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单元专项排查练一.doc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单元专项排查练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单元专项排查练一.doc(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单元专项排查练一 1.分封制的目的是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维护天子的权威。 ( √ ) 2.大宗和小宗是绝对的。 ( ) 点拨 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3.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 ) 4.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 √ ) 5.唐朝藩镇割据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突出。 ( √ ) 6.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是决策权与司法权相分离。 ( ) 点拨 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是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 7.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举”外,对当时的社会意义还在于有利于扩大 统治的社会基础。 ( √ ) 8.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共同职能是参与机要事务,都拥有决策权。 ( ) 点拨 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共同职能是参与机要事务,但都没有决策权。 9.中国古代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是起用身边亲信近臣和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 √ ) 易错排查矫正练 常考易错点 误认为“封建”就是封建制度、对宗法制与分封制区分不清、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变化认识不到位、不能准确掌握古代选官制度、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的差异等 1.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段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的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A.政权和族权相结合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 A 解析 本题易错选C项,易错的原因在于不能正确理解“封建”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封建”阶段是指封邦建国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建立到清朝灭亡;“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故A项正确;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为专制王权披上了神权的外衣,故排除B;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不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故D项错误。 2. 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市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D.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易错选A项或C项,易错的原因是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理解不准确。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使西汉初期的中央政权遭到威胁,B项错误;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C项说法错误。 3.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易错选B项,易错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材料原意。唐代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而缺乏对所选拔官吏品行的考核,唐太宗敏锐地觉察到这一制度的弊端,认为即使所选拔官吏因腐败失职得到惩处,也难以弥补他们给人民造成的困苦。这里唐太宗强调的是从选官源头上注重品行。B项是科举制的优势,故排除。A、C两项虽是从不同角度据材料意思得出的认识,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故排除。 4. 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事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对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君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易错选B项,易错的原因是不理解中英两国内阁制的性质。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产物,是最高行政机构。明朝废除宰相,内阁长官称首辅,故A、B、C三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D项反映了两国内阁制的特点,故答案为D。 高频考点强化练 高频考点 宗法制、分封制、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君主专制的演进、科举制、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 5.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商朝自己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又重新建国 B.商朝的首都在河南安阳 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 D.西周时不但分封了同姓亲族,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西周分封的对象不仅包括同姓亲族,还包括功臣、姻亲和商朝降族。其中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朝的祭祀体系,封于宋地即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并非自己重新建国。故A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字所反映的实质是( ) A.个人观念淡漠 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宗法观念浓厚 D.儒家伦理道德强大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所知,东西方姓名的排列顺序不同,反映了中国人的姓深受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特点的影响,实质是由宗法制观念浓厚决定的,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7.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秦朝统一后实行无为而治政策 B.司马迁肯定了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作用 C.秦朝最早实施了影响久远的郡县制 D.司马迁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秦设郡县而避免了分封的后患,秦通过皇帝对郡县地方长官的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严密控制,避免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再次出现,所以材料的本质含义是肯定了郡县制的作用。 8.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比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属于第二帝国“开放性”阶段。 9.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 )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B 解析 明朝实行内阁制。阁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有“票拟”之权。 10.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 B 解析 秦汉以后,分封制确实长期存在,但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项。秦汉以后,中央集权呈加强趋势,排除C项。抓住“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说明“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与行政效率低下有关,而行政效率低下则是由官僚政治的弊端造成的,排除D项,故B项正确。 11.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智慧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告诉我们 ( ) A.改革者最终的命运是悲惨的 B.为统治阶级服务是改革的出发点 C.历史发展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D.策略是决定改革成败的根本因素 答案 C 解析 商鞅被处死后,秦国仍然实行商鞅的变法措施。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确立这一历史潮流。 12.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 ( ) 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 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 答案 C 解析 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因此A、B、D三项不正确。 大题冲关规范练 13.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 史料研习 玉玺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重要象征。2013年4月29日人民网:乾隆玉玺在法国被拍卖,以110万欧元,近900万人民币成交,广引世人关注,但有学者认为此玉玺为伪造,据此回答: (1)下面几条鉴定真伪的依据中,你认为最具说服力的是哪条?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A.民间有关乾隆玉玺的传说 B.玉玺的制作、玉玺的优劣、印文篆刻等方面 C.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对玉玺的鉴定结果 D.伦敦苏富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拍卖行 方法二 问题讨论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3)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请补齐空缺部分。 ①皇帝独尊,如:皇帝自称“朕”。 ②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 (1)B 理由:B项是实物资料,文物鉴定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实物资料。 (2)方式与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分散相权,使其相互牵制。 (3)皇位世袭;预立太子。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军国大权。 (4)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若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皇帝是专制的象征,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不利于社会发展(若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单元专项排查练一 2019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单元 专项 排查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27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