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7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Ⅲ.doc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7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7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Ⅲ.doc(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7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有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既是其一生自我修养之总结,亦可视作古代读书人终生奋斗之目标。《论语学而》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要做好本职工作,尽其职责,道便由此产生。 若要闻道,先须自修,这当从“修境”入手,此即古时读书人求学之始。它分为三个层次:志于学、而立与不惑。志于学,便是自此开始,立志要把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这意味着人生目标的确定。意义在于:学术研究和道义探讨成为了人的终身事业,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此乃知识独立、士人独立的标志;士人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道义的君子儒。读书人从此真正成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担者,即担道之士。 所谓而立,个人政治身份得到肯定,有了自己的事业。此乃个人事业之起步期。试想一个人经过孜孜以求、苦苦努力,达到了而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学业有成,事业确立,身份得到充分认可,理想看似越来越近,那么这个人应呈奋发有为、跃跃欲试、踌躇满志、锐气十足之态。这种状态尚远远不够,他的见识、修为、眼光、气度还不足以应对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所以,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再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对世间种种光怪陆离、纷纭复杂的现象,皆能泰然处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悟境”指个人修为之瓶颈期与突破期。虽说知天命是悟境,但并不意味着学习之终结,恰恰相反,这是君子修养的又一个起点。孔子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既然“天命”是“天”给你下达的“命令”,是“天”规定的你的“使命”,于是你的人生经验给你的人生“定了位”。有了这个“位置”,你如果再“越位”“僭越”,或者放弃这个“位置”而“不到位”,则为“不仁”,就不是“君子”。“定了位”不等于“到了位”,你还得努力才能使自己“到位”,故“知天命”相当于人生事业的再出发点。唯有继续前行,才能抵达君子修养的终点,也就是证境——耳顺和从心所欲。 君子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确意见不排斥他人的正确意见,能以公认为正确的意见为标准,同时吸取他人意见中符合标准的正确意见。顺就是通达不违碍,入耳即入心。君子不固持自己的异义,能采纳他人的意见,那么无论什么话听来都不违于心、不逆于耳,能够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又能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不正确的看法而不予计较,不斤斤萦怀于心,如此就能顺利通达,入耳入心。 耳顺之后,便达至化境。儒家亦承认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各种不合礼法、不合规矩的欲望。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即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控制,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内外打通,社会的规矩即我自身的规矩,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生活信念,因而社会规矩对我而言,就不再是约束,反而是内外相证、从心所欲的试金石。这种“自由”是一种道德境界,是此心纯然天理的境界,是一种不去挑战世俗礼法的心理自在。因为此时,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人在规矩允许的范围内体会从心所欲的自在。 (有删改) 1.下列对“而立”与“悟境”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经过孜孜以求、刻苦努力,拥有了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稳定的事业,只能算是个人的事业起步期。 B.“悟境”是君子修养的又一个起点,即“不怨天,不尤人”,积极立身于世,做所能做的事,努力践行自己的责任。 C.学业有成并继续修炼,能够对世间现象泰然处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就能达到君子倡导的最高境界。 D.“知天命”就是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并沿着奋斗目标努力研究学问,抵达君子修养的终点,即证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我修养的总结,也是古代知识分子一生的奋斗目标。 B.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纯然天理的思想境界,人在规矩允许的范围内内外相证、从心所欲,不去挑战世俗礼法。 C.读书人从“修境”入手,研究学术,探讨道义,重视道统与政统的区别,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进而达到“知识独立、士人独立”。 D.读书人求学之始,应追求“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道义,真正成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担者,即所谓担道之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读书人必须立志求学,一生认真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做好本职工作,尽其职责,成为君子。 B.君子坚持一己的正确意见,不固持自己的异义,并能吸取他人意见中的合理成分,便达到了悟境。 C.他人的意见在君子听来不违于心,不逆于耳,君子对别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对不正确的看法不予计较。 D.儒家承认人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各种不合礼法的欲望,认为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与自我控制能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 答案: 1.B 解析:A项,“拥有了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稳定的事业”错误,原文是“个人政治身份得到肯定,有了自己的事业”。C项,“就能达到君子倡导的最高境界”错误,应为“就能达到而立的阶段”。D项,“努力研究学问”不正确,应为“努力提高个人修养”。 2.C 解析:C项,由第2自然段中的“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可知,“重视道统与政统的区别”错误。 3.B 解析:B项,“达到了悟境”错误,此句论述的是“耳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的风度之美 王旭晓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聪慧清雅,才思神妙,增添了她身上典雅不俗的风度美。而那位只会说一句“一夜北风紧”的王熙凤,虽然漂亮,“恍若神妃仙子”,却使人感到俗气得很。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也是如此,漂亮的容貌、华丽的服饰、洒脱的举止,自然有一种风度美,但如果一开口言谈平庸、浅薄、粗俗、低劣,则风度之美锐减。 人的风度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通过人的神态表情、举止行为、语言服饰等表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状态、个性气质、品性情趣、文化修养、生活习俗的总体特征,它比人的体貌之美更含蓄、更深刻,更与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相联系。它是使人的形象透明发亮的光芒,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人的风采。 风度的美首先来自人的良好的精神状态。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感情丰富,会具有一种引人注意的光彩。因为这种神态表情表明一个人的自信、自尊,以及对世界与他人的热爱与关注。 风度还来自高雅机智的谈吐。高雅的谈吐用词优美得体,内容丰富广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往往使人听得入迷,赞美之词油然而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吐中的机智能使谈吐具有幽默和潇洒大度的特征。周恩来总理在外交场合机智的言谈一直为人们广泛传颂。高雅机智的谈吐是博学多识和智慧敏捷的表现。“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能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学识智慧的厚度,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必定会展现出良好的形象,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礼仪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交谈中的礼节礼貌主要有三点:首先,谈话时态度要诚恳、自然、大方,言语要和气亲切,表达清晰得体,双方精力集中,互相正视,耐心听取对方谈话,不要轻易打断对方话头或随便插话,也不要指手画脚。其次,要注意区分交谈对象,分别予以相宜的礼节。对上级、长辈、师长等要表示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等要平等、亲切。男女之间交谈要文雅,不开过分的玩笑,注意保持距离。再次,交谈中出现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或回避话题,或以委婉、商量的口气说出自己的意见。如果能以幽默、机智的话语表明自己的看法又不至于失礼,那就是最理想最有风度的处理办法了。当然,起码的一点是不要出言不逊、强词夺理、恶语伤人和满嘴脏话粗话。除了交谈中的礼节礼貌之外,礼仪还涉及社会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一般的交际活动如聚会、赴宴、祝贺、送礼、探病、吊丧、访友、献花、舞会、参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礼节规范。风度还显示出人的个性,是个人的独特的风采。 (选自《美的奥秘》,有删改) 4.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风度之美的一项是( ) A.一骑马者问一个老农:“喂,老头,到周庄还有多远?”老农说:“五里。”后来骑马者明白了“五里”是老农对他的批评,就调转马头向老农道歉。 B.公共场合,在推开玻璃门时,要看看后面是否有人,如果有人,可以等待别人过去再松手,或者等待别人用手推着门时再松手。 C.美国记者看到周恩来用的是美国的派克钢笔,就问总理:“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何还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 D.以演唱《我的中国心》而被大陆观众熟知的香港著名歌星张明敏,无论在哪里演出,都身穿中山装,精神饱满,以国语演唱民族歌曲和校园歌曲。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风度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人的神态、行为、语言、服饰等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 B.从林黛玉、王熙凤身上可以看出人的风度不是表现在外貌上,而是表现在才思谈吐上。 C.“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文中的意思是高雅机智的谈吐是博学多识、智慧敏捷的具体体现。 D.意见不一致时,有风度的人不会激化矛盾,而是以平和、委婉或幽默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风度之美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有着密切联系,能让人的风采含蓄、隐蔽,达到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步。 B.一个人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风度之美的首要表现,这体现出了一个人的自信、自尊和对他人、对世界的热爱与关注。 C.用词优美得体、内容丰富广博、有吸引力是高雅谈吐的表现,能够体现人的良好形象和迷人的魅力。 D.对不同的谈话对象应该采用不同的语言,要学会区分交谈对象,要表现出相应的尊重或者平等和亲切等。 答案: 4.C 解析:美国记者虽然对周恩来总理用的是敬辞,但“为何还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的问话有挑衅意味,不符合风度中的语言要高雅、谈吐要得体的要求。 5.B 解析:曲解文意。“人的风度不是表现在外貌上”错误,文中有“漂亮的容貌、华丽的服饰、洒脱的举止,自然有一种风度美”,说明外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风度美。 6.A 解析:文中说“它比人的体貌之美更含蓄、更深刻……不可言传的人的风采”,没有“隐蔽”的意思。-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7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2019 2020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课时 作业 17 一般 论述 文章 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220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