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题库 考点16 小说试题 新人教版 .doc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题库 考点16 小说试题 新人教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题库 考点16 小说试题 新人教版 .doc(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题库 考点16 小说试题 新人教版 一、(xx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阿根廷]莱巴尔莱塔 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 “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 “骑士跳栏!” 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 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 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 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 “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近墙壁。他的影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了他的身子。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吞着…… “简直太神了!” “嗯,你信吗?” “天哪!夫人,我可不是三岁的小孩!” “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 “给它这块鸡脯。” “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 “很好。诸位,现在先吃鸡脯。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 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 “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 “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 “哎哟,我笑得实在受不了喽。” 那影子又吃、又喝,泰然自若。不久,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他一本正经地说道: “诸位,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但这无关紧要。总有一天,这项旨在使自己的影子独立于本人的实验,必将得到公认和奖励。临走前,敬请凡有疑问者前来搜一下敝人的衣服,以便确信我绝没有藏匿任何物品。诸位的慷慨惠赠,无一不为我影子所食。这如同敝人叫巴龙卡米洛弗莱切一样千真万确。十分感谢,祝大家吃好,晚安!” “见鬼去吧!” “谁要搜你的身子!” “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吧!” 卡米洛弗莱切,真名叫胡安马里诺,他面朝三方,各鞠了个躬,神态庄重地退出了餐厅。穿过花园时,突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给我滚!”警察厉声吼道,“下次再看到你,就让你和你的影子统统蹲到警察局过夜去。” 他低下头,慢慢地走了出去。拐过街角,他才稍稍挺直身子,加快脚步回家。 开门的是他女儿,十五六岁光景。 “你不回来,小家伙们不愿睡,他们可真累人呵!” 两个金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着,兴高采烈地迎接他。 小姑娘走过来,缓声问道: “带回来什么没有?” 他没吱声,从衣服里掏出一方叠好的餐巾,从里面取出一块鸡脯,几块饼,还有两把银质小匙。 她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同她的两个兄弟吃了起来。 “你不想吃点什么?爸爸。” “不,”他头也不回地回答说,“你们吃吧,我已经吃过了。” 马里诺面朝窗子坐下来,茫然失神地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琢磨着明天该去哪里表演他的奇迹…… (沈根发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马里诺说影子是有独立生命的实际存在,是让观众相信他对影子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他的表演技艺的高超。 B.马里诺离开饭店前,请客人上前搜身,以证明他没有带走任何物品,这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 C.马里诺谢幕时,有人发出“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的呼声,这呼声暗示客人们看穿了幻术,需要更多的娱乐节目刺激。 D.马里诺穿过花园时,遭到警察的威胁和警告,表明马里诺的影子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烦了。 E.小说对马里诺在家中茫然失神状态的描写,真实反映了一个江湖艺人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物的同情。 【解析】选AE。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归纳。B项,“这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错,他想让别人相信他的表演是真实的。C项,“这呼声暗示客人们看穿了幻术,需要更多的娱乐节目刺激”不太准确。D项,“表明马里诺的影子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烦了”错。 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要联系全文内容及文章主旨进行分析。文章的标题设下悬念,文章有关影子的描述更是神妙莫测,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表现了主人公幻术的高明,还可制造悬念,分析时应联系文本内容。 答案: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 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应学会从文中搜寻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鉴赏。应结合他在人前的精彩表演、遭警察驱逐、回家后的情形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演艺、身份地位及性格特点。 答案:①演艺精湛: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心理,赋予无声的影子以独立的生命;②地位卑微:人前强颜欢笑,依靠表演取悦观众,却遭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③忍辱负重: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卖艺,却只能独自忍受精神的孤独和痛苦。 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分析要充分,从文章内容和主旨中去挖掘。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和现实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影子表演玄妙神秘、热闹有趣与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孤独凄凉形成对比,使人感到他的悲凉;观众的冷漠和家人对他的关心形成对比,让人了解当时的炎凉世态。暗含着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答案: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二、(xx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峡 谷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解题指南】本题涵盖面广,涉及内容、手法、语言等方面。需要我们全面分析选项,落实相关文段、放眼全文脉络、慎重确定答案。 【解析】选CE。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A项,“以动衬静”不正确,原文说“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可见,对四脚蛇的描写,也是突出“静”,是这幅“静物画”的组成部分。B项,说肥汉被“震撼”不正确,原文对肥汉是如此描述的:“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肥汉也不瞧那钱”“肥汉梦一样呆着”,上述文字围绕“呆”来写,“梦一样”的比方也是突出肥汉的司空见惯、漠不关心,并非因震撼而“呆”。D项,“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不对,文中几乎没有心理描写,而侧重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描写。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题指南】小说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充实情节、刻画性格、绘制场景、烘托气氛、勾勒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分析能力。对鹰的描写属于细节勾勒,是小说环境描写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思考动静相衬的关系;同时要考虑对人物塑造,主题表现,伏笔、铺垫等结构所起到的作用。 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答: 【解题指南】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参考以下方法: ①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②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③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④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解析】这篇小说基本没有情节,主要借助大量的描写来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勾勒,有环境渲染烘托,有细节点染勾描,而作者却不予以任何评价。我们就可借助外貌、动作举止、性情等描写来概括“骑手”的特点,分析时要联系情节。 答案: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解题指南】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暗示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手法技巧的探究赏析能力。题目设计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的关系,我们也应该从两者的相互作用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同时要紧扣本文主题。 答案: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三、(xx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下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 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哦,你有这么多孩子!” “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能不动心呢?他的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 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 000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 000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1 000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圣诞夜里的故事,语言质朴,表现手法多样,情节张弛有度,主题耐人寻味。 B.“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更是因为孩子们收到了礼物。 C.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的心理。 D.作者写亚诺什还钱时,连续使用了“踢”“打”“翻”“跑”等动词来表现他动作的迅速与决心的坚定。 E.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充裕,但并不快乐。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最恰当的两项。 (2)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尤其要注意把选项和原文的相关内容对照,对选项中关于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的词语要警惕,对选项中体现的逻辑关系要警惕。 【解析】选AD。B项“‘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所体现的因果关系不很成立。C项“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不正确。E项“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不正确,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小说反映的只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圣诞节的夜晚。 2.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6分) 答: 【解题指南】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心理变化”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提示考生答案要包括两点:一是用体现“心理”的词语,二是能体现心理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具体分析时要结合文本,通过分析富人的言行变化,概括出富人在交涉过程中的言行中体现的不同心理活动。 答案:①因感到被打扰而愤怒的富人见到孩子后动了恻隐之心,产生了打破孤独的冲动;②在表达善意的时候,他表现得居高临下;③遭到拒绝后,他感到无奈、失望、困惑。 3.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6分) 答: 【解题指南】答案应包括两个要点:①“歌声”的含义。应结合文本分析其语境义。②“歌声”重复出现的作用。考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第一个要点,关键是分析出两处画线部分中的“歌声”所处的不同的语境。对第二个要点,内容上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主题强化等方面考虑;结构上从线索、照应、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等角度来回答即可。 答案:含义:①第一处“歌声”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②第二处“歌声”体现出他们的亲情经受考验后的快乐。 作用:可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人物鲜活,更能彰显主题。 4.小说结尾写到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答: 【解题指南】答案应该包括三个要点:①是否应该还钱;②结合作品加以解说;③谈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探究能力。对亚诺什是否应该还钱,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哪种看法都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解说,解说应该符合人物的特点。启示的内容必须和解说一致,也就是说启示的内容不能凭空乱造。最后得出的答案,即“观点——解说——启示”。 答案:观点一: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满的。启示:略。 观点二: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启示:略。 观点三: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例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启示:略。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四、(xx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嗒吧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答: 【解析】通读全文,按顺序分析提炼,由表及里,同时注意结合文本。从文中可看出,老人和牛都上了年纪;老人的生活很艰辛,甚至一个亲人也没有了,牛不能干很多活了,差点被人杀死;老人和牛都顽强地活着。根据这些意思概括。 答案: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答: 答案: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答: 答案: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 【解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衬托形象、推动情节、升华主旨等,本文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可从以上几个角度和结构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答: 【解析】分析文章题目可从内容、结构、情感、主旨等角度进行。 答案: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五、(xx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有删改) 1.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2分) 答: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三点: (1)抓关键词语: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2)结合位置特点:文章尾句的一般作用必须了解,大致可以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3)抓句子的陈述主体:陈述主体并不一定只有一个,要结合语境作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关键词语是“伟大”,即高尚的人格;位置在文末,起到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旨的作用;陈述主体应该有两个——贝尔蒂和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表现了霍夫曼面对贝尔蒂高尚的人格时的羞愧和敬畏,同时也表现了霍夫曼复杂的人性。 答案:(1)贝尔蒂高尚的人格震慑了霍夫曼的灵魂,使之感到羞愧和敬畏。 (2)表现了霍夫曼复杂的人性。 2.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按照以下步骤: (1)把握文章内容,明确艺术手法; (2)找出对比双方,分析具体表现; (3)指出表达效果,突出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鉴赏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纵观全文,文章为了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运用了多处对比,这应是主要艺术手法。然后分别找出对比双方:贝尔蒂与霍夫曼,贝尔蒂与迈尔,贝尔蒂与再次被俘的人们。最后分析每组对比对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的作用,整合语言作答即可。 答案:(1)对比。 (2)①贝尔蒂与霍夫曼之间的对比,即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与贝尔蒂的真诚、高尚相对比; ②贝尔蒂与迈尔之间的对比,即迈尔对待俘虏时的冲动与贝尔蒂的理性相对比,迈尔在死亡面前的恐惧与贝尔蒂的视死如归相对比; ③在霍夫曼狼一样的眼光下,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贝尔蒂的镇定自若相对比。 3.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4分) 答: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明确三点: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或叙述主体;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的能力。题干中已经指出“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情节,主要事件是主人公在俘虏敌人和被敌人俘虏的局势转变中,维护敌人和自己风度尊严,体现出高尚的人格。答题时应该围绕主人公在事件中的经历梳理情节。 答案: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4.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5分) 答: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明确以下两点: (1)分析要全面客观,不可主观片面; (2)结合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表现作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作者的态度和观点的能力。文章用正反面将两个人物进行了对比,作者的褒贬态度显而易见,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高尚的贝尔蒂在被指认的危险解除时也有侥幸逃脱的暗自庆幸,虚伪卑劣的霍夫曼在具有高尚人格的贝尔蒂面前也有着不容置疑的感恩和尊重。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对不同的人而言有不同的理解,要区别分析。回答时要全面客观。 答案:(1)作者赞扬了贝尔蒂高尚的品格,但并未将其简单化;贬斥了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但并未将其脸谱化,也暗示了霍夫曼人格的复杂性。 (2)①贝尔蒂的风度显示为对战俘人格的尊重与维护,他的尊严则体现为对侵略者的蔑视和对人格的捍卫。 ②霍夫曼所谓的风度不过是在虚伪的礼貌言行中包藏着的对法国人的傲慢与鄙视;所谓的尊严其实是占领者的居高临下和泄愤杀人。 5.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7分) 答: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按照以下步骤: 联系原文谈感受⇒联系现实谈理解⇒对照二者得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是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要注意选取社会主流观点,不可一味求新求异。贝尔蒂的态度和做法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所以应该肯定赞同。说明理由时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贝尔蒂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他善待俘虏既是对国际公约的遵守,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2)贝尔蒂应该救迈尔。在贝尔蒂看来,让迈尔替自己去死有辱自己人格,因此他用生命捍卫了人格的尊严。-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题库 考点16 小说试题 新人教版 2019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分类 题库 考点 16 小说 试题 新人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255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