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doc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1~2题。 1.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水源 2.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弱 B.降水少 C.多大风 D.低温冻害 解析:1.A 2.D 第1题,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第2题,荔枝在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读图回答3~5题。 3.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4.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5.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3.B 4.A 5.D 第3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山东纬度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第4题,乙为宁夏平原,三者都位于季风气候区。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第5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由此可得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据此完成6~8题。 6.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7.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8.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解析:6.C 7.D 8.D 第6题,秦岭—淮河线为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界线。淮河流入洪泽湖之后,没有继续向东流入海洋,而是向南流入长江,故在洪泽湖以东地区虽然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但没有具体的、可参照的地理实体作为区域划分界线的标志,所以A项错误、C项正确;据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无自然河道,故B项错误;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模糊性特点,是由一种自然地理环境向另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带,在界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不显著。第7题,据材料可知,苏南、苏北的划分是以长江为界的,显然长江是造成苏南、苏北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导因素,故长江对苏南、苏北两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起到阻隔作用。第8题,据题中信息可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交通促进了苏南、苏北两个经济区的联系,减弱了长江的阻隔作用。 读德国与我国湖南省简图,完成9~10题。 9.德国与我国湖南省相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 A.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平原为主 B.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C.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10.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区域较乙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稀少 B.乙区域较甲区域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高 C.甲区域较乙区域科技先进,现代制造业发达 D.乙区域较甲区域种植业单产高,商品率高 解析:9.B 10.C 第9题,甲为德国,乙为我国湖南省。德国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地区终年温和多雨;湖南省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10题,甲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科技先进,现代制造业发达;乙区域经济较落后,城市化水平低,科技水平较低,人多地少,农产品商品率低。 (2016浙江高考)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如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1~12题。 1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1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解析:11.B 12.A 第1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坐标轴的含义。读图可知,山西人均GDP低于湖北,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选项A错误。上海人均GDP增长率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选项B正确。湖北人均GDP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选项C错误。广西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故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选项D错误。第12题,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与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状况相适应。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万元产值能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选项A正确。广西万元产值能耗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也不合适,选项B错误。上海和江苏经济技术水平较高,资源和能源都比较缺乏,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选项C错误。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不利于降低能耗,选项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福建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古廊桥。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乾隆年间建于图中甲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如图示意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 (1)依据当地自然条件,说明廊桥设有廊屋的作用。 (2)分析甲处古廊桥当年被山洪冲毁的自然原因。 (3)乙处重建古廊桥采用“夏伐秋晾”的安排。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4)当地建筑古廊桥多采用木制构件,而少采用较为坚硬且防腐性能更好的石料,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廊屋对桥梁及其上的行人具有遮蔽风雨、太阳光照的作用,可从此角度分析。第(2)题,图中甲附近丙处是一个峡谷地形,易发山洪使河水快速上涨;同时从河流形态看,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上游来水不易下泄,此处水位上涨较高,河水流速加快,从而对古廊桥造成毁坏。第(3)题,注意理解“夏伐”是指夏季砍伐树木,“秋晾”是指在秋季使被砍伐的树木自然晾晒变干燥;还要注意图示伐木区位于山区,至乙地之间没有陆路运输;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即可。第(4)题,可从建筑材料、建筑难易度等角度分析。 答案:(1)当地太阳辐射强,冬暖夏热,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建桥木料易变形、腐烂;加盖廊屋可以防水、防潮和防晒,保护桥梁;为行人遮阳、挡风、避雨。 (2)该地当年受连续强降水影响,引发特大洪水,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导致河流流速加快,水位暴涨,对桥造成强大冲击;丙冲沟的地势陡峻,遇强降水引发大量挟带泥沙、石块、树木等杂物的洪流摧毁桥梁。 (3)夏伐:夏季降水丰富,河水水位高,流速快,便于采伐区的木料顺河流至桥址。 秋晾:秋季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干。 (4)当地森林资源丰富,建桥的原料丰富;相对于石材,木料更轻便,不仅便于运输,且易于加工,建造成本低。 14.(2019石家庄模拟)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图1)和法国示意图(图2)。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2 000 hm2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三 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 地点 海拔/m 1月均温/℃ 7月均温/℃ 1月降水量/mm 7月降水量/mm 年降水量/mm 年日照时数/h R 201 2.6 20.7 54.1 60.6 824.5 1 975.3 Q 1 111 -8.4 23.3 1.2 42.2 193.7 2 975.7 (1)分析 R地1月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 (2)与法国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 (3)如果大量引用黄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R地位于欧洲西部的法国,而Q地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贺兰山附近。R地1月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R地海拔较低,Q地海拔较高;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处沿海,Q地处内陆。第(2)题,有利条件主要从光照、昼夜温差、气温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劳动力等方面分析。第(3)题,对本地区来说,大量引水灌溉容易出现土壤盐碱化;对中下游来说,易导致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 答案:(1)R 地海拔较低,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海拔高且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处沿海,Q地处内陆。 (2)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劳动力丰富廉价。 (3)对本地区的影响: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 新课 省份 专用 2020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课时 跟踪 检测 三十 地理环境 区域 发展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3936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