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 寒假训练05 文化创新.docx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 寒假训练05 文化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 寒假训练05 文化创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寒假训练05 文化创新 典题温故 1.(2018年高考全国3卷)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I卷(选择题) 1.2018年9月,第二十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2018”晚会成功上演。晚会以“唱响新时代民歌咏芳华”为主题,通过唯美画面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晚会的三大篇章中有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的全新演绎,也有中外文化的水乳交融,还有古典和现代音乐的激情碰撞。本台晚会的成功启示我们文化创新() ①离不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需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 ③基础是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 ④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国家领导人在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之际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以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该要求强调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 ①在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③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 ④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3.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表演惊艳亮相。既有中国结、龙、风凰、长城等充满中国元素的图案,还有国家大剧院、“天眼”望远镜等体现当代中国建筑和发展成就的造型:既有传统的味,又有现代特色。表演充满科技元素,堪称一场视听盛宴。这表明()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文化创新源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④与现代科技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4.2018年10月8日,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从古方“玉屏风散”得到启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通过大量试验表明,黄芪对副流感病毒感染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十年间,他在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5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生物技术研发机构数量增长十多倍,18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侯云德的成功() ①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 ③科技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是因为() 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现代文化优于传统文化 ③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实践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8年上半年在全国热播的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取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该片彩显了国家硬实力,同时,用影像定格了奋斗者的瞬间,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让观众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其原因是() ①优秀文化能够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②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增强文化自信 ③优秀文化是人类进行实践活动中的基础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近年来,一个个响当当的国家级奖项被重庆万州收入囊中,被称为中国戏剧的“万州现象”。“现象”何来?来自于人民。万州的文艺创作者一直坚持根植于基层去观察、发现,创作出让人民有共鸣的好作品。由此可见() ①扎根社会实践才能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 ②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 ③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④人民群众从来就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热播电影《我不是药神》以出色的题材,探讨了种种现实中的矛盾与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等等。影片中蕴藏的温暖与希望,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力量。这表明() ①艺术创作都来自艺术家的亲身经历 ②题材创新是实现艺术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④优秀艺术作品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以汉字“冬”为灵感,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传递出新时代中国为办好北京冬奥会,圆冬奥之梦,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体现() ①汉字“冬”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 ④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0.2022年北京—张家口将举办冬季奥运会,我们既要弘扬奥运精神,又要让世界人民感知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融。这体现出()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2018年8月17日是今年的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人们不再单单过七夕节,如西方的情人节,甚至超过了七夕节的热度。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①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阻碍了中华文化发展 ②文化交流借鉴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③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④必须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对外吸引力、渗透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18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火爆,学者、明星、主持人绝括选出,不但把古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磅礴的现代风范,让观者听者心魂俱醉。清代诗人袁牧的《苔》并不知名,被乡村教师与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们天籁般唱出,让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一夜爆红,被世人牢记。这表明() ①经典诗词作品只有娱乐化才能打动人们的情感 ②古典文化借助大众传媒手段展现出更大的魅力 ③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在于文化形式的不断创新 ④文化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保证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乡村文化兴盛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A村在发展乡村文化中,坚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动员村民参与到乡村文化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中去,以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打造一个有着村民自己“乡村魂”的特色文化品牌,开发独具创意的旅游产品,并通过媒体、网络进行传播,提高本村知名度,从而使乡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和文化创新的知识总结A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全新的文化传播体系,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困境和深远影响:文化素质不同导致“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数字鸿沟”,使得传统文化传播信息不平衡;由于历史承袭和渊源及传统文化本身的诸多特点等,使得有些传统文化并不适宜新媒体传播;新媒体的娱乐化、碎片性使传统文化的严肃性大打折扣,对传统文化的简化、解构、快餐性消费,使得传统文化成为简单的文化符号复制,难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真正效果;大量虚假信息、负面信息也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不利影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文化应该如何走出困境实现创新传播? 寒假训练05 文化创新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知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①说法错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表述错误。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又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第I卷(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了晚会的成功,是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古典和现代音乐的碰撞,①②符合题意,入选;③说法错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④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涉及人民群众的作用。所以本题选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以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②符合题意。让世界认识中国,强调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互鉴,增加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①④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 3.【答案】D 【解析】“北京8分钟”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特色,表明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而非与现代科技融合。故本题答案为D。 4.【答案】A 【解析】侯云德为研究生物技术,在中国古方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实验,所以其成功是因为他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项符合题意;侯云德大量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说明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②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项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大众传媒的作用,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 5.【答案】B 【解析】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①③适合题意;任何时期的文化都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②是错误的;④说法正确但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6.【答案】C 【解析】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彰显了国家硬实力,同时,用影像定格了奋斗者的瞬间,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让观众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其原因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优秀文化能够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成就感和自豪感,①④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影响人的原因,②项与题意不符;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文化不能成为社会实践的基础,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7.【答案】B 【解析】万州的文艺创作者一直坚持根植于基层去观察、发现、创作,这说明扎根社会实践才能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①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②不选;社会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③错误;中国戏剧的“万州现象”来自于人民,这说明人民群众从来就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 8.【答案】B 【解析】艺术创作可来自艺术家的亲身经历,艺术家也可以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进行艺术创作,①说法错误;立足社会实践是实现艺术创新的根本途径,②说法错误;《我不是药神》探讨了种种现实中的矛盾与困境,“蕴藏的温暖与希望,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力量”,表明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优秀艺术作品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③④符合题意。本题选B。 9.【答案】B 【解析】①表述错误,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②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故本题选B。 10.【答案】C 【解析】文化创新并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①不选;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我们要借弘扬奥运精神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体现出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③正确;借助冬季奥运会,我们弘扬奥运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体现出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11.【答案】C 【解析】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这启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交流借鉴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②③适合题意;文化的交流传播促进文化的发展,①是错误的;我们要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力,不是对外吸引力、渗透力,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12.【答案】C 【解析】经典诗词作品并不是只有娱乐化才能打动人们的情感,①不选;清代诗人袁牧的《苔》通过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而一夜火爆,这表明古典文化借助大众传媒手段展现出更大的魅力,②正确;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并不在于文化形式的不断创新,③不选;清代诗人袁牧的《苔》通过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而一夜火爆,被世人牢记,这表明文化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保证,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第II卷(非选择题) 13.【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本村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生产力。 ②发挥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作用,通过村民参与乡村文化的共建、共管、共享,推动当地乡村文化振兴。(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文化建设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 ③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村民在文化建设中,既重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又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并传播“乡村魂”特色文化品牌,弘扬正能量。 ⑤运用文化传播手段,发挥大众传媒在交流中的作用,提高本村知名度。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和文化创新的知识总结A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要求调用的知识是“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创新”。从材料可以看出,A村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了乡村振兴,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知识分析其成功之处;材料中A村通过村民参与乡村文化的共建、共管、共享,推动当地乡村文化振兴;A村既重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又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并传播“乡村魂”特色文化品牌,弘扬正能量;A村通过网络媒体提高其知名度。针对A村的这些成功做法和限定的知识范围,可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众传媒的作用等方面,总结A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14.【答案】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媒介手段,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②缩小受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接受程度差异,削弱“数字鸿沟”的影响。 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创新打造适宜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项目,主动占领新媒体空间。 ④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内容上把好关,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进步。 【解析】本题限定知识范围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要求说明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文化应该如何走出困境实现创新传播,首先应概括材料中新媒体时代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困境和深远影响,然后从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文化创新等角度进行说明。-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 寒假训练05 文化创新 2018 2019 年高 政治 寒假 训练 05 文化 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912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