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4.7 升华与凝华(1)教案 (新版)浙教版.doc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4.7 升华与凝华(1)教案 (新版)浙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4.7 升华与凝华(1)教案 (新版)浙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4.7 升华与凝华(1)教案 (新版)浙教版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升华凝华现象,能说出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并能用升华和凝华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科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决问题] 能够分析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解决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升华和凝华》这一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安排的五个学习领域中的“物质科学” 领域,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不仅可以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转化,而且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从而对物态变化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讨论。 [内容分析] 本节在教科书中由日常生活中日光灯用久了为什么会变黑引入,通过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明确概念以后,列举了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对几种熟悉的自然现象:云、雨、雾、露、霜的解释,巩固物质的三态变化。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及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己经学过物态变化中的四种,即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现象虽不罕见(如樟脑块的升华,秋冬的霜),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因为这些过程进行较为缓慢,气体又看不见,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到。小学常识课本中没讲过,这些都给学生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要做好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些现象,用事实说话。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樟脑块变小消失,冬夜的霜出现象等分析推断现象的发生过程。 [学法点拨] (1)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由问题物质能否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用设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验演示,直观易懂 通过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学生容易接受。 (3)渗透科学的生活性,科学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科学,从生活现象引出问题,又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的现象。 [经验介绍] 本节由日常生活中日光灯用久了为什么会变黑引入,通过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用事实说话,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樟脑块变小消失,冬夜的霜出现象等分析推断现象的发生过程。 三、教学文档 [课前准备] 250毫升的烧杯、125毫升的圆底烧瓶、石棉网、火柴、少量的水和碘、细沙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设疑讨论 1、引入:寒冬沙水结冰、春暖冰雪消融、雨过天晴、湿草变干、掀开茶杯盖水珠落下,自然界中的这些现象包含了前面学过的哪些物态变化过程?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固 ———— 液 ————— 气 凝固(放热) 液化(放热) 2、设疑:物质可以在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转化,是否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 3、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范围:通过复习温故而知新,从复习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实验演示,观察分析 1、发表意见 同学们对物质是否能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探究一下。 2、实验探究 介绍实验仪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升华:装搭好仪器,放3—4颗米粒大小的碘粒加热 观察并讨论:加热后不久,你观察到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出现了?这些红色气体从哪里来?固态碘少了,有没有液体出现?可见紫红色的气体是从固体碘直接变化而来。 演示凝华:大量紫红色气体出现后停止加热 观察讨论:你观察到烧杯中有什么变化?紫色气体哪里去了?紫黑色的小晶粒是什么?固态碘是由紫红色的气体直接变成的。 4、结论:固态和气态可以直接转化 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吸热 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放热 5、思考:升华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凝华呢? 回顾碘升华实验,酒精灯加热后出现碘蒸气,说明升华要吸热,联系熔化、汽化的相反过程要放热的事实,推断升华的相反过程,凝华也是放热。 [设计意图:通过碘的升华和碘蒸气的凝华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些现象,能更好地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断能力] (三)联系实际,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及应用 实例1: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到哪里去了? 实例2:比较新旧两只灯炮,讨论用久了的灯泡为什么会发黑? 实例3:出示雾凇图片、猜想寒冷的冬天,针状雾凇这种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应用1: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防止食品腐烂。 应用2: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些实例、应用的讨论和解释,把科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生活处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身边] (四)简单介绍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过程。 1、出示云、雨、雪、雾、露、霜的图片,说明都是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 2、读图P135降水形成过程示意图,说明该图粗略反映了降水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暖湿气流上升”开始,通段分析云和雨是怎样形成的?说明降水不仅指降雨,还包括降雪等其他形式。 3、粗略归纳说明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出示这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说明它们都是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读 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分析能力] 四、学业诊断 1、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师生共同回忆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方法。 2、讨论:能够利用电冰箱制造出露、雾和霜吗?叙述具体的方法,小组讨论,具体实施要求学生课外去做,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中活用科学知识,营造主动探究的氛围] 五、精彩存盘 1、夏天,一同学为了解渴,从冰箱中取出一支冰棍,发现 (1)硬的冰棒上粘着花花的“粉” (2)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烟” (3)他将这支冰棒放在茶杯中,不一会儿,杯外壁“出汗” 试解释上述三种现象? 2、人们常说“昨晚下霜了”这霜是天上落下来的吗? 3、下列都是要吸热的过程是? A、熔化、凝固、汽化 B、液化、升华、凝华 C、熔化、液化、升华 D、熔化、汽化、升华 4、下例哪些现象是凝华而成的 A、冰的形成 B、雾的形成 C、霜的形成 D、露水的形成 六、资料链接 1、什么是人工降雨? 通俗地讲,人工降雨就是选择有利于降水的云团,用人工的方法(飞机或高炮)将“催化剂”送入云层,促使本不会降水的云降水,或者加大降水,故又称为“人工增雨”。 云是由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由于空气的浮力作用而成了悬浮于空中的“水资源”,只有当云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空气的浮力“托不住”它时,才会成为雨滴落到地面。人工降雨,就是向云体内补充足够的冰晶(催化剂),促使上升气流发展,微小的水滴增大成雨滴或增加降水量。从而有效地进行农田抗旱或解决人畜用水以及森林防火的问题。它是气象部门直接开展抗旱的重要科技手段。 人工降雨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田、农作物、蔬菜、果园等降雨抗旱; (2)库区蓄水发电、灌溉; (3)林区降雨森林防火、灭火等。 2、如何开展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目前主要有飞机和高炮两种作业方式,或是飞机高炮科学配合、立体抗旱。飞机人工降雨的优点是作业范围大,受益面积大,但费用昂贵,且当云中对流发展旺盛时,飞机作业危险性大。高炮人工降雨的优点是方便、快捷,易于操作,特别适用于山区、小范围的抗旱,且费用低(每次作业只需3000元左右,但产生效益可达几十万元),投入产出比高达1:40,此外,高炮人工降雨不受强对流天气的限制,但每次作业的受益面积没有飞机的大。这保证人工降雨的顺利进行,各级人民政府都相继成立了人工降雨领导小组,具体的人工降雨作业,均有当地的气象局人工降雨办公室负责操作-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4.7 升华与凝华1教案 新版浙教版 2019 2020 年级 科学 上册 升华 凝华 教案 新版 浙教版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203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