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4.3 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同时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 “像”这个概念,另外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本节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有利于使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方法与过程: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 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 在板书课题之后,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习,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探究二:学习虚象概念。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习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知识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巩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我设置了以下练习: 1、 某同学身高1.6米,平面镜高2米,该同学的像高多少?为什么? 2、 该同学距离平面镜1米时,像和镜面距离多少?像和该同学距离多少? 3、 当该同学后退0.5米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4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4、5题 选做题: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上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三、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面镜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 光的反射规律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面镜成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年级 物理 上册 第四 三节 平面镜 成像 说课稿 新版 新人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399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