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语文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节选)教学案(3课时) 苏教版.doc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节选)教学案(3课时) 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二语文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节选)教学案(3课时) 苏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节选)教学案(3课时) 苏教版 课 题 报任安书(节选) 计划 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法建议】 1、加强诵读,因为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2、我们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本文的自学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3、通过阅读文章品味司马迁受辱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明白司马迁的生命不再是他自己的,而是《史记》的生命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直面人生 【专题解说】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缺少滋润的花朵,迟早会黯然凋零。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本专题重点探讨的是人生的大思考:“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 本专题围绕“直面人生”分成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第一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第二板块让学生在经典文本《记念刘和珍君》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的问题;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味,充满人生智慧。 ⊙生存选择 报任安书(节选)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历程,可以用“悲壮”二字来概括。我们要认识司马迁。了解他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感情,了解他的忍辱负重的生命历程,并进而读懂《史记》,读懂中国的历史,《报任安书》是不可不读的。因为这是司马迁用自己的笔蘸着自己的血泪写下的,通过它,我们可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2、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此文中,司马迁以极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写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和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他为实现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伟大精神。此文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以及他的文学观,本文也有重要价值。 任安,字少卿,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征和二年(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案(巫师用邪术加祸于人为“巫蛊”。汉武帝时,女巫教宫人埋木偶免灾。帝病,负责护卫京城的佞臣江充谓帝崇在巫蛊,因于宫中掘地搜查。江充与戾太子刘据有嫌隙,遂诬称在太子宫得木偶甚多。太子畏惧,起兵捕杀江充,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太子失败自杀)。任安当时任北军使者护军(掌京城禁卫军北军),乱中接受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前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司马迁于是写了这封回信。 (2)《史记》简介 《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03篇,五十多万字。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作者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再次它的叙事简明生动,尤其是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而且司马迁极少用排比铺张的骈文,而形成了自己朴素简炼、通俗流畅,既疏缓从容、庄谐有致,又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 (3)前人对《史记》的评价 粗粗卤卤,任意写去,而矫健磊落,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且峭句险字往往不乏,读之但觉其奇肆,而不得其构造锻炼处。古圣贤规矩准绳文字至此一大变,卓为百代伟作。 ——明孙月峰 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 ——明孙执升 (4)体裁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②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③司马迁为什么要“隐忍苟活”,以“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发愤著书?其行为的动机是什么? (2)阅读过后,你提出了什么新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3时 第一课时 自学评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头抢( )地伏法受诛( )暴( )肌肤 圜( )墙 占卜( ) 囹圄( )槛( )缧( )绁 曩( )者 阙( )然 诎( )体 赭( )衣 强( )颜 愠( )色倜傥( ) 桎梏( ) 羑里( ) 愤懑( ) 剌( )谬 蝼( )蚁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今义: (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古义: 今义: (3)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 今义: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 今义: (5)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古义: 今义: (6)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古义: 今义: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曩者辱赐书 倡优所畜 声闻邻国 且勇者不必死节 孙子膑脚 魏其,大将也,衣赭衣 二、文本研习。 层次结构: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复信之由。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陈述自己遭极辱而不自杀之事由。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进一步说明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抒写痛辱愤郁之心情,再点复信之意(言无从“推贤进士”之苦衷)。 2、内容评述 《报任安书》被称为是“天下奇文”,可与屈原的《离骚》“抗衡千古”。内蕴深厚,文气雄壮。人们历来推崇司马迁“文有奇气”。这种奇气,主要是由作者蓄积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强烈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它们在字里行间表现为忧愁幽思和激愤慷慨。其忧愁幽思,是从作者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压抑无告的悲惨处境中产生的;其激愤慷慨,源出于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谴责和决心洗刷耻辱的坚强信念。由于这股奇气时时在胸中回旋激荡,一旦触发,就不觉汹涌奔出。 三、问题探讨 1、古人一直崇尚秉笔直书的“良史”精神,主张史书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唐代刘知几《史通》)。但司马迁却列举大量史实,说明“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种“愤而著书”的思想是否有违“良史”精神?应该怎样看待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 四、活动体验 中国有句俗语,“士可杀,不可辱”。可是司马迁却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你是怎样看待生命以及生命的真正价值的?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自学评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若望仆不相师( ) (2)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 (3)思垂空文以自见( ) (4)宁得自引深藏与岩穴邪( ) (5)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吞筮 画地为牢 吹毛求疵 幽于粪土 B、强悍 刻骨明心 庸庸碌碌 自裁绳墨 C、隐忍 削木为吏 性格乖戾 固执己见 D、莞尔 箴口不言 津津乐道 颜色憔悴 3、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组是( ) A、专家们认为,旧时的教育画地为牢,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必须彻底改革! B、如此巨大的工程只干了那么一点,明明是九牛一毛,竟然吹成了成功在即。 C、现在有些青年太不像话,每天总是很丰盛的饭菜,他们却总是觉得食不甘味。 D、有的司法部门野蛮办案,削木为吏,滥惩无辜,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文本研习 1、分析课文1-3段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 ”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 。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 ”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 来突出其低贱,这样的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引出作者议论的核心——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 , ,用之所趣异也。”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接着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 ”和“ ”,先把“ ”和“ ”对比,更显“ ”之可悲;又把“ ”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接着用 、 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 ,再举 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第3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 。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 。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2、内容评述 司马迁接受了孔子以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李陵之祸”打破了他实现政治抱负的梦想,他以先贤为榜样,强调通过立言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他提出“人固有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表明“忍辱立名”的荣辱观,以圣贤的教导和事迹激励自己,身处逆境奋斗不止,珍爱自己的生命,通过奋斗来创造价值。这是对传统生死观和荣辱观的继承和突破,塑造了逆境困厄中奋斗不止的民族性格和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有巨大的教育意义。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三、问题探讨 1.《报任安书》一文中反映的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或生死观是什么? 2、探讨《报任安书》中“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的表达特色,体会司马迁痛苦的经历和心理,从而感受他人生选择所表现出的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四、活动体验 1.我们对待历史,应持批判继承的态度。站在今天的高度,你对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定有自己的认识。与司马迁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谈谈你对人生、对社会的理性思考。 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 自学评价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望仆不相师(怨恨)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B.幸勿为过(错误) 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 C.不可胜记(尽,完) 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显露) D.不复与言(说话) 新沐者必弹冠(洗头)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曩者(rǎnɡ) 剖符(pōu) 系狱(x) 倡优畜之(xū) B.阙然(qu) 愠色(wn) 卜祝(bǔ) 定计于鲜(xiān) C.桎梏(ɡ) 倜傥(tǎnɡ)强颜(qinɡ)怯夫慕义(qi) D.囹圄(yǔ) 沉溺(n) 赭衣(zhě) 贪生恶死(w)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蝼蚁 槛井 震恐 文史星历 B.文采 诎体 发愤 王侯将相 C.缧绁 钳奴 绳墨 义气用事 D.鞭箠 枝体 辞令 权倾五伯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二、文本研习 1、分析课文4-6段 第4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第5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 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 ,只有 ,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 ;都是作者 ,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 ,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 ,并以此 ! 第6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 ,只能 ,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 。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2、内容评述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3、写作技巧 全文融 、 、 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可谓字字血泪,声声衷肠,气贯长虹,催人泪下。前人的评价,“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实在精辟。 三、问题探讨 1.司马迁以非凡的毅力,忍辱负重,“就极刑而无愠色”,完成了巨著《史记》,为人类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但《三国演义》中,竟出现了“武帝不杀司马迁,致使谤书流传于世”的语句。从历史的另一个侧面看,我们该怎样评价汉武帝不杀司马迁,反而任命他为中书令这件事? 四、活动体验 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生命中那些成功与失败,荣誉与屈辱,高尚与卑下,纯真与芜杂,都是一本内容不同的书,或者是一幅风格迥异的画。生命值得我们像司马迁那样的深刻地审视和真切地感悟,生命值得我们好好地欣赏和敬畏。课后广泛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积累写作素材! 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作业 布置 教学 心得-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节选教学案3课时 苏教版 2019 2020 年高 语文 第三 专题 报任安书 节选 教学 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74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