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ppt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ppt(6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论 2007年11月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 中国气象事业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它应涵盖天气 气候 气候系统 气候变化等气象业务和相关的科学研究 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体系 开展天气 气候 气候系统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化监测 预测 评估及对策研究 为社会 经济 环境 外交 国家安全等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一 战略定位 坚定一个定位中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 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 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气象事业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 二 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 一 战略思想本世纪头20年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 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 大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树立 公共气象 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 的发展新理念 树立三个理念 二 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 公共气象 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 发挥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作用 安全气象 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 提供全方位气象保障服务 发挥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的基础性作用 资源气象 大力提升气象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对可持续发展深远的前瞻性作用 生活信息资源 生产资源 洁净能源资源 云水资源 经济资源 环境资源 二 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 二 战略方针 四个方针 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测水平趋利避害并举科研业务创新 三 战略目标 一 总体目标 四个一流 气象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世纪头20年 中国气象事业要按照 一流装备 一流技术 一流人才 一流台站 的要求 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三 战略目标 一 总体目标建设四个体系 构建四个平台1 建立一体化观测体系 构建气候系统观测平台2 建立信息管理体系 构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3 建立 无缝隙 的预报预测体系 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4 完善科技 教育培训体系 构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 三 战略目标 二 阶段目标1 2001 2010年 气象事业快速发展阶段气象事业快速发展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理顺体制 整合资源 初步建成结构合理 布局适当 功能齐备的中国气象事业框架 2010年中国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 三 战略目标 二 阶段目标2 2011 2020年 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阶段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和研发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 大力提高气象科技水平 显著提高气象综合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建成结构完善 功能先进的气象事业体系 2020年中国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四 战略布局 四个布局 一 科学规划 统筹全国布局 二 加强联合 优化行业布局 三 突出重点 改善区域布局 四 加强国际合作 提升中国气象的国际地位确立中国气象事业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 确立中国气象事业在亚洲的重要地位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二 现代天气业务 现代天气业务 一 现代天气业务需求 现状和发展趋势现代天气业务的主要特征是 以数值预报为基础 精细化 时间和空间上无缝隙 以及综合应用各类气象观测资料 一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天气业务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天气监测 预报服务的多样化 精细化 定量化 长时效和无缝隙需求 是未来我国天气业务发展十分重要的任务 现代天气业务 一 现代天气业务需求 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 天气业务现状 现代天气业务 一 现代天气业务需求 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 天气业务发展趋势 1 天气监测向全方位 精细化和定量化发展2 数值天气预报由天气尺度向中小尺度和次季节尺度发展3 集合预报成为未来天气预报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4 临近预报业务得到明显发展5 天气预报向无缝隙方向发展6 天气预报制作方式更加现代化 现代天气业务 二 天气业务发展目标 一 数值天气预报1 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 具有我国特色的 比较集约化的新一代数值预报业务体系 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的整体水平接近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现代天气业务 二 天气业务发展目标 一 数值天气预报2 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更先进的资料同化技术使大气 陆面 海洋等多元化的观测信息 特别是中尺度信息可以有效地同化到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中 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10千米 中期数值天气形势预报可用时效在中国区域达到8天 中国区域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1千米 强降水预报的TS评分明显提高 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水平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现代天气业务 二 天气业务发展目标 二 天气监测1 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综合利用天基 空基和地基观测信息 实现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灾害性天气全天候的连续监测 现代天气业务 二 天气业务发展目标 二 天气监测2 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高影响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0 以上 现代天气业务 二 天气业务发展目标 三 天气预报1 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天气预报业务与服务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可为国家决策部门和社会提供高质量 全面 系统的气象信息和预报服务 现代天气业务 二 天气业务发展目标 三 天气预报2 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中短期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明显提高 预报质量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天气预报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 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现代天气业务 三 数值天气预报 一 发展思路1 追踪国际前沿 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 掌握数值预报核心技术 吸收并转化一切适用于数值预报业务的先进科技成果 2 大力发展先进的资料四维同化技术 3 从模式动力框架和物理过程两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值模式 专业数值模式 模块 必须与基本数值预报模式嵌套或耦合 现代天气业务 三 数值天气预报 一 发展思路4 集合预报实现从初值扰动集合向超级集合的拓展5 强化国家级数值预报业务能力 提高省级业务单位结合地方特色的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能力 数值预报业务体制走高效 集约化发展道路 现代天气业务 三 数值天气预报 二 资料同化业务1 资料同化技术的升级2 卫星资料的直接同化3 雷达及风廓线资料的直接同化4 地面自动站资料的同化5 GPS资料的直接同化 现代天气业务 三 数值天气预报 三 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1 模式动力框架的发展形成全球静力平衡谱模式和全球非静力平衡格点模式两个模式框架2 模式物理过程的发展 现代天气业务 三 数值天气预报 四 专业数值模式1 热带气旋模式的发展2 沙尘模式的发展3 空气质量 气溶胶模式的发展4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紧急响应模式的发展5 海浪预报模式的发展6 其它专项模式的发展 现代天气业务 三 数值天气预报 五 中短期集合预报 六 数值模式后处理系统 七 资料再分析 现代天气业务 四 中短期天气预报 一 发展思路1 继续实行中短期天气预报业务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的技术路线 同时重视发挥预报员在高影响天气预报中的作用 2 加强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在精细中短期要素预报中的作用 现代天气业务 四 中短期天气预报 一 发展思路3 发展基于集合预报的灾害性和高影响天气中短期预报方法 4 强化国家级业务单位在中短期天气预报中的指导作用 提高要素指导预报的定量化和精细化程度 省级业务单位在国家级指导预报基础上进一步制作和细化本省天气预报 提升县级业务单位的气象信息服务水平 不断完善分工明确 优势互补的中短期天气预报业务体制 现代天气业务 四 中短期天气预报 二 气象要素预报常规气象要素预报要走客观化 定量化的发展道路 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解释应用为基础 制作精细化的气象要素预报产品 现代天气业务 四 中短期天气预报 三 暴雨预报警报1 到2010年 能够提前2 3天制作与发布区域性暴雨落区预报 暴雨预报的漏报率和空报率在目前基础上降低10 暴雨业务预报TS评分 24小时高于0 15 48小时高于0 10 到2020年 能够提前3 4天制作与发布区域性暴雨落区预报 暴雨预报的漏报率和空报率在目前基础上降低20 暴雨预报TS评分 24小时高于0 20 48小时高于0 15 72小时高于0 10 四 中短期天气预报 三 暴雨预报警报2 到2010年 区域性暴雨警报的时效要达到36小时 暴雨警报包括影响程度等内容 空报率和漏报率在现有基础上下降10 到2020年 区域性暴雨警报的时效要达到48小时 暴雨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警报更加准确 现代天气业务 四 中短期天气预报 四 强对流天气预报警报1 强对流天气预报到2010年 开展24小时内时间间隔6小时的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 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 到2020年 开展24小时内时间间隔3小时的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 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 现代天气业务 四 中短期天气预报 四 强对流天气预报警报2 强对流天气警报建立强对流天气警报系统 通过广播 电视 网络 短信等媒体实时发布强对流天气警报 包括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报信息 为党政机关 有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强对流天气警报服务 明显提高强对流天气警报服务的社会效益 现代天气业务 四 中短期天气预报 五 热带气旋预报警报1 热带气旋定位定强到2010年 热带气旋定位误差小于20千米 到2020年 基本实现热带气旋定位和定强的客观 自动化 定位 定强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代天气业务 四 中短期天气预报 五 热带气旋预报警报2 热带气旋路径预报到2010年 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距离误差 24小时小于130千米 48小时小于200千米 72小时小于350千米 到2020年 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距离误差 24小时小于100千米 48小时小于150千米 72小时小于300千米 96小时小于450千米 现代天气业务 四 中短期天气预报 五 热带气旋预报警报3 热带气旋生成和强度预报到2010年 热带气旋强度预报误差 24小时小于15百帕 48小时小于20百帕 能够提前1到2天预报热带气旋生成 到2020年 以数值天气预报和集合预报为基础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系统实现业务化 热带气旋强度预报误差 24小时小于10百帕 48小时小于15百帕 能够提前2到3天预报热带气旋生成 现代天气业务 五 天气及相关灾害监测和临近预报 一 发展思路 二 天气及相关灾害监测 三 天气及相关灾害预警业务 四 天气及相关灾害评估 现代天气业务 六 延伸期天气预报 一 延伸期天气预报的重要性1 延伸期天气预报的定义 延伸期天气预报是指10 30天的天气预报 2 延伸期天气预报的重要性3 延伸期天气过程的物理性质4 延伸期天气预报的困难 二 延伸期天气预报的预报对象 三 延伸期天气预报的方法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一 重要性和紧迫性 重大意义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的需要 是应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 落实 公共气象 安全气象 资源气象 理念的需要 是继续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增加业务科技含量 优化站网布局和业务分工 全面提升业务能力的需要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一 重要性和紧迫性 重大意义 是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是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 适应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需要 因此 改革现行业务技术体制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二 指导思想 原则和目标 一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面向国家需求 面向科技发展前沿 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 大力落实 公共气象 安全气象 资源气象 理念 深入实施 科技兴气象 拓展领域 人才强局 战略 立足部门 面向行业 创新体制 按照 一流装备 一流技术 一流人才 一流台站 的要求 加快科技创新 增强能力 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二 指导思想 原则和目标 二 基本原则按照 实事求是 深入研究 突出发展 抓大放小 的指导方针 从战略高度谋求发展 着力解决现行业务技术体制的突出问题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二 指导思想 原则和目标 三 总体目标通过深化改革 力争在3到5年内 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 功能先进 结构优化的多轨道 集约化 研究型 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 增强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 提升气象科技水平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一 发展多轨道业务 8条轨道 1 天气业务 天气业务包括0 10天天气及相关气象衍生灾害预警预报 10天以上延伸期天气预报和专业气象预报以及相应的观测 信息处理和服务等 2 气候业务 气候业务包括月 季 年和年际尺度的气候系统监测与诊断 短期气候预测 气候系统影响评价 气候应用与服务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 气候业务以国家 区域 省三级为主 实行国家 区域 省 地 县五级布局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一 发展多轨道业务3 气候变化业务 气候变化业务包括年代际及以上尺度的气候变化检测 预估 影响评估 应对措施以及气候变化外交谈判的科技支撑等 气候变化业务以国家 区域两级布局为主 省级在上级指导下开展影响评估等工作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一 发展多轨道业务4 农业与生态气象业务 农业气象业务包括监测 情报预报 服务及灾害评估与防御对策 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适用技术开发推广等 农业与生态气象业务实行国家 省 地 县四级布局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一 发展多轨道业务5 大气成分业务 大气成分业务包括各类大气成分的观测分析 预警预报和评估与服务 大气成分业务以国家级为主体 有条件的省在国家级指导下开展相应的业务和研究工作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一 发展多轨道业务6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包括人工增雨抗旱 河流和水库增水 增雪 防雹减灾 机场和公路消雾 森林防火服务 重大活动保障等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实行国家 省 地 县四级布局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一 发展多轨道业务7 空间天气业务 空间天气业务包括太阳大气 行星际 磁层 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空间天气监测 分析研究 预警预报和服务等空间天气业务以国家级为主 有条件和业务需求的省在国家级指导下开展相应业务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一 发展多轨道业务8 雷电业务 雷电业务包括雷电监测 预警预报 检测与防护技术服务 研究开发和管理协调等 雷电业务实行国家 省 地 县四级布局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二 健全综合观测体系1 技术路线 在提高各种观测质量的基础上 统一规划 统一设计 统一规范 统一标准 逐步形成天基 空基 地基相结合 遥感 遥测 自动化等观测设备有机组成的综合观测系统 实现对气候系统的多要素 全方位 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连续观测 加强重点区域应急观测业务 加强观测系统应用软件和各类定量化产品的研发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二 健全综合观测体系2 站网布局 调整站网布局 形成260个左右国家气候观象台 2400个左右国家气象观测站 其中一级站900个左右 二级站1500个左右 30000个左右区域天气观测站 构建国家气候监测网 国家天气观测网 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天气观测网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二 健全综合观测体系3 技术体制国家气候观象台配备高精度观测仪器系统 开展气候系统多圈层综合观测 国家一级气象观测站两年内完成双套自动观测系统改造并实现自动化观测单轨运行 国家二级气象观测站逐步实现自动化观测单轨运行并取消全时值守 区域天气观测站实现高时效全自动化观测和运行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三 完善预报预测体系1 技术路线 围绕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 以数值模式为基础 综合应用多种预报预测技术方法和监测资料 加强雷达 卫星等遥感应用产品对多轨道业务的支持 充分发挥预报员作用 发展多轨道 无缝隙 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三 完善预报预测体系2 改革重点 天气业务 建立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 延长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可用时效 增强精细化预报 中期预报和专业气象预报能力 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 气候业务 开展滚动预测业务 重点提高季节预测水平 气候变化业务 重点建立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 减小气候变化预估的不确定性 农业与生态气象业务 提高产量预报 病虫害预报和农业气象灾害预报 加强生态气象的监测分析和评估能力 提高大气环境与生态相互作用的分析预测水平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三 完善预报预测体系2 改革重点 大气成分业务 建立沙尘暴 气溶胶 温室气体 酸雨等监测预报系统 提高监测预报水平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 提高作业区作业条件的预报水平 空间天气业务 提高灾害性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和效应评估水平 雷电业务 提高雷电天气和雷电定时 定点和危害等级的预警预报水平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三 完善预报预测体系 业务分工国家级 围绕提高资料同化水平和预报预测能力 研究 开发和运行全球数值预报等各类模式 开展多轨道预报预测业务 提供全国预报预测指导产品 区域级 结合本区域特点 参与天气 气候模式的研究开发 负责运行区域气候 中尺度和专业气象数值模式系统并检验评估上级模式产品 提供区域客观预报 预测 预估和相关指导产品 组织本区域气候预测会商和天气联防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三 完善预报预测体系 业务分工省级 开展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和检验评价工作 在国家级业务管理部门指导下 针对城市规划 环境预报 风能评估 应急响应等需求 运行和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精细化数值模式系统 负责本省天气 气候 农业与生态气象 大气成分 人工影响天气 雷电预报预测等业务 提供预报和指导产品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三 完善预报预测体系 业务分工地级 制作本地区灾害性天气预报和常规天气要素预报的补充订正 提供指导产品 开展气候应用相关业务 农业与生态气象相关业务 新一代天气雷达所在地负责预警责任区的临近天气预警业务 县级 负责本地灾害性天气预报 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和精细化预报 和常规天气要素预报的补充订正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 主要任务 四 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五 强化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 六 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七 加强气象教育培训体系 八 调整业务组织机构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四 配套政策措施1 调整机构编制 完善岗位设置 2 制定针对性政策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3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激发人才资源活力 4 健全投入政策 完善投入机制 5 完善法规体系 依法管理气象业务工作-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气象 事业 发展 战略研究 总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422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