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讲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学案含解析.doc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讲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学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讲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学案含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第16讲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1)必要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为了解西方,挽救民族危亡。 (2)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介绍世界地理、历史和政情。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评价 (1)学习西方从此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潮。 (2)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代表 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主张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师夷长技以自强” 实践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 影响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早期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 ①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③洋务派失败的教训 代表 王韬、郑观应等 主张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使“西学东渐”的内涵从器物方面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②局限: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未进行实践活动 四、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必要性: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重阻碍。 (2)可能性: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维新思想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产生强烈共鸣。 2.代表 (1)康有为:著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借助经学的外衣移花接木,托古改制,动摇了封建顽固派的思想基础。 (2)梁启超:撰写《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提出变革科举。 (3)谭嗣同:著有《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 (4)严复: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第一人;翻译《天演论》等,用进化论原理阐明中国必须变法。 3.影响 政治上 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经济上 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 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拓] “夷”字的使用说明清政府仍具有“天朝上国”的理念。 [补] “师夷长技”之论,既有“开眼看世界”的宽阔胸怀,更有贯通古今、察时知变的学术底蕴。唯其如此,“师夷长技”才不仅从一般的时论层面,而是从深刻得多的社会—文化变革层面,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辩]史学家范文澜、翦伯赞认为李鸿章是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是“万恶的民贼”“反革命的魁首”“清政府的奴才”“永远的投降派”;而近代学者蒋廷黻则认为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 [补]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 “中体西用”是在充斥着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时代中提出来的,它在僵化的封建文化上打开了缺口,使中国人接触到了资本主义新文化。但是,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在实施中,旧学和新学、“中体”和“西用”势必产生冲突,西学、“西用”会逐渐冲击中学、“中体”的防线,从而促进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 [拓]“披着传统的外衣”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策略。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 [拓]维新派兴办西学,开始冲破“中体西用”的知识框架,提出全新的以“中西汇通”为特征的近代知识体系,实现了中国文化内在结构的更新。 重难点一 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解读] 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使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 [系统认知]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异同 (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2)不同: ①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②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 史料 《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1876年) 时间 课程内容 备注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于汉文儒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四年 …… 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探究] 据史料,概括京师同文馆所设课程内容的特点。 [解读] 从课程内容可见其主要学习西方的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从备注信息可见其注重外语学习,但仍保留了传统的经学教育。 [提示] 注重学习西方人文历史,注重西方自然科学,注重西方语言教育,经学与西学教育相结合。 [系统认知] 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从革命史观看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是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从现代化史观看 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整体史观看 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从文明史观看 “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重难点二 康梁维新思想 [解读] 漫画中的人物打着孔子的旗号,“跪着造反”。该漫画充分揭示了康有为表面上将孔子宣传为改革家,实质是为宣传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以达到否定君主专制统治,进行变法的目的。同时也暴露了这一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在反封建过程中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系统认知]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中西融合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救亡图存 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由理论到实践 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践 (2)成因: 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 史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摘编自《饮冰室合集》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解读] 梁启超意识到了东西方科技的差距,主张“多译西书”“多读西书”以求自立、自强,分析时注意对比归纳。 [提示] 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 [系统认知]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进化观 (1)康有为的进化观是在杂糅儒学“变易”观、今文经学和西方进化论的基础上,构成了自己独特的“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从理论上支持、阐发了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取代封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成为维新派倡导变法的理论基础。 (2)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思想家。其进化思想主要是在学习、吸取西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中国面临列强瓜分、民族危机日亟的条件下,严复介绍“天演论”,强调“物竞天择”,其本意在告诫国人:因循守旧,难免遭淘汰,陷于亡国灭种;只有变法图强,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谭嗣同是戊戌维新时期最激进的一位维新健将。他在结合儒学、佛学、西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进化思想。他同样用变化的观点看待天下万物,强调天下万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认为封建君主专制必须改变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这便从理论上否定了洋务派“变器不变道”的观点。 (4)维新派的进化论,承认矛盾,肯定变化,主张新生战胜腐朽,有力地冲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变器不变道”等封建守旧派所坚持的陈腐观念,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丰富了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维新派的进化论没有超出庸俗进化论的范畴。 (三)归纳总结——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属于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时期,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 (2)从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其中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 (3)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4)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特征 (1)从学习内容看: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再到学习思想文化方面。 (2)从学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 (3)从学习背景看: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 (4)从学习目的看: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随堂巩固训练] 1.(2018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读懂] 材料中严复“煞费苦心”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是在19世纪末民族(民族/经济)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救亡/人权)意识的觉醒。 [做对] 选 2.(2017全国卷Ⅰ)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读懂]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遭受侵略最为严重,进而该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也最高,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对外交通便利,开放程度高,所以其留学人数多。 [做对] 选 3.(2016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读懂] 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变革风潮涌动,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除宣传变法理论外,还进一步寻求将理论普及化和日常化,以扩大其影响,这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做对] 选 4.(2015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读懂] 《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在政治上打击了顽固派“笃守旧法而不变”的思想,目的是宣传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做对] 选 5.(2014全国卷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读懂] 梁启超等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遭到近万名举人的反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做对] 选 1.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 ) 点拨:“习”字的意义,向谁“习”,“习”什么? 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解析:选C 该书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其意义在于引导国人瞩目世界,对思想起到了启迪作用,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C项正确。 2.(2019汕头质检)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这一做法( ) 点拨:与康有为宣传变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选D 谭嗣同意在发起变法,为变法找到合理的依据,故D项正确。 3.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点拨:“民族主义”是核心! 解析:选B 根据题干可知,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应当抛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B项正确。 4.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 点拨:这种矛盾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解析:选B 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却不得不借力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儒学,说明封建势力强大,中国近代化进程复杂,故B项正确。 5.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写道:“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此言论旨在( ) 点拨:以“变器”“变事”作陈词,是为变法作铺垫。 解析:选C 康有为只是看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之处,并不是对其全盘否定,故A项错误;康有为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器物、兴办企业,没有触及中国的政体,意在强调变革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B、D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六 单元 晚清 时期 内忧外患 救亡图存 16 西方 学习 思潮 兴起 学案含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93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