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特点。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① 1.创办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 (2)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3)1988年,设立海南省,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 (1)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 (1)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②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设置: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内容: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对来投资办厂的外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3)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设置: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南北连成片。 (2)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范围: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 (2)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4)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开发 (1)时间:1990年。 (2)目的 ①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条件 ①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②凭借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4)意义 ①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开放格局的形成 (1)表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①[点拨]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条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中央直接管辖的特殊地区,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思考] 深圳市政府前的一座雕塑——拓荒牛,它体现了深圳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提示:敢为人先的精神。 [阐释] 外向型经济 广义的外向型经济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技术、资本、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的外向型经济主要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 ②[辨析]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区别。三者虽都为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但体现的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一样的。 (1)经济特区:是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3)沿海经济开放区:是1985年以后开辟的以建立产业链为目的的沿海开放带。如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区。 [辨析] 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现阶段的开放则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主题一 经济特区的特殊性及意义 [核心必记] 1.特殊性 (1)经济结构:特区的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外商投资经济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 (2)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采取市场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优惠政策: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企业的所得税率按优惠政策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简化手续。 (4)管理权限:特区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统一管理的外事、边防、公安、海关、金融、外汇、港口、铁路、邮电等方面的业务,由国家主管部门结合特区实际情况,制定专项管理办法。 2.意义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史料印证] 材料一 据统计,从1979年建立深圳市到1984年底止,深圳市与外商签订的各种协议、合同共达3 382项,协议投资总额193亿港元,实际投入使用的外资46.8亿港元。其中特区内所占的比重都在80%左右。 材料一说明经济特区的创办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材料二 昔日深圳边陲小镇 今日深圳现代化都市 思考:根据材料二,分析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原因。 提示: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特区的设立。 [对点巩固] 1.长期以来深圳市都实行“一市两制”。目前深圳市正酝酿将特区范围由目前的四区扩大至包括宝安、龙岗在内的六区。届时,宝安、龙岗两区将享受( ) A.高度的自治权 B.特殊的社会制度 C.部分政治主权 D.特殊的经济制度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经济特区含义的理解,特区的“特”是指经济领域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主题二 全面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核心必记] 1.全方位: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但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但应是有比较、有选择的开放。 2.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会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4.点、线、面结合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中国的对外开放由沿海到内地,再到沿边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面开放。 [史料印证] 材料一 我国对外开放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到1991年是探索阶段,其重要标志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2年到2001年是对外开放高速发展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2001年以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 材料一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不断深化的三个阶段。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属于对外开放的探索阶段,“南方谈话”是对外开放高速发展阶段的标志,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材料二 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思考:结合材料二回答,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对点巩固] 2.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全方位”主要是指( ) A.全国范围对外开放 B.全行业对外开放 C.对所有周边国家开放 D.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解析:选D “全方位”是指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故D项正确。 题组一 经济特区的创办 1.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国策。首先开放的是( ) A.浦东 B.经济特区 C.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是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2.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它们主要“特”在( ) A.特殊的历史时期 B.特殊的地理位置 C.特殊的社会制度 D.特殊的经济体制 解析:选D 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它们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特殊经济体制、特殊发展方式。 3.在现代中国的经济特区中,最为靠近台湾,并期望能够吸引台资入驻的是( ) A.厦门 B.海南 C.深圳 D.珠海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建立。“最为靠近台湾”的是厦门。 题组二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4.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B.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D.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 解析:选D 国家把长江三角洲的开放范围扩大,说明是要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C两项应该是经济特区的设立,B项是浦东的开发,故排除。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有( ) ①长江三角洲 ②珠江三角洲 ③闽东南地区 ④环渤海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6.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由此作出的决策是( ) A.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B.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开放浦东地区 D.环渤海湾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解析:选B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从“1984年”“开放几个港口城市”等有效信息可以判断,由此作出的决策是1984年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题组三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7.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开发开放( ) A.上海浦东 B.大连、青岛 C.深圳、珠海 D.海南岛 解析:选A 根据选项中几个地区的开放时间可知,A项正确。 8.上海浦东的开发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开发的主要目的有 ( ) ①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飞跃 ④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开发浦东的目的。④不是目的,而是浦东开发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是开发浦东的目的,故选B项。-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9 高中历史 第四 单元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13 对外开放 格局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5447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