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doc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doc(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检测试卷(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8浙江押题卷)下图反映的是1929年1月~1933年3月75个主要贸易国家的总进口额(按百万金本位美元计算)。此图说明了这一时期( ) A.各国贸易逆差十分严重 B.美元本位制度已经破产 C.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 D.经济危机重创世界经济 答案 D 解析 从图片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的总进口额逐渐下降,说明世界贸易陷入衰退,经济危机已经重创了世界经济,故选D项。A项错误,因为从图片中仅仅反映出各国的总进口额,没有体现出口情况,故不能看出贸易逆差;B、C两项从图片信息无法得出。 2.1929~1933年,首先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业生产迅速大幅度下降,如下表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 C.殖民地人民的抵制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答案 D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说明世界已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A、C两项与“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无关,排除;B项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3.(2018台州高一检测)以下是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 1 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 000万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 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 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世界在工业下降、外贸缩减和失业人数方面的数据可知,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选D。 4.(2018湖州高一检测)1929~1933年期间,美国有5 500家银行倒闭,13万多家企业破产,对外贸易缩减了70%,失业人数达到1 700万。材料反映了这场经济危机( ) A.爆发十分突然 B.影响极其深远 C.破坏性非常强 D.涉及地域广阔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美国有5 500家银行倒闭,13万多家企业破产,对外贸易缩减了70%,失业人数达到1 700万”可知,经济危机的破坏性非常强,故C正确。 5.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 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 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答案 B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反映的是美国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国内市场,美国的这种做法只能起到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消极作用,故选B项。 6.(2018浙江押题卷)《论语为政》中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证。在罗斯福新政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措施是( ) A.通过《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业 B.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 C.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 D.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答案 A 解析 《紧急银行法》主要是整顿银行业,恢复银行的信用,故A符合题意。《农业调整法》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排除B;《联邦紧急救济法》主要是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排除C;举办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解决的主要是就业问题,据此排除D。 7.随着1933年6月银行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制定、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建立,有人说金融中心已从纽约转移到了华盛顿。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 ) A.经济危机改变了美国经济布局 B.纽约丧失了全国金融中心地位 C.美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力度 D.整顿金融成为新政核心措施 答案 C 解析 经济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通过一系列经济立法活动及设立一些监管机构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监督,故C项正确。 8.(2017台州市学考9月质量评估)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这项措施的后果是( ) A.缓和了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B.降低了农产品价格 C.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D.促进了农业的复苏 答案 D 解析 罗斯福新政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控制了农产品产量,缓和了经济危机,促进了农业的复苏,故D项正确;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属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美国没有此类矛盾,故A项错误;减耕减产稳定了农产品价格,不是降低价格,故B项错误;农民减耕减产与就业问题无关,故C项错误。故选D。 9.1936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规定: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减少粮食生产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该法案的颁布主要是出于( ) A.平衡市场缓解危机 B.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C.保障农场主的利益 D.推动农业布局调整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提到“1936年”说明该法案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缓解经济危机有关,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保障农场主利益,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布局调整,故D项错误。 10.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实质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罗斯福新政中,其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和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分别属于( ) A.增加产品供给 减少消费 B.增加消费 减少产品供给 C.减少产品供给 增加消费 D.减少消费 增加产品供给 答案 C 解析 因为生产相对过剩,所以解决危机就是减少产品供给;市场上商品相对过剩,所以要增加消费,C项符合题意。 11.观察下表,美国各税种比例变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主要税种所占的比例(%) 年份 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消费税 1929 38% 43% 19% 1933 22% 25% 53% 1935 21% 23% 56% A.减轻贫民负担,完善社会保障 B.减少企业成本,复兴工业生产 C.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 D.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干预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企业所得税来看,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减少企业成本,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故B项正确。 12.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规,该法规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遵守该法规的企业或公司可以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徽章(如图)。这一法规是( ) A.《紧急银行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联邦紧急救济法》 D.《社会保险法》 答案 B 解析 “蓝鹰运动”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要求企业与政府合作,并给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故选B。 13.(2018嘉兴高一检测)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这一数据变化与下列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关的是( ) 1930年 1940年 拖拉机 92万台 156.67万台 谷物联合收割机 6.1万台 19万台 玉米摘收机 5万台 11万台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用国家干预的方法对产业规模、产品数量、产品价格等进行了规划,根据表格,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均属于此类,故B正确。 14.(2018温州适应性测试)借助立法手段,调节劳资关系是罗斯福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下列法案明确对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作出规定的有( ) ①《全国工业复兴法》 ②《社会保险法》 ③《全国劳工关系法》 ④《公平劳动标准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有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的内容;《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全国劳工关系法》是关于劳工立法的,《社会保险法》是关于社会保险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15.(2017杭州质检)“凡在现在所处环境中,竭尽一切人力的可能,仍找不到完全自给和安居乐业机会的家庭,我们均将尽力在新的环境中给予重新开始的机会。”为执行这一原则,罗斯福政府( ) A.给予工人谈判权利 B.采取以工代赈政策 C.规定工人最低工资 D.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答案 B 解析 罗斯福新政中,采取以工代赈政策,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从而使每个家庭可以实现自给和安居乐业,故B项正确。 16.1935年初,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了第二次新政,要以“社会正义为目标按照美国传统和宪法精神实行变革”。为此,政府( ) A.加强对银行的监管 B.实施对工业的指导 C.开始兴办公共工程 D.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答案 D 解析 建立社会保障体制能够实现社会正义,是罗斯福新政第二阶段的内容,故D项正确。 17.(2018杭州市学军中学检测)“1933年3月,罗斯福政府雇佣了25万失业男青年投入植树造林工程中去。到1942年时,造林大军增加到275万人,这个计划可谓一箭双雕。”对材料中“一箭双雕”的含义理解有误的是( ) ①扩大了救济面 ②保护了环境 ③减少了政府支出 ④消除了失业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造林工人增加到275万人,体现了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人失业的状况,但无法消除失业现象,故③④错误,符合设问。造林工人增加说明政府救济面扩大,政府支持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故①②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8.下图反映的是1929年到1937年美国工人的失业率变化情况,其中1933年到1937年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罗斯福政府( ) A.整顿国家财政 B.规范金融秩序 C.缩减农业生产 D.实施以工代赈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1933年到1937年美国工人的失业率逐步下降,这得益于罗斯福新政实施的以工代赈措施,故D项正确。 19.(2018余姚中学学测)下图是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漫画《农民围着罗斯福跳舞》(WPA公共事业振兴署;PWA公共工程管理局;AAA农业调整法案)。该漫画表明新政( ) A.完善了政府公共设施 B.解决了农民失业问题 C.推行救济措施获得民意支持 D.突破宪法规定扩大总统权力 答案 C 解析 漫画中以“WPA公共事业振兴署;PWA公共工程管理局和AAA农业调整法案”代指农民,而农民围着罗斯福跳舞,实际是指新政推行救济措施获得民意支持,故选C;A“完善了”、B“解决了”表述太绝对,排除;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0.(2017湖州学考评估)有学者说,罗斯福新政“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该学者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 A.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C.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D.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最准确的表述为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故C项正确。 21.下图是一幅关于美国经济的图片,数据表明( ) A.新政对克服经济危机起了重大作用 B.新政促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C.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中 D.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答案 A 解析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与1933年相比,1935年和1939年经济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罗斯福新政对克服经济危机起了积极作用,故A正确;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故B错误;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并不是国家全面管制,故C错误;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D错误。 22.美国迈克亚达斯等史学家在著作《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中指出:“‘新政’的执行让政府获得迅速发展,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对材料中的“分水岭”含义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美国由民主政体走向集权政体 B.美国由经济危机走向经济繁荣 C.美国由自由主义走向国家干预 D.美国由电气时代走向信息时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新政”“让政府获得迅速发展”“美国”可以判断这指的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从原先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走向国家干预,故C项正确,也符合“分水岭”的表述;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 23.(2018浙江课改联盟学考评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重新高涨,迎来所谓“新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干预,全面调控 B.市场调节,保护竞争 C.削减开支,紧缩货币 D.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答案 D 解析 克林顿上台后实施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D项正确。 24.20世纪90年代,基于观念的更新与机遇的把握,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都出现了重大突破。下列对两国发展原因共通之处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B.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C.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D.政治多极化格局的确立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实行“新经济”模式,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化,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均属于调整经济运行机制,故A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没有中国参加,故B项错误;美国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故C项错误;政治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没有确立,故D项错误。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民族在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1949~1963)引领下由“战争民族”迅速转变成世界上著名的“商业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有( ) ①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②获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③组建欧洲共同体 ④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③组建欧共体是在1967年,④德国未像英法一样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故正确答案是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1933年)6月16日讯 史无前例地在和平时期对国家的经济生活采取控制做法的罗斯福总统今天开始将其从萧条中复兴的计划付诸实施……在两个小时之内,他签署了国会的数个法案,使他获得了控制工业、协调铁路以及启动耗资33亿美元的市政工程计划的权力,随后即拉开了积极实施诸如此类重大措施的序幕。 材料二 华盛顿(1933年)8月19日讯 当罗斯福总统上个星期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将烟煤矿主召来并告诉他们要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总署规定的公平竞争规则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意时,他只不过是遭遇了近40年中所有总统都遭遇到的命运罢了。 ——以上资料摘自《纽约时报10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出版 材料三 在罗斯福纪念馆里还存留着罗斯福当年演讲时的一句话:“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能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够有足够生存来源。” ——《大国崛起美国》 (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罗斯福总统的“复兴的计划”是“史无前例”的?其目的何在?(2分) (2)根据材料二,罗斯福在推行复兴计划中遇到的阻力之一来自谁?在记者眼中,罗斯福将采取何种措施?(4分) (3)罗斯福执政时是怎样保障“贫穷的人也能够有足够生存来源”的?(4分) 答案 (1)原因:此前美国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不干预经济生活。目的:通过改革摆脱经济危机。 (2)来自:企业主。措施:罗斯福将动用国会授予他的权力干预经济,迫使烟煤矿主等企业主们接受全国工业复兴总署规定的公平竞争规则。 (3)政府兴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案》;推进劳资谈判,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 解析 第(1)问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原因和目的。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即可获取信息,第二小问根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来回答。第(3)问回答罗斯福新政中有关社会救济方面的内容。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德]路德维希艾哈德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成为美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991年4月到2000年12月,美国经济运行实现了117个月的增长,是美国1854年开始有经济周期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扩张,也是美国进入新经济的标志,在这近十年的扩张中,美国经济的增长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1992年至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2.8%,1998年至2000年GDP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7%、3.5%和3.7%。 ——杨芳《美国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实行什么经济模式?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家的主动性”的主要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1)模式:介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 表现: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秩序,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2)特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或“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联动关系被打破”;或“高速的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的投资。-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 浙江 专用 2018 2019 学年 高中历史 专题 走向世界 资本主义 市场 检测 人民 必修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5406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