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 中图版.doc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 中图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 中图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产品灰水足迹是反映在整个供应链中产品生产所造成的淡水污染指标。下图为某地1995—2009年各部门的灰水足迹统计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地1995—2009年间( ) A.农业部门灰水足迹持续不变 B.生活部门灰水足迹持续下降 C.生活部门灰水足迹降幅最大 D.工业部门灰水足迹降幅最大 2.图中生活灰水足迹出现了上升趋势,原因可能是( ) A.环境需求 B.人口激增 C.科技进步 D.工业发展 人工生态浮岛是人工设计建造、漂浮于水面上、供动植物和微生物繁衍栖息的生态设施,它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学原理,降解水中COD、氮和磷的含量。它主要以塑料泡沫等材料为附着物,其间种植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根系深入水中。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能体现人工生态浮岛生态环境作用的是( ) ①为鱼类提供饵料和繁殖场所 ②根系吸附悬浮物质,改善水质 ③富集的微生物降解污染物 ④生产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人工生态浮岛能抑制水中藻类过度生长,其原因是( ) ①浮岛生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②浮岛占据了藻类的部分生存空间 ③浮岛微生物吃掉藻类 ④浮岛遮蔽阳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8河北邯郸曲周一中检测)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该地的经验: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据此完成第5~6题。 5.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 6.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了“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 ) A.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 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C.人地和谐的人地伙伴论思想 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 上海市在2012—2014年对PM2.5进行采样,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得出了PM2.5的来源构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下面图1为上海市雾霾 “元凶”来源统计图,图2为本地来源统计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在本地排放源中,机动车、船、飞机、非道路移动机械等为流动源,而在流动源中污染排放“贡献”最高的是( ) A.机动车 B.船 C.飞机 D.非道路移动机械 8.与2012年相比,雾霾“元凶”区外来源有所上升,从原来的21.5%上升到约26%,说明上海市在充分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上,还要( ) ①限制区外煤炭能源的使用 ②增加区外森林面积 ③加强区外重污染预警联动 ④加强区外污染联防联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某地四种不同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影响示意图(图中四条曲线所表示的是退耕还林、改良土壤、植被破坏、城市建设)。据此完成第9~10题。 9.下列关于图中四条曲线代表的人类活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破坏植被 B.②—改良土壤 C.③—退耕还林 D.④—城市建设 10.城市建设过程中,洪水可以对城市产生更大的危害,其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建设使原有植被遭破坏 B.地面硬化使地表径流增加,城市经济密度大 C.城市中缺乏排水河流与通道 D.城市形成后,城市中降水量大增,且多暴雨 (2018河南豫西南部分示范性高中第一学期联考)每到夏收、秋收时节,农田里就会出现“狼烟四起”的现象,不少地方的村民在田间、地头随意焚烧农作物秸秆。秸秆作为循环经济的一种宝贵资源,加强其综合利用,既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又有直接的生态效益。下图为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村民在田间、地头随意焚烧秸秆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有 ( )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2.在图示四种秸秆利用方式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最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共52分) 13.(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北京市的城市战略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河北省是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第二产业比重大,以钢铁、建材、机械、化工、纺织等行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下图为京津冀地区海拔及河北省钢铁、水泥企业分布示意图。 (1)北京市冬季大气污染严重,请用图中信息加以说明。 (2)简述河北省工业结构特点,并为其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3)列举为强化北京市核心功能,减轻城市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14.(2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形成的肥沃土壤。下图示意某优质黑土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20世纪60年代起,该区域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少。 (1)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 (2)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 (3)说明滴灌对减轻该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 (4)简述该地区土壤侵蚀减轻的生态效益。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2.1.D 2.A 第1题,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工业灰水足迹降低幅度最高,而农业和生活灰水足迹都有下降,但生活灰水足迹1998—2000年出现上升趋势。第2题,1998—2000年,生活灰水足迹出现上升趋势,是因为此期间人类的环境需求较强,人类生活对淡水的破坏性强。 3~4.3.A 4.D 第3题,人工生态浮岛生长着绿色植物,这些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等,对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有绿色植物就会有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会降解水中的污染物;绿色植物可以给鱼类提供饵料和繁殖场所;生产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不是生态环境作用。第4题,人工生态浮岛生物的根系能够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浮岛占据了藻类的部分生存空间,控制藻类生物生长;浮岛遮蔽阳光影响藻类生物光合作用;浮岛微生物不能吃掉藻类。 5~6.5.D 6.C 第5题,“深度海侵区”是因为海水入侵,而海水入侵的原因是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所以选D项。第6题,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了“海水入侵”,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人地和谐的典型表现。所以选C项。 7~8.7.A 8.B 第7题,上海市经济发达,交通流量大,汽车拥有量高,因此机动车的污染排放“贡献”最高。第8题,与2012年相比,雾霾“元凶”区外来源有所上升,说明上海市在充分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区外重污染预警联动和区外污染的联防联控。 9~10.9.C 10.B 第9题,破坏植被会使侵蚀强度增大,水土流失不断增强,故②对应植被破坏;改良土壤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比较小,故④对应改良土壤;城市建设初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会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硬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急剧减小,故①对应城市建设;退耕还林,使地表植被不断增加,水土流失不断减轻,故③对应退耕还林。第10题,城市建设中,由于原有的河网系统被破坏,地面硬化,导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容易产生城市内涝;城市经济密度较大,经济损失大。 11~12.11.A 12.D 第11题,焚烧秸秆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带走土壤水分,降低土壤肥力,破坏耕地墒情,致使耕地贫瘠,且造成资源浪费。故选A项。第12题,据图可知,④方式产业链最长,充分发挥了秸秆作为肥料、燃料、提供电力等多方面的利用价值,且没有污染和资源浪费,效益最好。故选D项。 13.答案 (1)周边(河北省)钢铁、水泥企业众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地处冬季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污染物不易扩散。 (2)特点:以重工业为主。建议:转移、压缩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为京津地区提供优质农产品。 (3)工业企业外迁;扩建卫星城,缓解人口压力;治理环境污染等。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河北省钢铁、水泥企业众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根据高程分析地形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第(2)题,根据材料归纳河北省工业结构特点,从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等角度提出合理建议。第(3)题,根据北京市的核心功能,从工业转移、城市建设和污染治理等角度分析北京市减轻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14.答案 (1)夏季气温较高,利于植被生长;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 (2)种植面积扩大,导致森林、草地破坏,加剧黑土退化;黑土区深居内陆,年降水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初夏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3)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土壤过度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 (4)减少大气中的扬尘;改善水质;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确定图示黑土区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西北部。结合材料和区域特征,按照“植被丰富—枯枝落叶多—分解缓慢”的线索组织答案。第(2)题,根据材料和区域气候、水文特征,从自然原因、人文原因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第(3)题,从“水”“风”两个要素分析滴灌减轻黑土侵蚀的过程及滴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第(4)题,从沙尘天气、水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析土壤侵蚀减轻的生态效益。-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 中图版 2020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第九 人类 地理环境 协调发展 检测 图版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376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