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doc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doc(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 xx高考导航——适用于全国卷Ⅱ 考纲要求 高考印证 备考策略 xx xx xx 1.种群的特征(Ⅰ) T32(3) 1.命题趋势:(1)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增长规律。(2)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与演替。 2.备考指南:(1)构建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数量增长模型和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2)比较法记忆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T31(2) T31(1) (2)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T31(4) 4.群落的演替(Ⅰ) 5.实验:(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高考回放] 1.(xx高考全国卷Ⅱ,T31,节选)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该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250 km2,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550250=2.2头km-2。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 1 000头,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00250=2头km-2。(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乙种动物被丙种动物捕食的概率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而乙种动物数量减少将导致被捕食者甲种植物的数量增加。 答案:(1)2.2头km-2 2头km-2 (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xx高考全国卷Ⅱ,T31,节选)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2)种群的数量特征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为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多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见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人的主观因素,否则,将影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4)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2)出生率 死亡率 (3)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学生用书P67] 1.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分析下图,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种群密度、B.出生率、C.死亡率、D.迁入率、E.迁出率、F.年龄组成。 ②调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区分“S”型曲线和“J”型曲线 “S”型曲线 “J”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有限 环境资源无限 曲线 种群增长 率曲线 种群增长 速率曲线 有无K值 有K值 无K值 (3)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②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③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K/2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K/2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种间关系: 写出a、b、c、d四图所代表的种间关系: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2)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比较如下表: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 常呈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 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3)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命题点1 以概念图、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学生用书P68] 下图甲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图乙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 甲 乙 分析甲、乙两图,完成下面的判断: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2)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 (3)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 (4)E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 (5)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6)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 (7)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 (8)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解析] 甲图A、B都能使种群密度增大,因此可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D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E的含义是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大小。分析图乙中曲线可发现,由起点到b点为“S”型曲线,a~b段中,该种群的增长率在逐渐下降,而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加,二者呈负相关;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防治蝗虫效果差,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降低了出生率,故可防止c点出现;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d~e水平,可大幅度降低蝗虫对各种植物的危害,提高了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1)√ (2) (3) (4) (5)√ (6) (7)√ (8)√ [易错展台] (1)调查乙图中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2)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①。 (3)在K/2时,对生物进行数量统计,第一次捕获100只做标记后放归,第二次捕获到60只未标记的和20只标记的,理论上该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为800只。 (4)若某种群t年后的数量为Nt=N0λt,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若λ>1、λ=1、0<λ<1时,种群的数量将分别会增加、不变、减少。 (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则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P2,该模型为数学模型。 1.依据文字信息鉴别“J”型增长和“S”型增长 (1)若题干中明确告知“无环境阻力”“理想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信息时,表明此时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2)若题中出现“有环境阻力”“自然界中”“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有限”“实验室中模拟人工饲养条件”等信息时,表明此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学会K值变动示意图的解读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3.不同曲线中K值的表示方法 下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K值,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 4.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1)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2)最大日捕捞量应该对应种群密度最大时。 1.(xx云南昆明调研)下图表示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不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 解析:选C。出生率和迁入率会使种群数量增加,死亡率和迁出率会使种群数量减少,A正确。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通过年龄组成只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果环境发生大的变化,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不一定增加,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D正确。 2.(xx黑龙江大庆市高三模拟)科研工作者对某草原上一种黄鼠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与该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曲线,如图1;并依此画出了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死亡率增加是由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导致的 B.图1中的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 C.图1中D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但此时种群数量达到图2的K值 D.图2中b点到c点时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 解析:选D。种群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有食物不足、空间有限和自身疾病、天敌等;图1中的B时刻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反映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S”型曲线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图1中的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图1中D时刻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年龄组成是稳定型,此时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相当于图2的K值;图2中b点到c点时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仍为增长型。 3.(xx吉林长春市高三监测,T6)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为衰退型 B.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 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 解析:选C。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多,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激烈,B错误;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所以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C正确;如果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根据公式:种群数量=(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重捕数量)/重捕标记个体数,因为重捕的标记个体数目偏小,则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偏大,D错误。 对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中各关键点的理解是解题的前提,如题图中t1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2; t2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死亡率。依两条曲线的走向判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图中甲、乙种群数量曲线呈现不同步性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可知,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命题点2 以表格、曲线为载体,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学生用书P70] 图1所示为在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 C.演替过程中植物的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解析] 图1裸露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由图2信息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C正确;群落演替初期,植物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也增大,后来岩石体积下降,可能是由于地衣产生的有机酸分解了岩石,D错误。 [答案] C [易错展台] (1)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物种的丰富度,不能(能、不能)用标志重捕法。 (2)一般来说,群落都具有垂直和水平结构。 (3)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此图表明鱼类具有竞争、捕食的种间关系,同时说明鱼类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思维延展] 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下列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②④。 1.理解群落垂直结构必须把握如下两点 (1)强调“同一空间”论及该群落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物种的空间配置状况,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倘若改变了空间位置,如高山不同海拔地带,底部的热带雨林、山顶的高寒草甸等,则已超越同一群落范畴,属群落分布,这些群落应各自有其自己的垂直结构。 (2)几个特例:①不要把“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②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范畴。③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植物群落的这种结构应该属于水平结构。 2.群落演替相关拓展知识 (1)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其物种在资源利用等方面优势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该物种灭绝。 (2)群落演替的总趋势: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稳定性提高。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xx贵州省七校联考,T6)下列有关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动物往往是植食性动物 B.森林中的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不同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其恢复能力只与其物种丰富度有关 解析:选D。群落演替过程中起初群落中可能只含有少数植物物种,因此,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往往是植食性动物;森林中不同的鸟类以不同的植物为食,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导致鸟类也有垂直分层现象;种间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而捕食关系是种间关系之一;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其恢复能力与其物种丰富度、营养结构等都有关系。 2.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硬木林阶段仍可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此类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水平结构未变 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稳定性都有所降低 解析:选B。在硬木林阶段仍可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该演替类型应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由于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提供给动物的食物也会发生改变,导致动物的种类随之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将发生变化;物种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应增强。 3.(xx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质检,T36)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植物园、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由表中数据不能推出的结论是(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同一样地不同地层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异较大 B.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C.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都有明显的垂直结构 D.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动物类群数,从表中数据可推知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解析:选D。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从表中数据可以直接看出,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同一样地不同地层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异较大,A正确。人类活动导致农用地的表层土壤中动物个体数较人工广场绿地和某植物园少,B正确。土壤中动 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从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同一类型的土地不同土层的动物类群差异明显,即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C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从表中数据无法判断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的趋势,D错误。 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①起点为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②起点为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建议用时:45分钟) 1.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记名计算法 B.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J”型增长,其λ值是不变的,且λ≥1 C.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食物、空间等资源的利用率 D.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选C。记名计算法多用于土壤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统计,不能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J”型增长,其λ值是不变的,且λ>1。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对两种一年生昆虫调查后发现,第一年甲昆虫种群数量为m,乙昆虫种群数量为n,如果甲昆虫每年的增长率保持在0.3,乙昆虫每年的λ值保持在0.8,则第三年时,甲、乙昆虫的种群数量分别为( ) A.0.009m 0.64n B.1.69m 3.24n C.0.09m 3.24n D.1.69m 0.64n 解析:选D。甲昆虫每年的增长率为0.3,λ值为1.3,甲昆虫第3年的种群数量为m(1.3)2=1.69m;乙昆虫的λ值为0.8,乙昆虫第3年的种群数量为n(0.8)2=0.64n。 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 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解析:选A。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A正确。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就属于稳定型,B错误。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C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D错误。 4.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呈“S”型增长 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 解析:选D。根据题意可知,λ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的种群数量的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较前一年增加;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和前一年一样;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较前一年下降。由图可知,在前3年种群数量每年都是增加的,第3年时与前一年相同,3~6年间每年种群数量都在减少,而“S”型曲线是种群数量先增加到一定值后不再增加,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不会减少,A错误。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5年的少,B错误。由图可知,第1~3年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乌鸦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但种群增长速率为0,C错误、D正确。 5.(xx广西桂林调研)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解析:选D。从题图可以看出,不同的环境温度下,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不同,A正确;由图可知,当外界温度为19.8 ℃时,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由图可知24.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为400左右,当个体数量为K/2(200)时,即第5天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当外界温度为33.6 ℃时,种群数量最终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D错误。 6.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2两曲线中能反映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是B B.t0~t2期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 C.t1~t2期间为开发动植物资源的最佳时期 D.t2时该种群增长倍数为0 解析:选D。由题图1可知该鱼群迁入某池塘后,种群数量增长迅速,随着种群(鱼)数量的增多,由于空间、食物、天敌等原因,鱼群的个体间斗争加剧,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速率开始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增长速率变为0,因此,该鱼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应该为“S”型,A正确。t0~t2期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均为正值,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可以判断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对应时间为t1,种群数量超过K/2时可适量获取动植物资源,C正确。种群增长倍数是指下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和上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的比值,t2时该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率均为0,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增长倍数应该为1,D错误。 7.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解析:选C。从a、b两图分析可知,图a中3个物种共同利用的资源不多,因而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有许多共同利用的资源,它们会因共同利用的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可排除A、B两项。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是不相等的,可排除D项。图a和图b中的物种2所需要的资源条件都与物种1和物种3所需要的存在交集,即物种1和物种3都同时和物种2发生竞争,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物种2存在被排除的危险,C项正确。 8.群落演替一般耗时较长,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甚至要用地质年代来衡量。但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次生演替还是很明显的,如一个无人管理的小水塘可能会慢慢变小、变浅,成为一个小沼泽地,然后慢慢变成一小片灌木丛。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从裸岩阶段开始 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一般都是先增多后减少 C.人类行为能在演替方向和速度方面干扰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使各种群的K值都在上升 解析:选C。初生演替并不都是从裸岩阶段开始的,如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总体趋势是物种多样性慢慢增加,直至顶极群落,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的K值上升,一些种群的K值下降,D错误。 9.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更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解析:选D。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减少。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变化。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相对于灌木阶段,草本阶段的植物种类较少,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10.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一科研小组对该区域灾后演替出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树龄的株数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树龄(年) 树种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22 赤杨 0 2 5 8 12 20 25 19 14 9 4 栎树 21 15 12 10 7 4 2 0 0 0 0 松树 0 0 0 5 7 11 13 10 5 3 2 杜鹃 2 2 3 1 3 3 4 1 3 2 1 A.山坡上的所有树、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B.若以大树(树龄>5)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优势度最高的是赤杨 C.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分层现象 D.该山坡发生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 解析:选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树只是生产者中的一部分,A正确;据表中数据可知,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因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其优势度最高,B正确;杜鹃属于灌木,其他树种属于乔木,说明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存在分层现象,C错误;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D正确。 11.(xx甘肃兰州调研)如图是某牧场划区轮牧的示意图(黑点密度代表草的长势)。以下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羊群与牧草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其共同进化 B.若调查牧场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可在区域1采用样方法进行 C.利于保护草地资源的轮牧顺序为1→2→3→4 D.过度放牧的草场与该草场的群落演替方向和速度有差别 解析:选B。不同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展,体现了共同进化,A正确。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该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不应该只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B错误。划区轮牧,一般是在植被丰富的区域先放牧,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12.(xx黑龙江大庆高三期末)图1和图2所示的过程为不同环境中的群落演替过程且群落演替结果相同。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演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比图2所示演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长 B.图1所示演替类型和图2所示演替类型的主要区别是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C.若不受外界干扰,上述两种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都会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D.人类活动会使上述两种群落的演替都向良性方向发展,且速度要快于自然条件下的演替 解析:选C。选项A,从定义上看,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次生演替过程经历的时间要比初生演替过程经历的时间短(在达到最终演替结果的情况下),错误。选项B,从概念可推知两种类型的演替结果都是出现新的群落,只是二者的初始条件不同,初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没有生物,就连生物痕迹都没有;次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有少量的生物或者有生物痕迹,所以两种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而不是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错误。选项C,若不受外界干扰,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加),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正确。选项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条件下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如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生产活动,会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而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生产活动,又会使群落演替向良性方向发展,这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错误。 13.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该森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丙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坐标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特征的最重要因素,要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应采用_______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所示,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2)导致图甲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 (3)基于观赏目的人们把马缨丹引种到某地区,结果马缨丹大量繁殖,对该地的生态造成严重威胁。图丙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_______的特性。 (4)若图丙中曲线Ⅱ表示当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过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该森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________,前者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群落。 解析:(1)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要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可采用样方法。图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在0~S0之间,随样方面积增大,物种数目增多,S0之后随面积增大,物种数目不再增多,因此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 m2,物种数达到最多且保持稳定。(2)群落结构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由非生物因素阳光所决定的;森林中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复杂的垂直结构,所以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3)过度繁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4)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老鼠种群数量暂时下降,但很快又会恢复。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等,可有效地控制鼠害。(5)丰富度统计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后一种方法适合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答案:(1)样方 随机取样 S0 (2)阳光 垂直 (3)Ⅰ 过度繁殖 (4)增加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5)目测估计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14.近几年我国西北地区经常遭受大风暴的袭击,导致土地沙漠化严重,水土大量流失,为了保护广阔的草原面积,西北某坝上地区利用沙棘的耐旱、抗风沙性,在已盐碱化的土地上种植沙棘用于恢复生态,从而保持水土。如图1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盐碱土地,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故该地区沙棘、阔叶混交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 (2)该群落中沙棘种群在年初个体数为500,一年内新生个体100个,死亡个体50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___。 (3)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沙棘群落进行深入调查,并绘出该群落中的沙棘与甲、乙两种动物(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如图2)。乙种群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随着甲种群的数量增多,短时间内沙棘、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盐碱土地的土壤没有完全改变,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种子和根系,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出生率==100500=20%。(3)种群数量最大时,种内斗争最激烈,a、b、c、d四点中a点时乙种群的数量最大。由图中甲与乙种群的相对数量呈现“非同步性”变化——“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可判断乙捕食甲;又因为沙棘与甲、乙两种动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可知该食物链为沙棘→甲→乙,当甲种群数量增多时,短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会增多,沙棘数量会减少。 答案:(1)土壤 次生 (2)20% (3)a 减少 增多 15.(xx贵州省七校联考)生态护坡是综合生态学、工程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如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采用________法调查此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注意________。 (2)图示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3)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 (4)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如图所示。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和________;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________营养级。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和丰富度采用样方法,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2)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种群的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在中低潮带、高潮带和超高潮带不同种群的分布即属于 群落的水平结构。(3)原来的荒滩上有植被,在这个地方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4)沙氏变色蜥可以以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为食,二者构成捕食关系,同时沙氏变色蜥和小型地面肉食动物都能以地面草食动物为食,二者构成竞争关系。题图食物网中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四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樟毛等植物同化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小型飞行草食动物、大型飞行草食动物和地面草食动物,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为b+d+e,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b+d+e)/a。 答案:(1)样方 随机取样 (2)水平 (3)次生演替 (4)捕食 竞争 三、四 (b+d+e)/a-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 2019 2020 年高 生物 二轮 复习 专题 突破 种群 群落 强化 训练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39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