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doc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问题思考】 想一想 “百家争鸣”中“家”的含义是什么? 想一想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根据材料,分析孔子对用 “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辨一辨 孔孟的“民本”思想等同于今天的现代民主。 说一说 下图反映了哪些学派的什么观点? 读一读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独崇法家思想一样,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而且是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糅合而成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考点一 “百家争鸣”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下列摘自《论语》的经典名句曾被作为xx年北京奥运会的礼仪用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德不孤,必有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 3.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精讲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2)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3)“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4.孟子和荀子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儒家思想的突出贡献分别是什么? 5.《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6.诸子百家各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1)请把下列各学派及其相对应的阶级补充完整。 儒家——(地主阶级) 墨家——( ) ( )——新兴地主阶级 道家——( ) (2)请说明墨子的主张是如何体现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 考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为什么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能得到全面肯定? 精讲 (1)形势需要:当时西汉王朝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2)理论优势: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宣传“君权神授”,对于树立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得到统治者的赏识。 3.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由国家大分裂到大统一的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1)在这一历程中,中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战国和汉武帝时期对当时统治者最有用的思想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涌现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术流派,其中法家思想备受当时统治者欢迎,儒家思想遭冷落,后来秦用法家思想治国,儒家思想遭受打击。汉初采用道家“无为”思想治国,与民休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样,从春秋战国到汉代,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一个由“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的发展趋势。 一、选择题 1.“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 2. “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其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长幼有礼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A.①②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 3.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重大影响。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孟子的思想具体是指( ) 山东邹城亚圣孟子庙 A.制天命而用之 B.人性本善 C.民贵君轻,要实行“仁政” D.加强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4.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5.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7.洛阳太学自西汉至北朝历经数百年,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当时在读的太学生不可能接触到的学术思想是( ) 东汉洛阳太学讲学画砖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之初,性本善C.三纲五常思想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8.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了汉初的政治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非选择题 9.(原创题)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主张在中外历史上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粱,吾得而食诸?”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材料三 2009年7月10日至12日在长沙举行了“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吴伯雄演讲指出:“文化象阳光、空气、水一样自然,中华之本就是文化之本,中华子孙勿忘文化的重要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 (2)伏尔泰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汲取哪些营养?其目的是什么? (3)海峡两岸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这一问题有何现实意义? 学案30“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解析】 课前准备区 问题思考 想一想 思想流派。 想一想 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仁者爱人。 辨一辨 “民本”思想是孔孟思想中的重要思想,其思想主张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以“民”为本,维护其君主的专制统治。而现代的民主,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以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说一说 ①是儒家“仁”的思想;②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③是法家“法治”思想。 课堂活动区 考点一 1.社会大变革。 2.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等思想。 4.(1)孟子:主要是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并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主张“民贵君轻”,还主张“性善论”。 (2)荀子:提出了“载舟覆舟”的观点,主张“性恶论”,并综合了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5.D 6.(1)劳动者(农民、手工业者或小生产者);法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 (2)“兼爱”“非攻”思想反映了劳动者要求平等、厌恶战争、希望安居乐业的愿望;“节用”“节葬”主张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考点二 1.C 3.(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2)①战国:法家思想。法家思想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法家主张“法治”,这也适合地主阶级镇压人民反抗和旧贵族势力反扑的现实需要。 ②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汉武帝时期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内容,适合了当时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维护统一的需要。 课后练习区 1.C 2.B 3.C 4.B 5.B 6.C 7.D 8.D 9.(1)主张:仁和礼(或治国、修身,或政治、个人修养)。 原因: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阶级矛盾尖锐。 (2)营养:“民贵君轻”思想,用道德影响别人的思想。 目的: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 (3)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两岸文化认同感;促进两岸的联系-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 2019 2020 年高 历史 第一轮 复习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形成 罢黜百家 独尊 儒术 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5436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