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6课 鸿门宴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6课 鸿门宴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6课 鸿门宴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doc(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6课 鸿门宴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 作者简介 司马迁,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背景链接 陈胜(即陈涉)起义后各地云集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也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做了楚王(仍号怀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军,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今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情况危急。于是在纷纭频繁的战斗间隙,有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二)常识整理 1.古代地理区域称谓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 2.古代座次尊卑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认识分析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于:介词,对 (2)珍宝尽有之 尽:副词,都,全 (3)旦日飨士卒 飨:动词,犒劳 (4)妇女无所幸 幸:动词,宠幸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①驰:动词,骑马 ②之:动词,到 (6)谁为①大王为②此计者 ①为:介词,替,给 ②为:动词,谋划 (7)固不如也 固:副词,本来 (8)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疑问代词,怎么 (9)故幸来告良 幸:副词,幸亏,幸而 (1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动词,道歉,谢罪 (11)不如因而厚遇之 ①因:介词,趁机 ②遇:动词,对待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距关,毋内诸侯 ①“距”同“拒”,把守 ②“内”同“纳”,接纳 (2)要项伯 “要”同“邀”,邀请 (3)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同“毫”,毫毛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同“早”,早些时候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战国时泛指六国之地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 古义:指儿女亲家 今义: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指意外的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2)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 (6)臣活之 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8)籍吏民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此天子气也。 译文:这正是天子的云气啊。(判断句,“……也”表判断) (2)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想叫张良跟(自己)一起离去。(省略句,“与”后省略了“之”,代项伯) (3)贪于财货。 译文:对钱财货物贪得无厌。(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财货”置于动词“贪”之后) (4)具告以事。 译文:把(项羽想袭击沛公的)事情详细地告诉了张良。(状语后置句,状语“以事”置于动词“具告”之后) 环节二:分析文理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刘邦机智应变特点的一组是( )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⑤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解析:选C ①是范增所说;②是张良所说;⑤是项伯所说。 7.下列对第一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解析:选D D项,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错。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第3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骑:名词,一人一马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动词,并力,合力 (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动词,料想 (4)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副词,于是,就 (5)项王、项伯东向坐 东向:向东 (6)范增数目项王 数:副词,屡次 (7)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三:泛指多次 (8)军中无以为乐 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 (9)常以身翼蔽沛公 蔽:动词,遮蔽,掩护 (10)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于是:介宾词组,在这种情况下 (11)与之同命 同命:动词,拼命 (12)项王按剑而跽曰 ①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②跽:动词,跪而挺腰耸身,这里指准备起身刺击 (13)哙拜谢 谢:动词,道谢 (14)卮酒安足辞 ①安:疑问副词,哪里 ②足:动词,值得 (15)杀人如不能举 举:形容词,全、尽 (16)刑人如恐不胜 胜:形容词,尽 (17)劳苦而功高如此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18)而听细说 而:连词,表转折,却 (19)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谦词,私下 (20)沛公起如厕 如:动词,往,到……去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同“隙”,嫌怨,隔阂 (2)因击沛公于坐 “坐”同“座”,座位 (3)拔剑切而啗之 “啗”同“啖”,吃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①古义:指黄河以北 今义:指河北省 ②古义: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2)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指详细说来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2)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以目示意 (3)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使动用法,使进来 (5)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6)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施加刑罚 (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 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不然,籍何以至此? 译文:否则,我怎么会这样呢?(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介词“以”之前) (2)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文:你们这些人全都将被刘邦俘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3)客何为者? 译文:客人是干什么的?(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动词“为”之前) 环节二:分析文理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樊哙智勇的一组是( ) ①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③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⑤拔剑切而啗之 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解析:选B ①是范增对项庄说的话;④是刘邦对项羽说的话。 7.下列对第二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 B.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C.张良离宴找樊哙告急,樊哙撞倒守门卫士,闯宴怒视项羽,项羽“按剑而跽”,此时故事发展到最高潮,紧张的气氛达于极点。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解析:选B B项,项庄未能刺杀到刘邦,不能理解为他心软、手软,完全是因为刘邦有项伯及时保护。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第4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辞也 辞:动词,告辞,告别 (2)大行不顾细谨 ①大行:名词,大的作为 ②细谨:名词,细节 (3)如今人方为刀俎 方:副词,正当 (4)何辞为 为:语气词,呢 (5)乃令张良留谢 谢:动词,辞谢 (6)会其怒 会:副词,适逢 (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动词,责备 (8)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小子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沛公不胜桮杓 “桮杓”同“杯勺”,酒杯和勺子,这里代指饮酒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道芷阳间行 ①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②间: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2)拔剑撞而破之 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大王来何操? 译文:大王带来了什么?(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动词“操”之前) (2)沛公安在? 译文:沛公在哪儿?(宾语前置句,宾语“安”置于介词“在”之前) (3)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译文:项王就收下白璧,把它放在座位上。(省略句,“坐上”之前省略了介词“于”) (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译文:夺走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5)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我们这些人将要被他俘虏了!(被动句,介词“为”表被动) 环节二:分析文理 5.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刘邦集团善于谋略、灵活应对的一项是( ) ①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③乃令张良留谢 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⑤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⑥立诛杀曹无伤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选C ①是项羽的行为;⑥是刘邦回军营诛杀告密的叛徒,不属于谋略和灵活的范畴。 6.下列对第三部分有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一向待人傲慢,但在项羽面前谦辞卑礼,唯恐有所不至,出来未辞而觉得于礼不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B.范增有很强的政治观察力和才智谋略,但他安排的“留沛公饮”“项庄舞剑”等计谋却得不到项羽的支持,表明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 C.沛公也是一代枭雄,但是在西楚霸王面前,却也不免卑怯,因此,在发怒的项羽面前,带来的礼物也不敢拿出,只能在逃席后托张良转送。 D.项羽虽是西楚霸王,曾取得了赫赫战绩,但是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最终不免于失败。 解析:选C C项,刘邦并未卑怯,而是虚与委蛇。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鸿门宴》中项羽没有认清自己,自骄自傲,胸无城府,独断莽撞,不听谋士亚父之言,坐失良机,落得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悲剧。而刘邦虽无项羽之气势,却善于认识自我,听取他人(张良)建议,笼络人才(项伯),虽经“鸿门宴”之险境,却置之死地而后生,囤积力量,遍施仁政,最终大败项羽,意气风发,成就大汉天威。 2.从现实中积累 1994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李光耀总理致电,大意是,我们不像埃及有神奇的金字塔,不像法国有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不像夏威夷有绵延数十里的海滨,不像中国有巍峨蜿蜒的万里长城,我们只有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李光耀总理批示道:阳光,阳光就够了!后来,新加坡利用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大面积种植花草,吸引了无数外国游客,从而连续多年国民生产总值跻身亚洲前三位。 3.从名言中积累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3)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 ——莱辛 (二)这样运用素材 认识自我可以帮我们登上人生巅峰,但若不能以澄明的心认识自我,还是会有滑落的危险。如果能认清这时的自我,如果依旧清醒,牛顿晚年放弃自然科学之惜又怎会发生?唐玄宗又怎会有“宛转娥眉马前死”的伤痛?项羽兵败垓下的悲剧又怎么会发生?关闭心窗不再内省,理智地认识自我,我们的心中汪泉就变成了死水,早晚会有枯竭的一天。 [领悟] 扣住“认识自我”的话题,从反面论证、讲道理和摆事实有机结合,突出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你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睁环眼倒竖刚髯的一声断喝。 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矛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心!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你是英雄! 于是,你英雄地起事,英雄地南征北战,英雄地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时,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兮虞兮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槃。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地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地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佳作赏析 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诚信”为中心,深入探究人性的善恶美丑,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种不拘前人旧说,用充满思辨色彩的严密推理得出的结论,表现了一种十分可贵的科学的创新精神。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开头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虞姬自杀时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2.学人称 文章使用第二人称,直接表达作者对项羽英雄气概的称颂。 3.学引用 引用范增的话与毛泽东的诗词充分表达了对项羽的惋惜和对项羽坚守诚信的敬佩之情。 4.学结尾 结尾紧扣中心,赞美项羽。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原文: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出处:古之真人不逆①寡,不雄成②,不谟士③。若然者,过而弗悔,当④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⑤,入水不濡⑥,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⑦于道者也若此。——《大宗师》 注释:①逆:针对,对付。②雄成:雄踞自己的成绩,即凭借自己取得的成绩而傲视他人、凌驾他人。③谟(m)士: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他人的信赖。谟,图谋。士,通“事”。④当(dnɡ):恰巧,正好。⑤慄:通作“栗”。⑥濡(r):沾湿。⑦假(g):通作“格”,至,达到。 [翻译] 古代的“真人”,不以众欺寡,不自恃成功而轻视他人,也不图谋烦琐之事。这一类人,有过错不后悔,有功德不得意;像这一类人,登高不惧,进水不湿,入火不热。这是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才能做到的。 [明理知义] 很多人都在说,要善于把握机会。机会稍纵即逝,在错失机会之后难免会后悔不已,甚至自责。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失去的机会,还会以另一种姿态来临,我们又何必因为一时的失意而耿耿于怀呢? 王夫之曰:汉王甫破项羽,还至定陶,即驰夺韩信军,天下自此宁矣。大敌已平,信且拥强兵也何为?故无所挟以为名而抗不听命,既夺之后,弗能怨也。如姑缓之,使四方卒有不虞之事,有名可据,信兵不可夺矣。夺之速而安,以奠宗社,以息父老子弟,以敛天地之杀机,而持征伐之权于一王,乃以顺天休命,而人得以生。 (选自《读通鉴论》)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甫破项羽,还至定陶,即驰夺韩信军,天下自此宁矣。 译文: (2)如姑缓之,使四方卒有不虞之事,有名可据,信兵不可夺矣。 译文: 参考答案:(1)汉王刚打败项羽,就回到定陶,随即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天下从此便安宁了。 (2)如果姑且延迟剥夺韩信兵权的时间,假如国内突然发生不测的情况,韩信有名义能够凭借,他的兵权就不能夺掉了。 参考译文: 王夫之说:汉王刚打败项羽,就回到定陶,随即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天下从此便安宁了。大敌已经平定,韩信还拥有强大的军队干什么?因此韩信没有能够依靠的理由作为名义对抗刘邦而不接受命令;刘邦夺去韩信的兵权之后,他也无法抱怨。如果姑且延迟剥夺韩信兵权的时间,假如国内突然发生不测的情况,韩信有名义能够凭借,他的兵权就不能夺掉了。迅速夺取(韩信的兵权)才能使(国家)安定,以此来奠定宗庙和社稷,以此来养活父母、使子女兄弟得以生存,以此来收敛天地间杀伐的念头,因而将征伐的大权握于最高统治者一人手中,用它来顺应天理(制定)美善的命令,所以使人能够生存。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于陕西,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等。其作品《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 走出低谷,笔耕不辍 从《废都》到《秦腔》再到《带灯》,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内容在变,写作风格在变,不变的是他对写作本身近乎偏执的认真态度。 从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有41个年头。这期间,他曾遭遇过创作的低谷。有段时间,贾平凹几乎在文坛上销声匿迹,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写作,他说:“我坚持写,因为总觉得不服气,当时我的写作自信受到了打击,唯有通过不断地写,才能重塑自信。就像一棵小草被掐了,总得等伤口愈合才能继续成长开花,这有一个过程。” 进入花甲之年的贾平凹,仍然坚持写作,并且不断将新的东西带给读者。他亲自在乡间奔波,深入探访真实的农村生活。他说,他每年都会去上海、北京、广州“感受一下时尚繁华的都市生活”,他“也会去贫困的山区看看那里的生活”,他说:“两头不同的生活,能让我准确地把握当下。” 一直以来,贾平凹的愿望都没有改变。“我想用我的笔来记录时代,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如果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没有关系,起码留下了一些资料给后代,让他们更了解我们曾经生活过的这个时代。”他这样说。 [人生教益] 尽管贾平凹曾经几乎从文坛销声匿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精神的消沉。正如他自己所说,自信受到打击,唯有不断写作,才能重塑自信。正是这种不放弃的精神,这种常人少有的坚忍与执着,使他有了日后的辉煌。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D.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解析:选C 谢:谢罪,道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B 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代词,嵌在动词性词组后面,组成“者”字结构,可译为“……的人”/代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可不译。D项,介词,趁着/副词,于是,就。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豪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解析:选D ①⑦名词用作动词,②⑤形容词用作动词,③⑧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⑥⑨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沛公居山东时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解析:选D 古今义均为“钱财和物资”。A项,“婚姻”古义为“儿女亲家”。今义为“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项,“山东”古义为“战国时泛称六国之地为山东,以其在崤山(今河南洛宁西北)之东,故名”。今义指“山东省”。C项,“非常”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义为“副词,十分,极”。 5.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籍何以至此 A.是寡人之过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请罪于先人之墓 D.大王来何操 解析:选D 例句和D项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判断句;B项,被动句;C项,介词短语后置句。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译文: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文: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译文: 参考答案:(1)我进入关中,财物丝毫不敢有所沾染,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财物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2)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来向项羽示意要他杀刘邦,项王却默默地不作表示。 (3)我连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注],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 栎阳逮: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 [精读设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学书不成 名词,字,文字 (2)又不肯竟学 动词,完结,终了 (3)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动词,约束 (4)毋妄言 副词,胡乱 (5)族矣 动词,灭族 (6)陈涉等起大泽中 动词,起事,起兵 (7)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动词,逃亡 (8)梁眴籍曰 动词,暗示 (9)遂举吴中兵 动词,发动 (10)徇下县 动词,巡行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以是知其能 介词,根据 (2)梁与籍俱观 连词,和 (3)彼可取而代也 连词,表顺承 (4)众乃皆伏 副词,于是 3.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项籍者,下相人也。 句式类型:判断句 译文:项籍是下相人。 (2)与籍避仇于吴中。 句式类型:状语后置句 译文: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避仇。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略:大致 B.以故,事得已 故:缘故 C.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 D.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将:将领 解析:选D D项,将:动词,统领军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B 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A项,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比。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桓楚在何处”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第一个“乃”是“就”的意思;第二个“乃”是“却、竟然”的意思。 9.下列语句全部表现项羽有大志、有勇力的一组是( ) ①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④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⑤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⑥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②④⑤ 解析:选B B项,①是写项羽缺乏坚持的精神;⑤是郡守殷通说的话,与项羽无关。根据排除法,可知选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年轻时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解析:选D D项,“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错误。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译文: (2)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译文: (3)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文: 参考答案:(1)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 (2)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3)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参考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项氏好几辈子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习能抵挡成千上万人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有罪,于是请蕲地的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平息。项梁杀了人,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避仇。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显露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唯有项籍知道。”项梁于是先出来,命令项籍手持宝剑等待在厅堂外。项梁便又走入厅堂,和郡守殷通同坐。项梁说:“请郡守召项籍进来,可以传郡守的命令派他召桓楚回来。”郡守说:“好。”项梁唤项籍进入厅堂。过了一会儿,项梁使眼色示意项籍,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剑斩下郡守殷通的头。项梁手持殷通的头,身上佩起郡守的印绶。郡守部下大惊,一时大乱,项籍杀死了数十百人。郡守府中的人都惊惧畏服,拜伏于地,不敢起来。项梁便召来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项梁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候、司马。其中有一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三、语言表达专练 12.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 《项羽本纪》描写了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鸿门宴》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 , , ,范增无奈的心情。 参考答案:刘邦圆滑的表演 张良机智的安排 樊哙忠勇的行为 13.项羽与刘邦两位历史人物,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请说明理由。要求:①对两个人物进行比较;②字数在50~70字之间。 答: 参考答案:刘邦知人善任,项羽刚愎自用;刘邦察纳雅言,项羽闭目塞听;刘邦深谋远虑,项羽目光短浅。无论是治军还是治国,刘邦都略胜一筹。因此,我更喜欢刘邦。(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1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电视节目大获成功,某班同学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是他们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要求:符合情境,语意连贯,每空不超过35个字。 甲:这样的节目太好了,有利于提醒人们重视汉字文化传承,提醒人们关注汉字书写方面存在的某些问题。 乙:语文老师也鼓励我们看这个节目,他说 ① 丙:但是我看到有些同学会写“魑魅魍魉”,却不会写“三聚氰胺”这样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这不有些可悲吗? 丁:是啊,② 戊:更令我惊讶的是“图们江”这个词,现场成人听写团的准确率是0%,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提笔忘字的现象,汉字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汉字面临着新的危机。 己:我认为汉字的演变体现着当下的社会变迁,我们不必杞人忧天,只要③ 参考答案:①看这个节目可以增加汉字积累,增强规范书写意识。 ②多数同学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关注现实,这个节目反映的正是应试教育的短板。 ③顺应形势合理引导,发展中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或:应对得当,汉字的未来仍会一片光明。)-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6课 鸿门宴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 2019 2020 年高 语文 第四 专题 16 鸿门宴 教学 苏教版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74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