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专题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专题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专题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选择题 1.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B.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C.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答案】C 2.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①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④光合作用 ⑤呼吸作用 ⑥蒸腾作用 ⑦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⑥⑦ 【答案】B 【解析】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使碳流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还给无机环境。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有①③,生理作用有④⑤⑦。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碳元素主要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B 4.如图表示某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 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A、B、C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减少⑦过程可缓解温室效应 【答案】D 【解析】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③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图中A、B分别代表分解者和生产者,B错误;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无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减少⑦过程可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 5.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是因为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B.物质循环具有单向性 C.能量流动具有循环性 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答案】A 6.人工放射性核素是人为制备的放射性核素,如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如图为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的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物链是放射性物质131I进入人体的唯一途径 B.该图所示生态系统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 C.可通过增加植物性食物在食品中的比例从而降低食物链中放射性物质131I的富集作用对人造成的危害 D.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是自然界本身不存在的物质,所以不会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循环。大气、水源等无机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131I可通过呼吸、饮水、食物直接进入人体,故A错误;题图中所示生态系统中除缺少分解者外,还缺少阳光等,故B错误;生物富集作用随食物链营养级的增加而加强,应通过降低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来减轻放射性物质131I对人的危害,故C正确;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通过食物链进入生态系统,就标志着该物质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D错误。 7.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③表示 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答案】C 8.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 B.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碳循环和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随着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化学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CO2的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方法是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 9.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为 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 B.土壤进行处理 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答案】A 【解析】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土壤应不做处理,处于自然状态,实验组为了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应对土壤进行处理。 10.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 C.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答案】A 11.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则X、Y、Z分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C.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生物X把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故生物X是生产者;生物Z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生物X、Y都有指向生物Z的箭头,故生物Z是分解者;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获取生产者的部分能量和物质,由图分析可知,生物Y是消费者,A、B、C错误,D正确。 12.下面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 C.甲、乙、丙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D.生物X可能不具有细胞核,生物Y可能含有线粒体 【答案】D 13.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答案】B 【解析】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存的农药。当人们施用DDT时,真正落到植物上的大约只有5%,其余95%不是落到地面,就是在大气中漂浮,之后随雨水流入地下,或顺小溪流入江河,流向大海。随着大气循环和海水流动,DDT被运到全球各个角落,然后再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在各生物体内积累和富集起来。可见,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是绿色植物,丙是肉食动物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其中丁所含的能量最少 D.无机环境中的C0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答案】C 15.图甲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乙是蛙种群的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碳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①②③④⑤⑥⑦ B.图甲中,乙能加快碳循环,甲和丙是完成碳循环的必备成分 C.图乙中的蛙是第二营养级,属于图甲中的乙 D.图乙中,③所含的能量都属于蛙的同化量,最终会通过热能散失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6.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其中A、B、C构成生物群落,a、b、c为碳元素的转移量。请据图回答: (1)从生物圈的角度分析,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并不完整,缺少的过程有_____、_____。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填字母)所固定的太阳能,C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 (4)在夏季生长旺盛的森林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_____b+c(填“>” 或“=”或“<”)。 【答案】 (1)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 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2)A 次级消费者 (3)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4) > 17.如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其中a、b、c、d构成生物群落,①~⑧表示相关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的。图示各种成分之间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来。 (2)图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填字母)同化量的一部分。b同化的能量最终的去向有 。若图中b的同化量增加1kJ,则生产者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 kJ。 (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会破坏生态系统的 ,导致气温升高从而形成温室效应。为了避免温室效应的形成,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答案】 (1)CO2 如图中虚箭头所示 (2)d 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 25 (3)碳平衡(或碳循环的平衡) 尽量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等 (2)初级消费者(a)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d)同化量的一部分。b为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最终的去向有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若b的同化量增加1kJ,则生产者至少需要增加的同化量为120%20%=25(kJ)。 (3)当碳过度排放到环境中时,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从而导致大气中CO2增多,形成温室效应。为了避免温室效应的形成,采取的措施可以从碳的来源和去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8.如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_____(填数字)。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________,①过程表示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102kJ﹒m-2﹒a-1。 (4)图丙若添上____________可以构成群落,再添上____________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5)图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的关系。 【答案】 (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③④⑦ (2)大气中的CO2库 光合作用 (3)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消耗量 870.7 (4)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能量流动-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专题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2018 2019 学年 高中生物 专题 5.3 生态系统 物质 循环 课时 同步 试题 新人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547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