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第2课时 溶解度同步练习 (新版)粤教版.doc
《2018-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第2课时 溶解度同步练习 (新版)粤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第2课时 溶解度同步练习 (新版)粤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第2课时 溶解度 核心易错 判断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1)20℃时,20 g氯化钠能溶解在100 g水里,所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20 g( ) (2)20℃时,18g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8 g( ) (3)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交点,说明它们的溶解度相等( ) (4)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 (5)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 (6)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7)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核心知识]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单位:g)。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易错点拨] 1.规定溶解度时所选取的是100 g溶剂,而不是100 g溶液。 2.不是所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下列有关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 ℃时,100 g水里溶解了20 g某物质,则在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B.100 g水中溶解40 g物质刚好饱和,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 g C.50 ℃时,50 g水中最多可溶解20 g某物质,则5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D.20 ℃时,向30 g某物质中逐渐加入水,当加入100 g水时,该物质恰好完全溶解,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 g 2.下列因素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有关的是( ) ①溶质的多少 ②溶质的性质 ③溶剂的多少 ④溶剂的性质 ⑤溶液是否饱和 ⑥是否搅拌 ⑦温度 A.全部 B.②④⑦ C.②④⑤⑦ D.②③④⑤⑥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喝下汽水感到气体冲到鼻腔 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4.xx淮安改编 如图7-2-8是甲、乙两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7-2-8 A.t1 ℃时,向50 g水中加入10 g甲,所得溶液可以达到饱和状态 B.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可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t2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D.t2 ℃时,将甲、乙两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质量一定相等 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7-2-9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7-2-9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1 ℃时,60 g甲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60 g溶液 D.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 ℃降温到t1 ℃,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6.如图7-2-10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对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图7-2-10 A.30 ℃时M的溶解度小于N的溶解度 B.P点表示t ℃时M、N的溶解度相等,都是P g C.M、N都是难溶物质 D.阴影处各点对应的溶液(不包含曲线上的点)是M的饱和溶液,N的不饱和溶液 7.如图7-2-11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7-2-11 A.t1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 B.将t3 ℃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 ℃,溶液中均有固体析出 C.将t1 ℃时C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时,有固体析出 D.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8.如图7-2-12所示①~③是固体甲在一定量的水中进行的溶解实验。 图7-2-12 (1)图④中可表示固体甲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填“A”或“B”)的曲线。 (2)①②③所示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5 ℃时,将等质量的A和B配成饱和溶液(A、B均不与水反应,且不考虑溶解时的温度变化),需要水的质量关系是________。 9.图7-2-13中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图7-2-13 (1)甲图中,t2 ℃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__,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2 ℃时若要从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则需恒温蒸发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3)如图乙所示,20 ℃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镁条,再加入5 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变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哪一种?________。 10.xx德州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在探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①溶质的种类;②溶剂的种类;③溶质最多被溶解的质量;④溶剂的质量;⑤温度。 如测定“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探究的是________(填序号)受温度的影响,这就需要控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2)下表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测得的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根据表格内容及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20 40 50 溶解度/g NaCl 36.0 36.6 37.0 KNO3 31.6 63.9 85.5 ①从上表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 ②20 ℃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分别放入盛有100 g水的两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图7-2-14中Ⅰ所示,升温到50 ℃时如图Ⅱ所示。试判断:50 ℃时甲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________(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不能确定”)。 图7-2-14 典题讲评与答案详析 答 案 速 查 [核心易错] (1) (2) (3) (4) (5) (6) (7) [应考能力提升练] 1.D 2.B 3.C 4.D 5.B 6.D 7.B 8.(1)B (2)② (3)B>A 9.(1)A t1 ℃时,物质B、C的溶解度相等 (2)C>B>A (3)C [初高衔接拓展练] 10.(1)③ (2)①硝酸钾(或KNO3) ②不饱和溶液 典 题 讲 评 [应考能力提升练] 2.[解析]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溶质的质量,所以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外因和内因,内因是指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外因是温度。 3.[解析] 揭开啤酒瓶盖,瓶内气压变小,会有大量气泡逸出,是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4.[解析] t2 ℃时,将甲、乙两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质量不一定相等,因为不知道溶液是否饱和以及溶液的质量是否相等。 5.[解析] 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 g,60 g甲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30 g溶液;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从t2 ℃降温到t1 ℃,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确定。 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及应用: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②溶解度曲线的走势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③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某一对应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④在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是恰好饱和的溶液;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则表示未溶解的溶质与饱和溶液共存。 6.[解析] 在30 ℃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在t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P点,即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不是P g;由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20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都大于10 g,故都属于易溶物质。 8.[解析] (1)图中①~③变化过程中,降低温度时固体能够继续溶解,说明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图④中可表示固体甲的溶解度曲线的是B的曲线。(2)①②③中,②中含有不溶于水的固体,说明一定是饱和溶液。(3)35 ℃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将等质量的A和B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关系是B>A。 9.[解析]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 ℃时,A、B、C三种物质中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t1 ℃时,物质B、C的溶解度相等。(2)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A>B>C,等质量的固体配成饱和溶液时,需水的质量C>B>A,因此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需恒温蒸发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3)由于镁条和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烧杯内变浑浊,说明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C固体的溶解度曲线符合要求。 [初高衔接拓展练] 10.[解析] (1)测定“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研究的是溶质最多被溶解的质量受温度的影响。(2)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②根据图Ⅰ结合表格可知,甲烧杯中为KNO3的饱和溶液,乙烧杯中的NaCl完全溶解,说明图Ⅰ中NaCl、KNO3的质量小于或等于36 g,所以剩余的KNO3的质量小于或等于36.0 g-31.6 g=4.4 g,当温度升高到50 ℃时,KNO3还能溶解85.5 g-31.6 g=53.9 g,所以将温度从20 ℃升高到50 ℃时,甲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第2课时 溶解度同步练习 新版粤教版 2018 2019 学年 九年级 化学 下册 第七 课时 溶解度 同步 练习 新版 粤教版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387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