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1.4.碗花糕课后知能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doc
《2019年高中语文 1.4.碗花糕课后知能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语文 1.4.碗花糕课后知能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doc(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年高中语文 1.4.碗花糕课后知能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花翎(lnɡ) 呜咽(yn) 吸吮(shǔn) 趔趔趄趄(qi) B.鸡雏(ch) 调遣(qiǎn) 搅拌(jiǎo) 号啕大哭(ho) C.晨曦(xī) 发酵(xio) 疟疾(n) 孤苦伶仃(dīnɡ) D.炫耀(xun) 惩治(chnɡ) 掺假(shēn) 踵事增华(zhǒnɡ) 【解析】 A项,“咽”读y;C项,“酵”读jio;D项“掺”读chān。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念叨 掎角 铆钉 敷陈演绎 B.露馅 僻塞 果脯 一踏糊涂 C.入殓 蓬篙 哆嗦 寥寥数语 D.凝睇 痊复 荤油 破涕为笑 【解析】 A项,掎—犄;B项,踏—塌;C项,篙—蒿。 【答案】 D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京剧《霸王别姬》是梅派经典剧目,首演至今,将近一个世纪的传承,一代代的青衣花旦,都是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半步。众所周知,梅兰芳先生是京剧界最锐意的改革者,梅先生的戏从不因循守旧,每部作品都有大尺度创新,上个世纪初,梅先生排演了大量的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独树一帜,他吸收上海文明戏在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饰方面的手法,应用到他的创作中去。京剧因为梅兰芳的改革而达到了巅峰。 A.拾人牙慧 B.因循守旧 C.独树一帜 D.巅峰 【解析】 A项,不合语境意义,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吸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后句讲的是“创新”,与之搭配的应为“亦步亦趋”,意思是由于缺乏主张,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B项,因循守旧:指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含贬义。C项,独树一帜:指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D项,巅峰:指事物发展的最高峰。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传记中,你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追寻一个人的情感世界,体悟一个人的思想转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的成败的缘由。 B.不可否认,无论是民众的教育程度,还是国民的基本文明素质,我国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不等的差距是必须正视的事实。 C.乡村的成长或许是舒缓的,像一首悠扬的小夜曲;或许是迅速的,像一首进行曲。也许,在我的印象中,乡村的成长就该是这样的一种速度。 D.陈光标介绍说,自己的公司虽然在黄埔防震减灾培训中心办公,但该中心是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购得的,并没有以慈善的名义向政府圈地。 【解析】 A项,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体悟……情感世界”、“追寻……线索”;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我国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不等的差距,这是必须正视的事实”;C项,“这一种的速度”指代不明。 【答案】 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大江东去。红色题材的艺术创作,却始终是代表一个时代艺术成就的最强音。因为它不止是艺术家风格形态的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又能期许到美好的未来。 ①能看到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记忆 ②我们能看到一个民族艰苦奋斗的历程 ③而从这些辉煌的历史记忆之中 ④通过一幅幅杰出的红色题材作品 ⑤而且是与过往历史神思遥接的时空媒介 ⑥能看到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A.④②⑥①⑤③ B.⑤④②⑥①③ C.⑤②⑥①③④ D.④①②⑥③⑤ 【解析】 这是一个议论性的语段,议论的中心是“红色题材的艺术创作,却始终是代表一个时代艺术成就的最强音”。从“它不止是艺术家风格形态的呈现”句的陈述主体、句式和关联词“不止”可见下一句是⑤,以下是具体论述,第④句领起②⑥①句,第③句的“这些辉煌的历史记忆”承接第①句。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一天晚上,坐在豆油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心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 嫂嫂不让父亲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无奈,你还年轻,总要有个归宿。如果有个儿子,你的意见也不是不可以考虑;可是,只守着一个女儿,孤苦伶仃的,这怎么能行呢?” 嫂嫂说:“等小弟长大了,结了婚,生了儿子,我抱过来一个,不也是一样吗?” 父亲听了长叹一声:“唉,真像‘杨家将’的下场,七狼八虎,死的死,亡的亡,只剩下一个无拳无勇的杨六郎,谁知将来又能怎样呢?” 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作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摇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终究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了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可说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我们不能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我们于心难忍啊! 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勉强地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 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叫“出水”,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往往都是由新郎亲自赶车来接。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大门的。 ………… 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再也难以见上嫂嫂一面了。由于早年丧痛,又兼过度劳累,听说她身体一直不好。一次,我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去世了。我感到万分地难过,万分地悲戚,觉得从她的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实在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高尚女性。引用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话,正是:“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你走后,我和你父亲加倍地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了,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 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 6.“可是,只守着一个女儿,孤苦伶仃的,这怎么能行呢?”一句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方面反映了当地人的较落后的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公公”对儿媳的疼爱之情。 7.作者引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目的是表达对嫂子的感激和歉疚之情。 8.最后一句“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个浅花瓷碗”盛满了嫂子对我的疼爱,表达了作者对嫂子的无尽思念。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大槐树下的母亲 孙彦龙 老家门口有棵大槐树。小时候,母亲总喜欢站在大槐树下,手搭凉棚不住地张望,追寻着玩耍中的我跑来跑去的影子,看着放学回家的我一步步朝她走来。 在我还没有记事的时候,父亲就离我们而去。母亲一个人耕田锄地、洗衣做饭、收麦磨面,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她干不了的活。有人欺负我们的时候,母亲总是挺身而出;遇到困难的时候,母亲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虽然没有父爱,但我们在母爱的羽翼的庇护下,一天天长大成人。那时候,母亲就是我们兄妹五个的天,天是塌不下来的。所以我们压根儿就不会想到母亲有一天也会倒下。 10多年前,我应征入伍的时候,几个姐姐哭得跟泪人似的。母亲却说:“男娃娃长大了就要到外面去,老窝在家里有什么出息。”坚强的母亲不肯流一滴眼泪,只送我到门口的大槐树下,习惯性地手搭凉棚目送我远去。那时候,我感觉母亲比大槐树还高大。 在部队10多年,母亲从不打电话给我。我打电话的时候母亲也总是让我长话短说,尽量不要浪费电话费。她说,打电话不如写信,又省钱,还能保存,有空的时候还能拿出来看看,电话打完就什么都没有了。入伍以来,母亲从没叫过我回家,而我也很少回家。军校毕业后,因为部队过春节的时候休假干部多,我也懒得去热闹,所以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母亲也从来不会埋怨我没有回家过年过节。 xx年7月,母亲第一次主动打电话叫我回去,而且说越快越好,想看看我的妻子和孩子。我因为工作忙走不开,她说到部队来看我,但最终却没有来。后来姐姐告诉我,母亲病倒了。我急忙汇了钱到家,请他们先给母亲治病,我请到假就回去。却没想到,这一拖,就拖到了2011年5月。 家还是那个家,树还是那棵树,那个手搭凉棚张望的人却老了。以前,她的身躯就像门前那棵树,屋后那座山,伟岸挺拔,今天她却拄着拐杖坐在一块石头上,佝偻着身躯不住地咳嗽。以前,她老远就能看清我,喊着我的乳名催我回家吃饭,今天,直到我走到她的身边她才认出我来。以前是她拉着我的手回家,今天却是我扶着她的肩回家。母亲,我曾经的天,曾经的依靠,曾经永远坚强的后盾,老了,病了。 看到我们后,母亲挪挪屁股,站了两次都没能站起来,我赶紧上前握住母亲的双手。母亲说怕见不着了,所以让我们早点回来。我说:“家里新房刚盖好,生活条件这么好,医疗条件也好多了。没事的,治好病你就好好享清福吧。” 看母亲咳得厉害,痰里还带着血,我和爱人要带母亲到医院去检查。当我拿到化验单时,医生告诉我,癌细胞已经转移了。我的心跟刀剜似的痛,连续几个晚上都没有一点睡意,心中充满了将要失去母亲的恐惧。一个当医生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答应用中药给她治治。 给母亲熬了几天中药后,我的假期到了。当我们提着行李要上车时,母亲让两个姐姐搀扶着,送我们到门口的大槐树底下,嘴巴嚅动了几下。我赶紧凑上去,拉着母亲的手,母亲还是什么也不说,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 上车后,我的泪水像决了堤的水,直往下淌。回头看着坐在大槐树下手搭凉棚张望的母亲渐渐变小,最后成了一个点。那是家。家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家,有母亲在我们才会归心似箭。母亲,我亲爱的母亲,您可一定要好好地活着,等我回来,等我回来呀! (选自2012年2月21日《解放军报》,有删改) 9.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第一问,一要抓住主要人物——“母亲”,二要抓住主要事件——母亲张望“我”的情形。解答第二问,一要分析第一段所写内容与标题的关系——点题,二要分析第一段所写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奠定感情基调。 【答案】 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母亲站在老家大槐树下手搭凉棚张望“我”的情形。其作用主要有:①开篇点题,点出题目中的“大槐树”和“母亲”两个形象;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表现母亲对“我”的疼爱。 10.鉴赏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那时候,母亲就是我们兄妹五个的天,天是塌不下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家,有母亲在我们才会归心似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认真分析句子中的关键词,如“天”、“就是”、“归心似箭”等,从而准确理解句子含意;二要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三要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效果。 【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母亲是“我们兄妹五个”的依靠。 (2)运用回环的修辞手法,阐明了母亲和家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母亲对于家的重要性,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11.本文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综观全文,准确指出本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分析文章是怎样运用对比这一手法的;最后分析运用对比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答案】 本文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文章主要设置了两组对比:一是母亲患病前与患病后形成对比,二是母亲对“我”的疼爱与“我”对母亲难以尽责形成对比。通过这两组对比,既表现了母亲勤劳能干、疼爱子女,又表达了“我”的自责之情。 12.本文题为“大槐树下的母亲”,能否改为“我的母亲”?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鲜明地表明态度——不能(能)更改标题。二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不能(能)更改标题的理由,如果认为不能更改,就要重点分析大槐树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如果认为能更改,则可以从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母亲等角度分析。 【答案】 本文标题不能改为“我的母亲”。理由如下:一是“大槐树”点明了特定的场所,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二是文中多处同时写到母亲和大槐树,说明母亲和大槐树有着紧密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三是文中的大槐树象征母亲的慈爱和对子女的庇护。 四、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这个新闻材料,请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至少两点),语言流畅。 北大“举孝廉” 最近,北京大学宣布xx年将继续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全国211所中学可推荐260名学生。这些学生若通过面试,可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录取的优惠。不过,推荐生标准首次明确规定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5%以内,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推荐。这不禁令人想起汉代的“举孝廉”。汉时选拔人才,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举孝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弄清楚材料的内容,明确自己的观点,赞成还是反对,抓住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两点看法。 【答案】 赞成理由:孝敬父母及长辈的风气淡化乃至丧失,已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北大此项新规,对提倡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反对理由:无法量化标准,助长歪风邪气;变相鼓励家长孩子搞形式主义,被动造假。 14.根据提供的情境,以“感恩”为重点,将下列词语扩展成一句话。(不少于60字) 情境:落叶 白云 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种类型的扩展,关键在于对扩展要求中所蕴涵的隐蔽信息的捕捉、挖掘。看清题目的要求,根据“落叶”、“白云”、“我们”描述特定的情境,以“感恩”为重点进行扩展。词语使用要注意符合设定的情境。 【答案】 (示例)落叶在空中盘旋,那是树叶对滋养他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那是白云对哺育他的蓝天的感恩。那聪明的,你是否告诉我正在成长的我们该如何感恩呢?-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2019年高中语文 1.4.碗花糕课后知能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2019 年高 语文 1.4 花糕 课后 知能 检测 粤教版 选修 中国 现代 散文 选读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18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