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19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课时21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学案.docx
《湖南省永州市2019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课时21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永州市2019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课时21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 【明确考纲】 1、根据化学高考考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 ①理解原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应用; ②能准确判断二次电池充电、放电时的电极,并能书写对应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 ③运用原电池原理分析新型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 ④利用电子守恒进行相关计算。 2、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课前真题】1.(2018全国卷Ⅲ,11)一种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所示。当电池放电时,O2与Li+在多孔碳材料电极处生成Li2O2-x(x=0或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负极 B.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多孔碳材料电极流向锂电极 C.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Li+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 D.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Li2O2-x===2Li+(1-)O2 【答案】 D 【解析】由题意知,放电时负极反应为4Li-4e-===4Li+,正极反应为(2-x)O2+4Li++4e-===2Li2O2-x(x=0或1),电池总反应为(1-)O2+2Li===Li2O2-x。充电时的电池总反应与放电时的电池总反应互为逆反应,故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Li2O2-x===2Li+(1-)O2,D项正确;该电池放电时,金属锂为负极,多孔碳材料为正极,A项错误;该电池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锂电极流向多孔碳材料电极,B项错误;该电池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Li+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Li+向锂材料区迁移,C项错误。 2.(2018全国卷Ⅱ,12)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Na—CO2二次电池。将NaClO4溶于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钠和负载碳纳米管的镍网分别作为电极材料,电池的总反应为3CO2+4Na 2Na2CO3+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放电时,ClO向负极移动 B.充电时释放CO2,放电时吸收CO2 C.放电时,正极反应为3CO2+4e-===2CO+C D.充电时,正极反应为Na++e-===Na 【答案】 D 课堂精讲 【考点归类】原电池基本原理,二次电源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新型化学电源的分析。 题型一 原电池基本原理 核心知识必备: 1.构建原电池模型,类比分析原电池工作原理 构建如图Zn|H2SO4|Cu原电池模型,通过类比模型,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如:化合价的变化、得失电子情况等),能迅速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弄清楚外电路中电子的移动情况和内电路中离子的移动情况,准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式,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化学电源中电极反应式书写的思维模板 (1)明确直接产物:根据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明确两极的直接产物。 (2)确定最终产物:根据介质环境和共存原则,找出参与的介质粒子,确定最终产物。 (3)配平:根据电荷守恒、原子守恒配平电极反应式。 特别提醒:①H+在碱性环境中不存在;②O2-在水溶液中不存在,在酸性环境中结合H+,生成H2O,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结合H2O,生成OH-;③若已知总反应式时,可先写出较易书写的一极的电极反应式,然后在电子守恒的基础上,总反应式减去较易写出的一极的电极反应式,即得较难写出的另一极的电极反应式。 【典例剖析】1.(2017青岛二模)Zn-ZnSO4-PbSO4-Pb电池装置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SO从右向左迁移 B.电池的正极反应为Pb2++2e-===Pb C.左边ZnSO4浓度增大,右边ZnSO4浓度不变 D.若有6.5 g锌溶解,有0.1 mol SO通过离子交换膜 【答案】 B 【解析】 装置左侧电极为负极,右侧电极为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即SO从右向左迁移,A项正确;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PbSO4+2e-===Pb+SO,B项错误;负极反应式为Zn-2e-===Zn2+,产生ZnSO4,左边ZnSO4浓度增大,右边ZnSO4浓度不变,C项正确;6.5 g锌溶解,转移0.2 mol e-,电解液中有0.2 mol负电荷通过离子交换膜,即有0.1 mol SO通过离子交换膜,D项正确。 【点拨】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关系建立起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桥梁,构建计算所需的关系式。如以通过4 mol e-为桥梁可构建如下关系式:(式中M为金属,n为其离子的化合价数值) 【变式】1. (2015天津理综,4)锌铜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其中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甲池的c(SO)减小 C.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乙池溶液的总质量增加 D.阴阳离子分别通过交换膜向负极和正极移动,保持溶液中电荷平衡 【答案】C 题型二 二次电源 核心知识必备: 1.基本原理关系: 二次电源 放电 充电 负极:化合价升高、失电子、氧化反应 正极: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还原反应 阳极:化合价升高、失电子、氧化反应 阴极: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还原反应 2.常用技巧: (1)判断“池”的关键点:负载、用电器、直流电源、自发的氧还反应等; (2)判断“极”的关键点:活泼金属、燃料、强氧化剂、物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三流向”等。 【典例剖析】2. (2017全国卷Ⅲ)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a常用掺有石墨烯的S8材料,电池反应为16Li+xS8===8Li2Sx(2≤x≤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 B.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0.02mol电子,负极材料减重0.14g C.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 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Li2S2的量越多 【答案】D 【解析】A项,原电池电解质中阳离子移向正极,根据全固态锂硫电池工作原理图示中Li+移动方向可知,电极a为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由总反应可知正极依次发生S8→Li2S8→Li2S6→Li2S4→Li2S2的还原反应,正确;B项,电池工作时负极电极方程式为Li-e-===Li+,当外电路中流过0.02mol电子时,负极消耗的Li的物质的量为0.02mol,其质量为0.14g,正确;C项,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可以提高电极a的导电能力,正确;D项,电池充电时为电解池,此时电解总反应为8Li2Sx16Li+xS8(2≤x≤8),故Li2S2的量会越来越少,错误。 【变式】2 .磷酸铁锂电池具有高效率输出、可快速充电、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M电极是金属锂和碳的复合材料(碳作为金属锂的载体),电解质为一种能传导Li+的高分子材料,隔膜只允许Li+通过,电池反应式为LixC6+Li1-xFePO4 LiFePO4+6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Li+从右边移向左边 B.放电时M是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xe-===6C C.充电时电路中通过0.5 mol电子,消耗36 g C D.充电时N极连接电源的正极,电极反应式为LiFePO4-xe-===Li1-xFePO4+xLi+ 【答案】 D 题型二新型电源 核心知识必备: 解答新型化学电源的步骤 (1)判断电池类型→确认电池原理→核实电子、离子移动方向。 (2)确定电池两极→判断电子、离子移动方向→书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 (3)充电电池→放电时为原电池→失去电子的为负极反应。 (4)电极反应→总反应离子方程式减去较简单一极的电极反应式→另一电极反应式。 【典例剖析】3.(2016•浙江)金属(M)﹣空气电池(如图)具有原料易得,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和移动设备的电源,该类电池放电的总反应方程式为:4M+nO2+2nH2O=4M(OH)n,已知: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指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理论上能释放出的最大电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采用多孔电极的目的是提高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氧气扩散至电极表面 B.比较Mg,Al,Zn三种金属﹣空气电池,Al﹣空气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最高 C.M﹣空气电池放电过程的正极反应式:4M++nO2+2nH2O+4ne﹣=4M(OH)n D.在Mg﹣空气电池中,为防止负极区沉积Mg(OH)2,宜采用中性电解质及阳离子交换膜 【答案】C 【解析】A.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采用多孔电极的目的是提高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并有利于氧气扩散至电极表面,从而提高反应速率,故A正确;B.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指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理论上能释放出的最大电能,则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越多则得到的电能越多,所以Al﹣空气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最高,故B正确;C.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OH﹣,因为是阴离子交换膜,所以阳离子不能进入正极区域,则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故C错误; D.负极上Mg失电子生成Mg2+,为防止负极区沉积Mg(OH)2,则阴极区溶液不能含有大量OH﹣,所以宜采用中性电解质及阳离子交换膜,故D正确;故选C. 【点拨】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获取信息解答问题及计算能力,解本题关键是明确各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离子交换膜作用、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计算,易错选项是C. 【变式3】锂—铜空气燃料电池容量高、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电池通过一种复杂的铜腐蚀“现象”产生电能,其中放电过程为2Li+Cu2O+H2O===2Cu+2Li++2O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放电时,Li+透过固体电解质向Cu极移动 B.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C.通空气时,铜被腐蚀,表面产生Cu2O D.整个反应过程中,氧化剂为O2 【答案】 B 【点拨】 结合原电池结构,明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结合总反应方程式判断电极及电极反应式是解本题的关键。解答时注意结合装置图和题干信息分析判断。 【课后巩固】 1.(2017•浙江)银锌电池是一种常见化学电源,其原理反应:Zn+Ag2O+H2O═Zn(OH)2+2Ag,其工作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Zn电极是负极 B.Ag2O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C.Zn电极的电极反应式:Zn﹣2e﹣+2OH﹣═Zn(OH)2 D.放电前后电解质溶液的pH保持不变 【答案】D 2.下图是利用盐桥电池从某些含碘物质中提取碘的两个装置: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装置中,石墨Ⅰ和石墨Ⅱ均作负极 B.碘元素在装置①中被还原,在装置②中被氧化 C.装置①中MnO2的电极反应式为MnO2+2H2O+2e-===Mn2++4OH- D.装置①、②中的反应生成等量的I2时,导线上通过的电子数之比为1∶5 【答案】D 3.(2017太原模拟)如图是铅蓄电池充、放电时的工作示意图,已知放电时电池反应为:PbO2+Pb+4H++2SO===2PbSO4+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K与N相接时,能量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K与N相接时,H+向负极区迁移 C.K与M相接时,所用电源的a极为负极 D.K与M相接时,阳极附近的pH逐渐增大 【答案】C 4.(2018福建省三明市质量检查)一种钌(Ru)基配合物光敏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电池工作时,能量的转化形式至少有三种 B. 放电时,I-和I的浓度均减小 C. Y电极为电池的正极,发生的反应为:I+2e-=3I- D. 电池工作时,X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B 5.微生物燃料电池可净化废水,同时还能获得能源或有价值的化学产品,图1为其工作原理,图2为废水中Cr2O浓度与去除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极为电池正极,CH3COOH被还原 B.外电路转移4 mol电子时,M极产生22.4 L CO2 C.反应一段时间后,N极附近的溶液pH下降 D.Cr2O浓度较大时,可能会造成还原菌失活 【答案】D 6..科学家尝试用微生物电池除去废水中的有害有机物,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极电极反应式为+2e-+H+===+Cl- B.B极电极反应式为CH3COO--8e-+4H2O===2HCO+9H+ C.溶液中的阴离子由A极向B极移动 D.该微生物电池在高温条件下无法正常工作 【答案】C 7.某学习小组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利用氢镍电池为钠硫电池充电。已知氢镍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式为NiO(OH)+MH===Ni(OH)2+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极为氢镍电池的正极 B.氢镍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MH+OH--2e-===M++H2O C.充电时,Na+通过固体Al2O3陶瓷向M极移动 D.充电时,外电路中每通过2 mol电子,N极上生成1 mol S单质 【答案】 C 8..如图所示的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为电池的正极 B.电池充电反应为LiMn2O4===Li1-xMn2O4+xLi C.放电时,a极锂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D.充电时,溶液中Li+从a向b迁移 【答案】C 9.某课题组以纳米Fe2O3作为电极材料制备锂离子电池(另一极为金属锂和石墨的复合材料),通过在室温条件下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循环充放电,成功地实现了对磁性的可逆调控(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2O3+6Li++6e-===2Fe+3Li2O B.该电池可以用水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C.放电时,Fe作电池的负极,Fe2O3作电池的正极 D.充电时,电池靠近磁铁 【答案】A 10.已知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为Pb+PbO2+2H2SO4 2PbSO4+2H2O,现用如图装置进行电解(电解液足量),测得当铅蓄电池中转移0.4mol电子时铁电极的质量减少11.2g。请回答下列问题。 (1)A是铅蓄电池的________极,铅蓄电池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电过程中电解液的密度________(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2)Ag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电极的电极产物共________g。 (3)Cu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uSO4溶液的浓度________(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答案】 (1)负 PbO2+4H++SO+2e-===PbSO4+2H2O 减小 (2)2H++2e-===H2↑ 0.4 (3)Cu-2e-===Cu2+ 不变 11.(2018年北京西城)某小组研究NaClO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 ⅰ.溶液变为浅黄色 ⅱ.溶液变蓝 Ⅱ ⅰ.溶液保持无色 ⅱ.溶液不变蓝,溶液的pH=10 【资料】:碘的化合物主要以I−和IO3−的形式存在。 酸性条件下IO3−不能氧化Cl−,可以氧化I−。 ClO−在pH<4并加热的条件下极不稳定。 (1)0.5 molL−1 NaClO溶液的pH=11,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2)实验Ⅰ中溶液变为浅黄色的离子方程式是。 (3)对比实验Ⅰ和Ⅱ,研究实验Ⅱ反应后“溶液不变蓝”的原因。 ①提出假设a:I2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存在。 设计实验Ⅲ证实了假设a成立,实验Ⅲ的操作及现象是。 ②进一步提出假设b:NaClO可将I2氧化为IO3−。 进行实验证实了假设b成立,装置如下图,其中甲溶液是,实验现象是。 (4)检验实验Ⅱ所得溶液中的IO3−: 取实验Ⅱ所得溶液,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整个过程均未出现蓝色,一段时间后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测得溶液的pH=2。再加入KI溶液,溶液变蓝,说明实验Ⅱ所得溶液中存在IO3−。 ①产生的黄绿色气体是。 ②有同学认为此实验不能说明实验Ⅱ所得溶液中存在IO3−,理由是 。欲证明实验Ⅱ所得溶液中存在IO3−,改进的实验方案是。 ③实验Ⅱ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答案】(1)ClO− + H2OOH− + HClO (2)ClO− + 2I− + H2O ==I2 + Cl− + 2OH− (3)①向pH=10的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滴有淀粉溶液的碘水,振荡,蓝色褪去 ②碘水右侧碘水棕黄色变浅,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4)① Cl2②溶液中的Cl2或HClO也可将I−氧化为I2,使溶液变蓝 加热pH=2的溶液至无色,使黄绿色气体(或Cl2)充分逸出,使HClO完全分解,冷却后再加入KI溶液 ③ 3ClO− + I−==3Cl− + IO3−-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永州市2019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课时21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学案 湖南省 永州市 2019 年高 化学 二轮 复习 课时 21 原电池 原理 应用
![提示](https://www.zhuangpeit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5450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