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鲁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鲁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鲁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八年级语文上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鲁教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教材解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介绍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云南民风民俗,还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悟生命的真谛。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歌会的方式和内容 2、品味文章精妙的文笔及写作手法 3、把握文章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及淳朴的人情美、自然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四、教学思路:本文按照在反复的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云南 (课前美美地听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并美美地看散发着浓郁民间文化气息的有关云南的图片。) 这首葫芦丝曲诞生的土壤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云南,这些图片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云南特有的风情,云南真美,很想去那云南看看,你们想吗?那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云南的歌会走走。 (二)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歌会的方式和内容 2、品味文章精妙的文笔及写作手法 3、把握文章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及淳朴的人情美、自然美。 (三)预习展示(学生展示后大屏幕出示补充,解词参照课下注释,学生补充) 生字词 蹲踞(j) 酬和(h) 譬(p)喻 熹(xī)微 忌讳(hu) 淳(chn)朴 龙吟凤哕(hu) 避疫(y)免灾 作者 沈从文 (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 (学法指导:预习作者要有着重点,主要预习对作者的评价,代表作,对其写作有影响的人生经历) (四)整体感知,走进歌会 沈从文,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民俗的作家来到了云南,被这里的风土民情深深吸引。他说:“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分享一下作者的见闻。 思考:文章中作者描绘了哪几种唱歌的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山野对歌”最容易总结,只要能找出对歌地点和形式“对调子”就可以,“山路漫歌”要引导学生理解“漫”字,“村寨传歌”要理解“传”字) (五)探究文意,参与歌会 作者用微妙的笔触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如果你到云南旅游,当地人邀请你参加其中的一种歌会,你会参加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用下面的句式谈谈理由。 我最喜欢 的场面,因为 。 (要求:理由要从文章中找,并且要分析一下或赏析找出的句子) 学生自主思考两分钟 之后小组交流五分钟 班级内展示(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选出代表发言,还可以补充组内或其他组的观点。喜欢同一歌会的小组代表同时起立,理由一致坐下,不一致补充) 预设:1、赏读“山野对歌” 作者着重写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动作、神态、外貌)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预设2、赏读“山路漫歌” (1)第4段,圈点勾画好词好句,与同学分享。(学法指导: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2)本段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教师明确:这 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预设3、赏读“村寨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教师明确: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 总结;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的三个唱歌场面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山野对歌”——侧重写唱歌人 “山路漫歌”——侧重写优美的环境 “村寨传歌”——侧重写盛况空前的场面 (六)借鉴运用,品味描写 本文我们学习了三个场面描写,分别侧重写人,写环境,写规模,我们来 牛刀小试,写我们威海的风俗 元宵节灯会 (七)、小结 大理三月好风光,美不胜收云南景,百听不厌民族歌 。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在民间感受着美好。让我们记住云南,记住云南的歌会,记住沈从文。让清风明月走进我们的心灵,我期待着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 板书 20xx-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鲁教版 山野对歌——主写人 对人,对艺术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山路漫歌——力画环境 村寨传歌——重写盛况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上完《云南的歌会》,不少其他学科的老师都说:“真好”“真美”“真想去云南”,可是没有一个人跟我说云南的人情美。这不禁使我反思我的课堂。 首先,这次的讲课是骨干教师引领课,我就想着,通过这节课要向年轻老师展示语文课的上课思路,同时要将语文课的美展现出来。既要上出语文的本色,又要凸显语文的灵性。 本着这个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在研读探究环节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理出课文的写作手法。当然,在进入课文之前,学生要进行预习展示。 其次,上课一开始,导语尤为重要。新课标中对语文的学习作出了这样的解读,“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导语的设计上,我先展示了有云南特色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云南风情,引发学生的兴趣,走进云南,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在对文章的赏析上,为了让学生尽情的欣赏,在问题的设计上,我用一个大问题带动其他小问题,然后在各个小问题的设计上根据课堂的需要灵活调整,这样就使得整节课条理非常清晰,比如,用“如果你到云南旅游,当地人邀请你参加其中的一种歌会,你会参加哪一种?”这个问题,提携整个课堂,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又自然引领学生去细读课文,品位语言,达到“文”“言”的绝妙结合。 第四,整节课,我本着一个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体现两个“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学生。 尊重文本,从文章内容出发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理想答案。 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见解。 最后,在设计结束语的时候,我依然是从文章和生活联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抒情性的结束语,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感受云南人民对民歌的热爱,从文本走向生活,把云南人民对民歌的热爱,迁移到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很好完成了从文本到生活的拓展。不但完美结束了课堂,而且总结了课文内容,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回味中走出课堂。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 第四、从文学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言语功夫做得还不够透彻,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导致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学生可能对人情美体味不深。 总之,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要从文字的层面进入文学的层面,再从文学的层面进入文化层面,从而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我想,要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我还需要不懈努力。 6 / 6-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的歌会 年级 语文 上册 云南 歌会 教学 设计 鲁教版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102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