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十单元 酸和碱 第1课时 常见的酸、碱的性质和用途训练.doc
《云南省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十单元 酸和碱 第1课时 常见的酸、碱的性质和用途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十单元 酸和碱 第1课时 常见的酸、碱的性质和用途训练.doc(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第十单元 酸和碱 第1课时 常见的酸、碱的性质和用途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限时:______分钟 一、选择题 1.(xx重庆A)安全事故无小事。如图是一种危险化学品警示标记,在运输时应张贴该标记的是( ) A.食盐 B.鞭炮 C.烧碱 D.酒精 2.(xx苏州)下列关于浓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易挥发 B.有腐蚀性 C.无吸水性 D.密度比水小 3.(xx祥云县二模)下列物质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轻的是( ) A.NaOH固体 B.浓硫酸 C.浓盐酸 D.生石灰 4.(xx重庆B)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其原因是二者的溶液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粒子是( ) A.H+ B.OH- C.H2O D.H 5.(xx北京)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 ) A.CO2 B.O2 C.NaCl D.NaOH 6.(xx广西)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 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 C.氢氧化钠固体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D.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等 7.(xx重庆A)食醋里通常含有3~5%的醋酸( CH3COOH),食醋与鸡蛋壳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B.加水稀释食醋,溶液pH变小 C.醋酸在水溶液里能解离出H+ D.不宜用铝制容器盛装食醋 8.(2019经典题)小欣同学探究酸碱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对应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二、填空与简答 9.(2019改编题)如图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请回答: (1)若溶液X是______(填“酸”、“碱”、“盐”),试剂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若X是稀盐酸,C是单质,则C的名称为______。 (3)若X是稀硫酸,D是氧化物,则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4)若X是稀盐酸,在工业生产中常用稀盐酸除去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若表面有铁锈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稀盐酸中,写出冒气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9改编题)如图是某同学学习了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后绘制的知识网络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已知A是一种硫酸盐,其溶液呈蓝色,B能用于灭火,“-”表示相连两物质之间能相互反应。 (1)按物质分类,C属于______(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2)NaOH与A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3)长期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往往附着一层白色固体,这层白色固体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石灰水用完以后,除去瓶壁上的白色固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9原创题)为研究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两种溶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1)A、D中酚酞均变红色,说明两种溶液都呈______性(填“酸”、“中”或“碱”)。 (2)写出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中沉淀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 (4)B、D试管内的物质在E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其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 12.(xx曲靖二模)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 图一 图二 (1)写出实验A中的反应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B、C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写出上述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NaCl; 乙同学猜想:NaCl、CaCl2; 丙同学猜想:NaCl、CaCl2、HCl; 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你认为______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猜想成立 13.(xx昆明五华区适应性考试)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后小明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发现混合废液浑浊并显红色。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A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出问题】 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哪些呢? 【作出猜想】 猜想一: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NaOH;猜想二: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猜想三: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Ca(OH)2。 【实验验证】 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碱性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根据反应现象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 【结论】 分析图像数据得出,废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是:__________________,废液中存在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拓展提高】 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你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xx开远市一模)某实验小组为检验露置在空气中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并确定其组成,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讨论与交流】 (1)NaOH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2)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 【查阅资料】 (3)NaOH在空气中不会转化成NaHCO3; (4)CaCl2、NaCl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猜想假设】 猜想一:固体全部为NaOH。 猜想二:固体全部为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固体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将待检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按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______7(填“>”、“<”或“=”),说明猜想一成立。 方案二:取该溶液少许,往其中加入足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待沉淀不再产生,过滤,再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______色,说明猜想三成立。 【归纳与总结】 很明显,方案一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析与计算 15.(xx德阳)某工厂利用废硫酸与废铁屑反应制取硫酸亚铁。现取废硫酸4.9 t 与足量的废铁屑反应,得到FeSO4 1.52 t。计算废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 1.(xx盘龙区一模)稀盐酸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但下列实验中,不宜使用稀盐酸的是( ) A.把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钠分离出去 B.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铁粉 C.除去熟石灰中的石灰石 D.除去铁丝上的铁锈 2.(xx海南)向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再滴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滤渣中可能含Cu B.滤渣中只含Fe C.滤液中不含CuSO4 D.滤液中不一定含FeSO4 3.(xx达州)无论在化学世界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酸是广泛存在而又非常重要的物质。下面对常见的酸——硫酸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 (1)浓硫酸的特性 ①向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浓硫酸,总质量为m1;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为m2,那么,m1______m2(选填“>、=、<”)。 ②如图1所示,将水滴入装有浓硫酸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和木板用熔化的石蜡粘在一起),观察到液滴四溅。据此分析,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 B.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C.浓硫酸充分溶于水后,可以将锥形瓶从木板上轻轻提离 (2)与金属反应 向装有镁、铁、铜的A、B、C三支试管中(如图2),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______(填序号);请写出反应最剧烈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题图2 (3)与非金属反应 将冷的浓硫酸加入到装有碳粉的圆底烧瓶中,无明显现象;加热该混合物,有大量气泡产生,现对导出的气体成分进行验证。 【查阅资料】 ①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时,除了生成水之外,还生成二氧化硫和碳的一种氧化物; 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中二氧化硫还能使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验证】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验证。 温馨提示:丁装置的A、B、C中均装有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第3题图3 ①为了完成对导出气体的验证,请将上述装置进行正确的连接:甲→______→______→丙→______(填序号)。 ②请完成下表中的相关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碳的氧化物是二氧化碳而不是一氧化碳 丁装置A中溶液褪色 丁装置C中溶液不褪色 证明气体中有___________ 装置C的作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戊中白色固体变蓝 证明气体中有水蒸气 【获得结论】 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化学反应的进行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反应条件都有一定关系。酸不仅仅能与某些金属反应,还能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参考答案 夯基过关 1.C 2.B 3.C 4.B 5.A 6.C 7.B 8.C 9.(1)酸 紫色石蕊试液 (2)铁 (3)CuO (4)Fe+2HCl=== FeCl2+H2↑ 10.(1)酸 (2)有蓝色沉淀生成 (3)CO2+Ca(OH)2 === CaCO3↓+H2O 用稀盐酸清洗 CaCO3+2HCl=== CaCl2+H2O+CO2↑ 11.(1)碱 (2)HCl+NaOH=== NaCl+H2O (3)CaCO3 (4)NaCl、CaCl2 HCl 12.(1)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2)CaCl2+Na2CO3=== CaCO3↓+2NaCl 【提出猜想】NaCl、Na2CO3 【交流讨论】丙 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中不可能含有HCl 【设计实验】CaCl2溶液(合理即可) 产生白色沉淀(合理均可) 13.(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Na2CO3+Ca(OH)2=== CaCO3↓+2NaOH (3)【作出猜想】Na2CO3[NaOH、Na2CO3或NaOH、Ca(OH)2] 【结论】NaOH、Na2CO3 Ca(OH)2 NaOH、NaCl、Na2CO3 【拓展提高】调节溶液的 pH,使其达到中性时再排放(合理即可) 14.【讨论与交流】(1)2NaOH+CO2=== Na2CO3+H2O 【猜想假设】Na2CO3 【实验探究】> CaCl2(合理即可) 红 【归纳与总结】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15.解: 设废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x Fe+H2SO4 === FeSO4+H2↑ 98 152 4.9 tx 1.52 t = x=20% 答:废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20%。 高分夺冠 1.C 2.C 3.(1)①< ②AC (2)C Mg+H2SO4=== MgSO4+H2↑ (3)【实验验证】①戊 丁 乙 ②氧化铁粉末不变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硫 证明二氧化硫全部被除去 【获得结论】C+2H2SO4 CO2↑+2SO2↑+2H2O-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十单元 酸和碱 第1课时 常见的酸、碱的性质和用途训练 云南省 中考 化学 复习 第十 单元 课时 常见 性质 用途 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755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