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15 岳麓版必修3.doc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15 岳麓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15 岳麓版必修3.doc(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15 岳麓版必修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xx浙江六校联考)《诗经十月》中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句话,往往被人用来形容春秋时代天翻地覆的变化。下列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封建亲戚 B.有教无类 C.学在官府 D.工商食官 【答案】 B 【解析】 天翻地覆的变化最主要的体现是阶级关系和等级秩序发生了变化,有教无类主张招收学生不分贵贱,反映了这一变化。 2.(xx山西四校联考)战国时期,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被委以重任。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此类现象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对“士”采取高压政策 B.“士”失去人身自由,不可“择木而梧” C.“士”是个腐朽的阶层,各诸侯国皆竭力排斥 D.“合着留不合则去”的自由氛围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大变革时期,形成了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这使士人阶层可以自由流动,故选D项。其它各项均不符合史实。 3.(xx山西模拟)《管子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这段材料( ) A.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 B.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C.强调了“人治”的治国理念 D.反映了儒家“德治”的思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道与德无间”可排除A项;韩非论证了对各谋私利的人群施以权术法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的方法,由此正式奠定了“法家”的理论基础,据此可排除B项;D项明显不符合材料;材料体现了“法出乎权”的理念,故选C项。 4.(xx衡水)“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 A 【解析】 材料的大概意思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之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据此可知A项正确。 5.(xx湖南师大附中)xx年春运期间,江苏太仓市民杨红权自掏万元,每天为排队买车票的陌生人送早餐。据悉,杨红权的送早餐行动一直持续到春节。杨红权这一举动最能体现哪种思想( ) A.仁 B.仁政 C.兼爱 D.有教无类 【答案】 C 【解析】 杨红权为陌生的人送饭,这体现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孔子的“仁”主张有等级差别的爱,故排除。 6.(xx云浮)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信息强调“严”,这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治国主张。 7.(xx山东模拟)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 B 【解析】 开创了法家学派的是韩非,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儒家在西汉时期才成为统治思想的主流,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了被儒家视为异端的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不能体现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的结盟,排除D项。 8.史书记载:“公元前2世纪,孔子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方教义,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象。”与以上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 A.变革时代的学术研究受到重视 B.统治者注重教育和培养人才 C.孔子提出中央集权的治国方针为统治者所接受 D.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 【答案】 D 【解析】 公元前2世纪属于中国的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这一时期孔子学说被定为帝国的官方教义,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 9.(xx深圳)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中信息“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等可确定D项正确。 10.董永卖身葬父,感天动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对这段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该故事源于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的应用 B.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而备受统治者推崇 C.故事中的“孝”是受“君权神授”思想感召而出现的 D.该故事充分说明了父子之间的尊卑秩序 【答案】 C 【解析】 “君权神授”强调的是君与天的关系,董永的行为与其无关。故选C项。 11.(xx深圳)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答案】 A 【解析】 《孝经》可以治病,且其因是“正胜邪”,这体现了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儒学正统地位在西汉已经确立,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D项不是故事反映的实质问题。 12.(xx唐山)《魏书崔浩传》记载了崔浩的这样一段言论,浩曰:“古人有言,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故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天事恒象,百代不易。《汉书》载: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彗星者,恶气之所生。”这反映了( ) A.天人感应思想 B.君权神授理论 C.封建迷信思想 D.君主专制理论 【答案】 A 【解析】 据信息“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等可确定A项符合题意。 13.(xx丹东)《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 【答案】 D 【解析】 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刑主杀而德主生”等信息体现了其“以刑辅德”的主张。 14.(xx南宁)《粱书诸夷传》:“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五体投地”一词源于( ) A.佛教礼仪 B.道教教义 C.墨家经典 D.儒教学说 【答案】 A 【解析】 “五体投地”指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15.(xx黄冈)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在经过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政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 16.(xx德州)周敦颐在《通书》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礼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后和,故礼先而乐后。”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存天理,灭人欲 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D.先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严格的等级秩序,与之符合的是朱熹的B项。 17.(xx嘉兴)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答案】 B 【解析】 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最有可能体现“理”中有“科学”之含义。 18.(xx西安)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中于巧吋十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答案】 B 【解析】 C、D两项出现在明末清初,排除;A、B两项相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自觉应对严重社会危机的精神。 19.(xx长沙)“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法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强调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理”的体验,故选A项。 20.(xx汕头)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 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 【答案】 B 【解析】 以“失节”为由,只准守孝一年,这体现了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21.(xx临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 C 【解析】 清朝的儒家代表人物根据时代的需求,赋予了儒学新的内容,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体现的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而非否定,故选C项。 22.(xx莱州)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出宋代婚聘变化的原因有( ) ①科举制度盛行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理学的兴起 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理学强调严格的等级秩序,不可能出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不可能是受其影响的结果,故排除③;据“看重金榜题名之人”可确定①;据“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结合所学可确定②④。 23.(xx滨州)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确定A项正确。 24.(xx台州)中国象棋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火”字旁的“炮”出现最早应在( ) 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唐宋时期 C.元明时期 D.晚清时期 【答案】 B 【解析】 “火”字旁的“炮”体现了火药的发明,这是在唐宋时期。 25.(xx茂名)据百度百科介绍,中国古代有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科学巨著,其资料被达尔文《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引用。这本科学巨著是( ) A.《授时历》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答案】 B 【解析】 《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故能被达尔文所引用。 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1分,29题13分,共50分) 26.(12分)(xx苏北四市)《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4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4分)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2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2分) 【答案】 (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任2点2分)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2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2分) (3)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仁政。(2分) (4)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2分) 27.(14分)(xx宁波)中西思想家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所体现出来的新特点。材料一中所论述的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5分) (2)材料二中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3分)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6分) 【答案】 (1)新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1分) 不同点:关于宇宙本原,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2分) 关于认识论,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2分) (2)依据:进步的历史观。(或“事物是发展的观点”。)(1分) 佐证: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限制君权,以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众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等皆可。)(2分) (3)区别:材料三中的“理性”指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材料一中“天理”的实质是封建等级秩序。(2分) 发展之处:提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2分) 根源: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2分) 28.(11分)(xx常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里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4分) (2)对比材料二、三,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4分) 【答案】 (1)同:都主张以民为本。异: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2分)原因:西汉时期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明清时期,君主集权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2分) (2)同:都主张发展工、商业。(2分)异:顾炎武主张因地制宜发展经济。(1分) (3)政治: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专制统治危机日益加深。(2分)经济: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或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2分) 29.(13分)(xx闵行区)近年来,关于谁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中韩两国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国学者敢于宣称“韩国是活字印刷术起源国”有两手“证据”: 证据一是《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印刷于公元1377年,发现于韩国清州,xx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于认定它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证据二是韩国学者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对毕昇的泥活字进行了还原,发现了“问题”,例如“易碎”、“不牢固”等等。韩国学者提出,事实上毕昇创制的胶泥活字及其印本并未见流传,可见毕昇仅仅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 材料二 1965年,浙江温州市郊白象塔内出土佛经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昇之后大约50年(1103)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材料三 依照《梦溪笔谈》中的记述,后人完全可以再造毕昇当年发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苏州李瑶、安徽泾县翟金生用毕昇遗法制泥活字证明可行。在当代,北京印刷学院课题组在xx年完成了这一工作,对韩国学者“易碎”、“常使活字掉下来”等质疑作了明确的否定。 材料四 韩国学者徐有榘(jǔ)(1764~1845)在《怡云志》卷七的《活版缘起》中说:“沈括《梦溪笔谈》记胶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权舆(起源)也……或用铜造——我东(朝鲜自称)尤尚之。” ——以上均摘自《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xx年第9期 (1)以印刷术为代表的四大发明一直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象征,简要概述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4分) (2)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证伪“韩国是活字印刷术起源国”之说?(3分) (3)你如何看待中韩关于“活字印刷术起源国”之争的?(6分) 要求:①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 ②联系材料,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③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答案】 (1)6世纪以后,造纸术东传至日本、朝鲜,西传到欧洲,推动了文明的交流与发展;13世纪印刷术东传至日本、朝鲜,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13世纪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推动了地理大发现;13世纪,火药传到阿拉伯,之后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4分) (2)材料二:实物遗存;材料三:科学试验;材料四:文献记载。(3分) (3)要点提示:(6分) 中韩活字印刷术之争实际反映的是当今开放、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国、各民族对待优秀文化遗产的一种态度。在这里,需要理性看待各种争执,反对狭隘、极端的爱国主义。从印刷发展史的角度看,必然先有雕版印刷,后有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起源于中国,最晚在唐代已经发明。 从历史证据的角度看,目前已有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等多重证据互相印证中国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 从逻辑的角度看,韩国学者存在偷换概念的错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直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并不是承认韩国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金属活字只不过泥活字材料的延伸。 从反思的角度看,屡次发生类似事件,我国政府也有一定的责任,我国对印刷术等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宣传、重视程度都应该大大加强。 从历史启示的角度看,已有定论的历史结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迷信教科书,奉教科书为“圣旨”,在历史研究中,“孤证不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更应引起重视。 本题评分标准,一元与多元的解释(视角)同等重要,关键在于论证言之有据、结论与事实有逻辑关系,不再强求多角度,重在考查学生思维深度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15 岳麓版必修3 2019 2020 年高 历史 复习 阶段性 测试 15 岳麓版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277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