电池内的总反应为Zn+Ag2O=ZnO+2A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氧化银发生了还原反应 C.锌发生了氧化反应 D.锌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20.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中:①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②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③铁钉质量减轻;④溶液质量减轻。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案,分别用等质量的金属A、B跟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分析图象得到的下列结论中,不合理的是(已知A、B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A、B的相对原子质量不等)…………( ) A.反应速率A>B B.生成氢气的质量A=B C.金属的活动性A>B D.A、B均反应完,硫酸有剩余 22.向含有AgN03、Cu(N03)2、Zn(N0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含Ag+、Cu2+、Zn2+、Fe2+ B.滤液中一定含Fe2+,可能含Zn2+ C.滤液中一定含Fe2+、Zn2+,不含Cu2+、Ag+ D.滤液中一定含Zn2+、Fe2+,可能含Cu2+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23.(10分)从C、H、O、S、Cu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一种物质,将其化学式填人空格中: (1)具有可燃性,可做火箭燃料的单质___________; (2)最简单的有机物___________; (3)导致人煤气中毒的气体___________; (4)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盐___________; (5)可以和水反应生成强酸的氧化物___________。 24.(12分)从HCl、NaOH、NaCl、Na2C03、Ca(OH)2几种溶液中取出其中的两种混合。 (1)混合后溶液质量减小的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后溶液质量不变,但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混合后溶液质量不变,但滴人稀硫酸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人稀H2S04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则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8分)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铜、硝酸钾、硫酸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取该固体粉末少量加足量水,搅拌,静置,得到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溶液。 (2)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根据以上实验可推断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不能确定的物质是___________ (3)为确定这包固体粉末的组成,小华取原固体粉末8.00克,加足量水充分溶解后,其粉末中的成分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称得其质量为4.66克。通过计算后,确定这包固体粉末的组成是___________。 26.(8分)根据化学性质不同,氧化物主要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Al203是一种两性氧化物,它有如下化学性质:Al203+6HCl=2AlCl3+3H2O;Al203+2NaOH=2NaAl02+H20。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氧化物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 (填字母编号)。 A.H20 B.CO C.S02 D.Fe203 (2)NaAl02的名称是偏铝酸钠,它属于___________ (选填“酸”、“碱”、“盐”或“氧化物”)类物质。偏铝酸钠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是___________ (填离子符号)。 (3)根据你的理解,给两性氧化物下的定义是___________。 三、实验题(10分) 27.(10分)乙醇(C2H50H)完全燃烧时生成C02和H2O。如果氧气不充足,乙醇燃烧可能还有C0生成。现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确证乙醇燃烧的产物中有C0、C02和 H2O。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确证产物中有H2O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B中石灰水变浑浊,D中石灰水无变化。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若乙醇燃烧产物中C0和C02的总质量为25.2克,其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5,则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___________克。 (4)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甲烷的水合物。质量相等的甲烷和乙醇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完全燃烧,产生C02的质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_。 (5)若乙醇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xC2H5OH+yO2aC02+bCO+cH2O;现有一定质量的乙醇燃烧时,得到了4.4克二氧化碳和1.4克一氧化碳,则符合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和b的比值为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8分) 28.(8分)向含CuCl2和HCl的100克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l0%的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整个反应过程中,溶液中___________离子个数不变(填离子符号)。 (2)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 (3)M点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试卷答案 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综合卷B) 1.D 2.D 3.C 4.C 5.D 6.D 7.B 8.C 9.B l0.C ll.B l2.C l3.A l4.C l5.A 16.C l7.C l8.C l9.D 20.C 21.D 22.C 23.(1)H2 (2)CH4 (3)CO (4)CuS04 (5)SO2 24.(1)HCl、Na2C03或Na2C03、Ca(OH)2 (2)HCl、NaOH或HCl、Ca(OH) 2 (3)NaOH、Na2C03 25.(2)Na2S04、BaCl2 CaC03、CuS04 KN03 (3)Na2S04、BaCl2、KN03 26.(1)C (2)盐 AlO (3)既可以跟酸反应,又可以跟碱反应的氧化物称为两性氧化物 27.(1)A中的无水硫般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2)验证产物中C02的存在 (3)13.8 (4)甲烷 (5)2:1 28.(1)C1- (2)氯化钠、氯化铜 (3)8.34%-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2019 2020 九年级 科学 上册 第二 物质 转化 材料 利用 综合 检测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727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