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上册第六课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六课导学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政治上册第六课导学案新人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六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 政治 课题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 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理解和体会“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与人为善是人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也是在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 学情分析 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自尊心大多很强,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他们又不知道该如何做到这一点。 课时 第一课时: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和体会“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 过程方法 活动法、讨论法、游戏法,以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为主。 情感价值 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教学策略 观察法、讨论法、体验法 教学重点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学难点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学准备 PPT演示稿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生活在线(53页)谈谈自己的看法 导入新课 说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探索新知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至理名言—— 孔子 孔子提出了“仁”的理论,其核心就是爱人。 在孔子看来,要“爱人”就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的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 “让世界充满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谈谈你对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理解? 含义: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 现代社会如何理解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 现代社会对它的理解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意愿,尊重个性自由,这也是当代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情境表演: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强加给别人或别人强加给我们的事例。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关键是什么? 作用:减少纠纷、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如何做到? ①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②努力不沾染对别人讽刺、打击、吹毛求疵、挑拔离间、恶语中伤的恶习。 ③关注弱势群体,注意待人接物的礼貌 升华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即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升华。 与人为善,相互支持是爱心的体现,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诗歌欣赏: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学生回答 回顾反思 课时 第二课时: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懂得友善不只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学习表达友善态度、感恩心情的合适方式 ②懂得爱是有原则的,学会分辨是非,诚实友善。 过程方法 本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对学生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教学中拟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提供的事例材料和活动中,以及自身的经历感受到爱心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平等待人。 情感价值 建立人与人之间攀登的观念。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教学策略 观察法、讨论法、体验法 教学重点 心动不如行动 教学难点 心动不如行动 教学准备 PPT演示稿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通过系列图片导入本课 探索新知 阅读:爱心故事:为他人开一朵花(书55-56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陈红得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设想一下,手术后的陈红会说些什么? 那位自愿捐献者醒后,又会说些什么? 阅读:《威廉的遗憾》: 故事发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小镇上,刚刚加完班的威廉带着疲惫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想起了还在家等候着的家人,便急匆匆的开着车往家赶,不一会老天竟下起了倾盆大雨,他赶得更急了。忽然,他看见不远处一位医生模样的人在雨中向他招手,似乎很着急的样子,旁边还停着辆熄了火的车。此时的威廉一心只想快些回家,并没有搭理这路人,但还不时想着这人真倒霉。想着自己就要回到家人的中间,威廉倍感温馨。终于他到家了,可家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热情地迎接他,而是忙成了一团,只是在不停地问着,医生怎么还没来,而他的父亲则生命垂危地躺在房间里…… 《丘吉尔的奇遇》: 在丘吉尔小的时候,有一天,他一人在游泳池边玩,因不小心而跌到了深水池中。他不会游泳,在水池里挣扎着,大呼救命。园丁的儿子正好在旁边听见了,迅速跑过草地,跳进水中,将他救了上来。丘吉尔的家人很感激园丁的儿子,想为他做些什么。可园丁一家认为这是应该的,不肯接受财物。于是心怀感激的丘吉尔家人提出要供园丁的儿子读书,园丁同意了。就这样,在丘吉尔家人的资助下,园丁的儿子上了学,直至上到皇家圣玛利医学院毕业。丘吉尔长大后,在二次大战中成为英国的首相。在一次战斗途中他得了肺炎,几乎要死。有人就立刻发电报给英国,要求立刻派一个专家医生来。几个小时后,医生来到丘吉尔的床边,给他注射了一种新药——青霉素。丘吉尔好转之后,对医生说,“弗莱明,谢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个医生就是当年那个园丁的儿子,也是青霉素的发明者,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 品味余香 序号 助人者 被助者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 1 园丁的儿子 丘吉尔 从水池里救起丘吉尔 一次心灵的净化 一次读书的机会 2 丘吉尔的家人 园丁的儿子 供其读书,上医学院 一次造福人类的机会, 挽救生命的机会。 一次成功的机会,一 次医学界的奇迹等 3 园丁的儿子(弗莱明) 丘吉尔 用发明的青霉素救人 救人的感觉真好”一次快乐的体验,价值实现…… 小结:这两个故事也许是一种巧合,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自己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形,也会碰到其他人需要自己帮助的情形,此时,我们应伸出援助之手。其实生活中许多人的付出,留下的是一种淡淡的香而不易被人察觉,如一次心灵的净化、一次精神的满足、一次道德的升华;可一旦让你我细细的品味时,它又是香气泗溢,荡气回肠。 阅读:《微尘》 《微尘》青岛爱心市民集体。20xx年,青岛一对夫妇以“微尘”的名字为印度洋海啸捐款5万元。人们寻找“微尘”!但“微尘”寻觅不到,却又随处可见。颁奖辞说,微尘,不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精神,一座城市的良心。奖杯不知送给谁,那就让它留在我们心里!其实无数平凡的人就是这样付出的,他们的行为感不感人啊? 微尘,不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精神,一座城市的良心。奖杯不知送给谁,那就让它留在我们心里! 心动不如行动 [讨论*表演] 我们在生活中还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关爱他人,服务于社会,将自己的爱心转化为行动呢?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曾接受过哪些人的爱心帮助,并就此说一句感激的话语。 故事:爱的尴尬: 一天早晨,小明骑车上学,见街上一学生模样的跪地乞讨者,他毫不犹豫地将身上的中饭钱给了他,别人告诉他,这是一个骗子;后来小明在市中心见一孩童被瓜皮绊倒,额头出了血,他立马下车扶起小孩子想往医院送……说时迟,那时快,孩子的家长叉腰拦路道:“你撞了小孩子,得有个交待!”眼看“好心没好报”的危局即将发生…… 爱的艺术 1.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也必须帮助别人。 2.在帮助别人时,既要讲原则又要讲风格。 3.爱心不仅要心动更要行动。 4.爱他人也要学会自我保护。 5.爱他人要学会尊重别人。 6.爱他人要不图回报。 7.爱要表达,方式要恰当。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推己及人 将心比心。 10.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爱心寄语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正如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伸出你的手去援助别人,而不是伸出你的脚绊倒他人。”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回顾反思 6 / 6-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政治 上册 第六 课导学案 新人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06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