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 比热容学案 (新版)苏科版.doc
《九年级物理上册 比热容学案 (新版)苏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上册 比热容学案 (新版)苏科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比热容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物理意义; 2、记住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是4.2103J/(㎏℃); 3、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生活中的现象,并能设计实验、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设计并进行“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实验; 5、能够利用吸热、放热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要点梳理】 要点一、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提出问题: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以水为例:水吸热的多少,与水的质量,水的温度升高有关,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相同吸热是否相同呢? 总结:物体吸热多少与物质的种类,物体的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温馨提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取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吸热是否相同,(以加热时间的多少来看吸热的多少)。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物质种类 质量m/kg 初温t/℃ 末温t/℃ 温度变化△t/℃ 加热时间T/min 水 水 煤油 煤油 5、分析与论证: 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相同的;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不同的。 6、评估、交流与合作 7、分析误差的原因 要点二、比热容 单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之比,叫做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单位为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为J/(㎏℃)。 要点诠释: 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1)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容与其质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及温度的改变无关。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比热容不同,如冰、水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2、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是4.2103J/(㎏℃)。主要表现: (1)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我们用水作为冷却剂和取暖用。 (2)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而自身的温度却改变不多,这一点有利于调节气候。夏天,太阳晒到海面上,海水的温度升高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人们住在海边并不觉得特别热;冬天,气温低了,海水由于温度降低而放出大量的热,使沿海气温降得不是太低,所以住在海边的人又不觉得特别冷。 要点三、热量的计算 1、吸热公式:Q吸=cm(t-t0) 式中Q吸表示物体吸收的热量,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m表示物体的质量,t0表示物体原来的温度,t表示物体后来的温度。(t-t0)表示温度的升高量。 2、放热公式:Q放=cm(t0-t) 式中(t0-t)表示物体温度的降低量。 要点诠释: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由物体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乘积决定,跟物体的温度高低无关。 【典型例题】 类型一、比热容 1、为了探究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刚和几个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相同的加热器给它们加热。加热器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等,且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和煤油吸收。下表是同学们记录的实验数据,请你根据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ρ煤油=0.8103kg/m3,ρ水=1.0103kg/m3) 液体(杯号) 体积 初温 加热时间 末温 水(1) 480mL 20℃ 10min 50℃ 煤油(2) 600mL 20℃ 10min 80℃ 水 (3) 480mL 20℃ 10min 50℃ 煤油(4) 600mL 20℃ 5min 50℃ (1)分析比较_________号两个烧杯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比较1、2、3、4号烧杯的实验数据,结合(1)中的结论,归纳后可得出结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_________这几个因素有关。 【答案与解析】(1)1、4;比热容大的吸热多。(2)比热容、质量、升高的温度。 【总结升华】本题突出考查了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⑴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根据热量的计算,比热容大的吸热多。而热量测不出来,但可以转化为加热时间来进行比较。 2、炎热的夏天,小玥与家人到湄洲岛度假,她站在沙滩上脚感到烫,而当他站在海水中时脚却感到凉,这主要是因为水和沙子具有不同的( ) A.热量 B.热值 C.内能 D.比热容 【答案】D 【解析】热量、内能、比热容都是物理学中三个重要的物理量,三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学生容易混淆,在沙滩上,水和沙子在同样的日照条件下,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比热容较大,水的温度变化小,沙子的比热容较小,沙子的温度变化大,所以海水凉,砂子烫。 【总结升华】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要深刻体会。 举一反三: 【变式】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生物体自身的温度,以免温度变化太快对生物体造成损害.主要是因为水的( ) A.质量较小 B.凝固点较低 C.沸点较高 D.比热容较大 【答案】D 类型二、热量的计算 3、小阳家的热水器内装有质量为5kg的水,该热水器中水的温度从20C升高到40C。求这些水吸收的热量。[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答案与解析】 Q 吸=cm(t-t0) =4.2103J/(kg ℃)5kg (40-20)℃ =4.2105J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吸热公式Q吸=cm△t的掌握和运用,因条件已给出,难度不大。 举一反三: 【变式】质量为2kg的水,温度由30℃升高了50℃,吸收多少热量? 【答案】4.2105J 【解析】由Q吸=cm(t-t0)可知。物体升高温度t-t0=50℃,而原来的温度30℃在本题中无实际意义。 4、用同种物质制成两个质量不等的物体,其比热容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质量均为1kg的铜块和铅块,如吸收了相等的热量,则铜块与铅块升高的温度之比为______________;若铜块温度升高了100℃,则它吸收了______________J的热。(c铜=3.9102J/(kg℃),c铅=1.3102J/(kg℃ )) 【思路点拨】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比热容不同.根据公式Q=cm△t可计算铜块与铅块升高的温度之比和块温度升高了100℃吸收的热量。 【答案与解析】 相同; ; Q吸=c铜m铜Δt=3.9102 J/(kg℃)1kg100℃=3.9104J 【总结升华】这是一道有关比热容计算的一道很好的综合题。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因此只要物质的状态不变,质量和体积等因素的改变是不会影响物质的比热容的,抓住“同种物质”可以得出“相同”的答案。后两问因为是热传递现象,所以用公式Q=cmΔt进行解题。 举一反三: 【变式】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铜和铝(c铜<c铝),放出相等的热量后相互接触,热量( ) A.一定从铜传给铝 B.一定从铝传给铜 C.不会发生热传递 D.不能确定是否发生热传递 【答案】B 【解析】热量是由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因此通过热量的公式Q=cmΔt,当Q、m一定时,c越大,可以得出Δt越小;又因为初温都相等,放出热量,所以铜的末温低于铝,一定从铝传给铜热量。 5、(多选)已知铜的比热容比铝的比热容小,下列说法正确的( )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B.将一块铜的质量减小一半,它的比热容不变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升高的温度多 D.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铜和铝,放出相等热量后相接触,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铜传给铝 【思路点拨】(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温度等因素无关; (2)要想发生热传递,即必须存在着温度差,即有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或同一物体有高温部分和低温部分;(3)热量的计算公式是Q=cm△t,故据比热容的关系分析判断即可得出铜块和铝块的温度关系 【答案】BC 【解析】A、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即物质确定后,其比热容一般是不变的,故该选项错误; B、将铜块的质量减小,其质量变了,但其比热容 不变,故该选项正确;C、由于铝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故据公式Q=cm△t知,当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升高的温度多,故该选项正确;D、由于铝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故据公式Q=cm△t知,当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铜和铝,放出相等热量后铝块温度下降的慢,铜块温度下降的快,即最终铝块的温度要高,故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铝块传向铜块,故该选项错误;故选BC。 【总结升华】知道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熟悉,并能运用公式Q=cm△t进行定性的分析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用相同的酒精灯和同样的烧杯盛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如图反映的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 ) A.甲的比热容大 B.乙的比热容大 C.它们的比热容一样大 D.无法判断热量的计算 【答案】B-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物理上册 比热容学案 新版苏科版 九年级 物理 上册 热容 新版 苏科版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730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