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61练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含解析).docx
《(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61练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61练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含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第61练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1.(2018广东广州二模,2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 ) 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2.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3.(2018山东日照一模,28)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这反映出(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陈腐观念逐渐淡化 D.学习西方成为共识 4.(2018河北唐山三模,27)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从“乾嘉之学”到“道咸之学”的变化体现了( ) A.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明末清初反封建思想产生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逐渐丧失 D.康梁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5.(2018广西桂林、北海、崇左二调,28)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 ) A.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 B.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 C.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 D.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6.(2018安徽“皖南八校”第三次联考,28)1872年,外国教习为同文馆拟订了“八年课程计划”。前三年的课程侧重学习外语,后五年则偏重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据此,该“课程计划”( ) A.背离了“中学为体”的思想 B.有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使中国的教育走向殖民化 7.(2018四川绵阳三诊,28)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纷纷主动翻译外国报刊、书籍。有学者统计,1868~1879年,江南制造总局共出版翻译西书98种,销售达31111部。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新思想的萌发 B.有助于洋务运动开展 C.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 D.为戊戌变法奠定基础 8.(2018大同、阳泉市二模,27)据梁启超回忆:“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据此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 ) A.与维新变法思想实现了融合 B.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而出现 C.受统治者倡导成为主流思想 D.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 9.(2018福建龙岩市二模,29)19世纪末,中国留学教育兴起。政府谕令赴洋学习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 ) A.留学目的专注于近代工业需要 B.留学教育仍受“中体西用”影响 C.教育内容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 10.梁启超曾说:“(李鸿章)与外人交涉,尤轻侮之,其意殆视之如市侩,谓彼辈皆以利来,我亦持筹握算,唯利是视耳。”材料表明李鸿章( ) A.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理念 B.认识到近代外交的某些特点 C.提倡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 D.主张与列强展开工商业竞争 11.(2018山东潍坊二模,28)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这反映了郭嵩焘( ) A.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 B.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 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 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2.(2019山西省考前适应性测试,28)晚清思想家王韬认为,英国政治制度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有中国尧舜禹时代集体议事的遗风。这一认识( ) A.否定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启迪国人探索变革之路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D.反映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3.(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29)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 ) 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14.康有为在评述改革时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在设立议院的问题上,他说:“会议之士,仍取上裁,不过达聪明目,集思广益,稍输下情……何有上权之损哉?”材料说明了( ) A.康有为在政治上出现倒退和反动 B.康有为思想实质上属于封建思想范畴 C.康有为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 D.康有为一定程度上赞同“中体西用” 15.(2018江西九江市二模,28)康有为承续了自龚自珍和魏源以来重视时势变易的今文经学历史观,依据“公羊三世说”,将“据乱世”和“升平世”称为小康,而“太平世”则为大同,三者同处于一根朝向未来的时间链上,依次上升。依材料可知康有为的历史观( ) A.深受儒家循环史观影响 B.受到社会进化史观影响 C.包含了唯物史观的成分 D.包含了天命史观的思想 16.(2018河南安阳一模,28)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 A.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C.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17.(2018山东潍坊一模,29)1903年,严复在翻译英国思想家密尔阐述“公民自由”的著作时,对于中文书名,并未采用最直接的译文《论自由》,几经斟酌,定名为《群己权界论》。这反映了当时他( ) A.反对西方自由思想 B.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引领民众回归传统 D.强调国家利益的至上性 18.(2018云南省一模,28)严复晚年曾劝谕青年留学生:“学得一宗科学,回来正及壮年,正好为国兴业;然甚愿其勿沾太重之洋气,而将中国旧有教化文明概行抹杀也。”这反映出晚年严复( ) A.主张放弃实业救国思想 B.认清了近代科学的本质 C.主张恢复旧的传统文化 D.审视东西文化不同价值 19.晚清某大臣给清帝的一份奏折中写道:“近来学堂新进之士,蔑先正而喜新奇,急功利而忘道谊……至有议请废罢四书五经者,有中小学堂并无读经讲经功课者,甚至有师范学堂改订章程,声明不列读经专科者。”据此可知当时( ) A.传统经学面临严峻挑战 B.学校教育风气日趋败坏 C.作者反对设立新式学堂 D.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20.(2018河北保定一模,29)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精析 1.C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故A项错误;早期维新派主张和外国进行商战,故B项错误;由材料“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可知改变天圆地方、中国中心的传统观念,由材料“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以便稽览”可知改变以中国为正统的观念,认同华夏正朔并列,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故C项正确;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故D项错误。] 2.B [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并不缺少近代化色彩,故A项错误;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故C项错误;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C [依所学,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故B项错误;据材料“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说明中国传统观念发生变化,陈腐观念逐渐淡化,故C项正确;依所学,西学过程中存在顽固派与洋务派,顽固派与维新派等思想论战,说明学习西方未达成共识,故D项错误。] 4.A [由材料“乾嘉之学”强调学精,而“道咸之学”强调革新,结合史实说明道光咸丰年间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因而学问必须应对时事,出现革新之学,故A项正确;明末清初与道光咸丰年间不符,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丧失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故C项错误;康梁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是在19世纪末,故D项错误。] 5.C [据材料主要是传统的重义轻利改变为义利并重而不是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描述洋务派的义利观念,并没有说明这种义利观带来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和“实现富国强国”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故C项正确;传统的观念是重义轻利,而材料中“同时倡导求利”、“兴办实业来求利”,都不同于传统观念,故D项错误。] 6.B [“中体西用”就是在保证和维持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强”和“求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前三年的课程侧重学习外语,后五年则偏重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可知,这种教育体制有利于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C项错误;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体系并不是促使近代中国教育走向殖民化,故D项错误。] 7.B [新思想的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1868~1879年是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江南制造总局共出版翻译西书98种,销售达31 111部,有助于洋务运动开展,故B项正确;中国人纷纷主动翻译外国报刊、书籍,可以冲击传统夷夏观念,而不是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后,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8.D [维新变法的主张是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坚持君主专制,二者不能融合,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提出于19世纪60年代,故B项错误;据材料“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可知是民族危机导致“中体西用”的传播,故C项错误;据材料“而其流行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而举国以为至言”可知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故D项正确。] 9.B [专注于近代工业,与材料中“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不符,故A项错误;仍受“中体西用”影响与材料中“习西学仍兼讲中学”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兼讲”不等于注重融合,故C项错误;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与材料中“赴洋学习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符,是兼讲而非为主,故D项错误。] 10.B [天朝上国的观念是指尊卑等级分明,认为外国是蛮夷之邦,轻视商业,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其意殆视之如市侩,谓彼辈皆以利来,我亦持筹握算,唯利是视耳”得出李鸿章看出外国列强为利来,故用利相对,说明认识到了近代外交的某些特点,故B项正确;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并未认识到“提倡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故C项错误;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故D项错误。] 11.B [根据“反对‘严夷夏之大防’”,故A项错误;材料“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包含了民族平等、反对异族压迫的观念,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说明学习西方技术但并未说明中体为前提,故C项错误;材料“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说明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是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12.B [材料只是说王韬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没有否定“中体西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在王韬之前中国已经出现学习西方的新思潮,但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未涉及政治制度,王韬的主张启迪国人探索变革之路,故B项正确;一些思想家看到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在甲午战争后出现的,故D项错误。] 13.D [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大讲中学为道,其目的主要是回避顽固派的进攻,而不是为了适应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故A项错误;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目的主要是回避攻击,而不是独尊中华鄙夷外邦,故C项错误;其目的就是减少来自顽固派的攻击,是学习西方的策略,故D项正确。] 14.C [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的潮流,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康有为“托古改制”,超越了封建思想的范畴,目的是减少变法阻力,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康有为“托古改制”,并宣扬设议院不会危及君主制,这是面对强大的顽固派所采取的一种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故C项正确;康有为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来宣扬变法革新,已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故D项错误。] 15.B [由材料中的“依次上升”可知不是循环史观,故A项错误;依次上升逐渐进步演化,这明显受到社会进化史观的影响,故B项正确;其思想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并不能体现唯物史观,故C项错误;天命史观是一种封建的迷信思想,与康有为的思想不符,故D项错误。] 16.C [A项表述不足以表明“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所体现的近代时局,故A项错误;梁启超并非清末新政的代表人物,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得出时代背景发生变化,王安石的改革家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题意牵涉的是对王安石改革家身份地位的重视所反映的时代变化,与史学研究方向无关,故D项错误。] 17.B [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公民自由”到“群己”可知严复考虑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西方自由思想,未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根据书名《群己权界论》可知严复考虑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未突出国家利益的至上性,故D项错误。] 18.D [“学得一宗科学,回来正及壮年,正好为国兴业”表明没有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A项错误;晚年严复认清了近代科学的本质与材料的内容强调不能抹杀中国旧有文明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的内容强调不能抹杀中国旧有文化,不是主张恢复旧的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学得一宗科学,回来正及壮年,正好为国兴业;然甚愿其勿沾太重之洋气,而将中国旧有教化文明概行抹杀也,”表明晚年严复重新审视东西文化不同价值,故D项正确。] 19.A [根据题目中“中小学堂并无读经讲经功课者”“声明不列读经专科者”可以得出:近代随着近代化的加深,中国开始突破传统经学,谋求教育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 20.B [根据所学,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表明他们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愿意彻底放弃传统儒家思想的矛盾心态,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维新派对待西学与儒家思想的态度,故C项错误;同理,故D项错误。]-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61练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含解析 鲁京津琼 专用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考点 知识 针对 61 维新 变法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93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