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 古诗文满分练测 专题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doc
《山西省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 古诗文满分练测 专题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 古诗文满分练测 专题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doc(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专题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 必胜题测易 一、寓言故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 ①干:求。这里是用其学说劝说齐王以求官职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羡/施氏之有 B.孟氏/之一子之秦 C.当今/诸侯力争 D.遂/宫而放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抚: (2)反: (3)愠: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译文: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译文: 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1分)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说,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 ①佚(y):同“逸”,逃跑。②厩(ji)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编织。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乡寡人曰 乡: (2)昔者舜工于使人 工: (3)然犹策之不已 策: 2.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定公躐席而起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D.舜不穷其民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侠闻矣。(2分) 译文: (2)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2分) 译文: 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2)处遂改励 (3)具以情告 (4)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译文: 3.请用一个七字成语形容周处改过自新的可贵。(2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 ①猱(n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 迹: (2)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辄: (3)猱则已走避高木 则: 2.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译文: 3.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4.本文阐述道理运用了什么写法?试作简要说明。(2分) 答: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②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④?”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⑤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注] ①永之氓:永州的百姓。氓,泛指百姓。②绝:横渡。③寻常:古代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泛指长度短。④何以货为:还要钱干什么呢?货,钱财。何……为,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⑤得不有:能不有。 1.下列成语中的“济”与“已济者立岸上”中的“济”含义相同的是(2分)( ) A.济世安民 B.无济于事 C.刚柔并济 D.同舟共济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译文: 3.请联系当今某些社会现象,谈谈这则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答: 二、人物传记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7分)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 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李绂,人名。③赀(zī):同“资”,钱财。④衢(q):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 937卷,11 095册。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少时家贫 少: (2)无不立对 对: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译文: 3.结合选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又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菴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夜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 政绩优异,远近称之。 (选自《旧唐书》,有改动) [注] ①牸(z)牛:母牛。②菴:小草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2)具言所以 (3)妻家不知其故 (4)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 2.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译文: (2)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 译文: (3)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译文: 3.本文用了哪些事例表现张允济政绩优异?请分条说明。(4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五柳先生传 [东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亦不详其姓字 详:详细 B.造饮辄尽 造:到 C.曾不吝情去留 去:离开 D.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的样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因以为号焉 不以物喜 B.亲旧知其如此其真无马邪 C.既醉而退 学而不思则罔 D.无怀氏之民欤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B.(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译文: 2.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依据?请结合原文材料用自己的话简答。(4分) 答: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 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轼诣武卫营 (2)卒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译文: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译文: 4.本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答: 三、山水游记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薑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姚鼐《游媚笔泉记》节选) [注] ①霁:天放晴。②:流水声。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④鬣(li):马颈上的长毛。⑤援:攀缘,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⑦沜(pān):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⑧何文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⑨就:完成。⑩卒:同“猝”,突然。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大石出潭中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被而名之 (2)要客九人饮于是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翼乎临于溪右。 译文: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2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冈”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然是中有深趣也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月上下 C.复与疏钟相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倘能从我游乎 请从吏夜归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译文: 4.文中的“吠声如豹”是对声音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5.本文是写给朋友的书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金山寺(并序) [宋]梅尧臣 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xx年版) [注] 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②陟:登。③上方:佛寺。④山阿(ē):山岳。⑤萼():花萼。⑥鹘(h):一种凶猛的鸟。⑦羽翮(h):羽毛。⑧桡(ro):船桨。 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 B.向使/善工摹画 C.穷极/山水之趣 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译文: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译文: 3.《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 ;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 ”句的内容相呼应。(2分)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3分) 答: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满井游记(节选) [明]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廿二日天稍和 (2)柔梢披风 (3)麦田浅鬣寸许 (4)呷浪之鳞 2.与“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C.于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 D.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 4.“此地适与余近”中的“近”字言简义丰,请你细读原文,说说它的内涵。(3分) 答: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 ①昭庆: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从武林门而西 (2)取道……石径塘而归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才一举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二者不可得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译文: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则已心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拟人句,寥寥数笔,便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四、议论说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曰:“猿狝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④,与农夫居垄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 ①舍人:侍从。②鲁连:战国时齐国人。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yo)耨(nu):古代除草的农具。⑤之:这里是用的意思。⑥不肖:没有才能。⑦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这哪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断一处)(2分)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译文: 3.文中鲁连委婉劝谏,意在告诉孟尝君 的道理。(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10分)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 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蜊,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苏秦刺股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夫人虽禀性定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燧动而焰发 有地隐然而高 D.博学成而为美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译文: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4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12分)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 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韩信。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必有过人之节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匹夫见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C.而其志甚远也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D.而轻用其锋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卒然临之而不惊。 译文: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译文: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4.本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 。(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9分)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③为仁孑孑④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注] ①宜:合宜,恰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孑(ji):谨小慎微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博爱之谓仁 (2)老子之小仁义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译文: 4.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 五、咏物抒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14分) 愚溪诗序 [唐]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略改动) [注] 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②家:安家。③龂龂(yn yn):形容争辩的样子。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灌水之阳,有溪焉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B.故更之为愚溪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皆山水之奇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大舟不可入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译文: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4.“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答: 5.作者文中说自己“愚”,他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箒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有删改) [注] 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箒: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竹本固 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求:探求 C.不终日而毕 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给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译文: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译文: 3.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鸟 说 [清]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①有声②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③,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④,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⑤,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⑥不深山之适⑦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⑧! (选自《戴名世集》) [注] ①日:有一天。②: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③盏:杯。④掬:捧。⑤(ku):初生的小鸟儿。⑥奚:为什么。⑦适:到。⑧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去地不五六尺 (2)手下,鸣乃已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人手能及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雏且出矣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C.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D.不知其何鸟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译文: 4.作者通过二鸟“托身非所”致死的不幸遭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 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而名之不可 (2)莫能肖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2分)( )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4.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来取形似。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5.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横线上。(2分) 香味:莲—— ;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6.本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2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⑤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 ①荷钱:初生的小荷叶。②茎叶: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2)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 4.本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分) 答: 5.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其中的原因。(2分) 答: 答案精解精析 一、寓言故事 (一) 1.B 2.答案 (1)安抚,抚慰 (2)同“返”,返回 (3)生气,发怒 3.答案 (1)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以求官职。 (2)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4.答案 (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2)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3)做事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参考译文]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喜爱学问,另一个喜爱兵法。喜爱学问的(儿子)用学术去劝说齐侯以求官职,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用兵法劝说楚王以求官职,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使家庭富有,他们的爵位让亲属感到显耀。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他们)羡慕施家的富有,因此便跟施氏请教谋取功名的方法。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一个儿子便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劝说秦王以求官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是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以求官职。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对于小国,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乎安的策略。如果依靠兵法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时机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方法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是失去了时机的缘故,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也没有永远的错误事情。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被废弃了;现在放弃的,以后可能会用到。用与不用,没有一定的对或错。”孟氏父子放下了心事,消除了怒气,说:“我们懂了,你不必再说了。” (二) 1.答案 (1)同“向”,从前(先前) (2)擅长(善于) (3)用鞭子打(驱赶)。 2.C 3.答案 (1)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 (2)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4.答案 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参考译文] 颜渊陪同鲁定公坐在高台上,东野毕在台下表演驾车技术。定公说:“东野毕的驾车技术太好啦!”颜渊说:“好是好,不过他的马快要跑了。”定公很不高兴,就对左右侍奉的人说:“我听说君子不在背后说人坏话。君子也会说人坏话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定公(听了)急忙起身跨过座席,说:“赶快驾车叫回颜渊。” 颜渊来到后,定公说:“先前我说:‘东野毕的驾车技术太好啦!’您却说:‘好是好,但他的马快要逃跑了。’不知道您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的?”颜渊说:“我根据从政的道理推知这一点的。从前舜帝擅长用人,造父擅长驾驭马匹。舜帝不使民力用完,造父也不让马把力气用光。因此舜帝时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拉着缰绳,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了;转圈驰骋,调教得合乎规范了;经历险阻,跑了很远的路,马的力气已用尽了。但仍然不停地鞭打它们,因此我知道马一定会逃跑。” 定公说:“你说得对!还可以再稍微进一步谈谈吗?”颜渊说:“野兽到走投无路时就会咬人,禽鸟到无可奈何的地步就会啄人,人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会去诈骗。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里说:‘手握缰绳如同编织一样松紧有度,两匹马就会像跳舞一样欢快自如。’说的就是善于驾驭马匹(不要使它们过分劳累)啊。”定公说:“是我错了。” (三) 1.答案 (1)希望 (2)于是,就 (3)把 (4)但是,可是,却 2.答案 况且一个人就怕不立志,(如果确立了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3.答案 浪子回头金不换。 [参考译文] 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另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两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横”,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横”(互相拼杀后)只剩下其中一个。周处就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同乡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庆祝。(周处)最终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实际上被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进入吴郡去寻找陆机和陆云。(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怕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早晨听了圣贤之道,就是晚上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况且一个人就怕不立志,(如果确立了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从此改过自新,最终成为忠臣孝子。 (四) 1.答案 (1)追寻踪迹 (2)就 (3)却 2.答案 我偶尔得到一点像生肉这类食物(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 3.答案 文中的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 4.答案 (示例)文章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来阐述道理。 [参考译文] 有一种叫猱的动物,(体形)小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头上发痒,就让猱(帮他)抓痒,一直不停(久而久之,老虎头上挠)出了洞,老虎感到很畅快,没有发觉(脑袋挠破了)。猱逐渐取老虎的脑髓吃,然后把余渣献给老虎说:“我偶尔得到一点像生肉这类食物(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老虎说“猱真是忠心耿耿!如此爱我而忘记了自己的食物,老虎吃完也不知道”时间长了,老虎的脑袋被掏空了,疼痛发作,(老虎去)寻找猱,猱却已经逃跑躲避到高树上了。老虎跳跃着大声吼叫,就死了。 (五) 1.D 2.答案 你是最擅长游泳的,现在为什么(怎么)落后了呢? 3.答案 (示例)当今社会,这种被钱财所累而“溺死”的人也很多。从普通百姓到要职高官,有些人只一味追求金钱,误国误民,最终害己。 [参考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上涨得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用尽全力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说:“你是最擅长游泳的,现在为什么落后了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说:“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能不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 二、人物传记 (一) 1.答案 (1)年幼 (2)回答 2.答案 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 3.答案 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参考译文] 侍郎李绂,生性聪明,年幼时家里贫穷,没有钱买书,就从邻居家借钱买书,看书时只要翻译后,便能背诵。偶然进入城市,街道店铺名称,他都默默记下来。后来官至翰林,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同事拿书架上所有的书,抽查为难他,没有不立刻回答上来的,人们都很惊骇。 (二) 1.答案 (1)到,到……去 (2)详细 (3)原因,缘故 (4)全,都 2.答案 (1)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 (2)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 (3)我们这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 3.答案 (1)用计帮元武县百姓讨回牛。(2)智捉盗葱者。 (3)武阳境内,路不拾遗。 [参考译文] 张允济,青州北海县人。隋大业年间为武阳县县令,致力于以德行教育训导民众,百姓都很怀念他。 元武县与武阳县接壤,县里有个人带了头母牛随他妻子的娘家一起生活了八九年,母牛生下了十多头小牛。到了要分居时,妻子娘家人不肯还给那头牛,元武县衙门几任县令都不能解决问题。那人就到武阳县请求张允济评判,张允济说:“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那人泪流不止,详细地讲出了事情的始末。张允济于是命令手下人绑了那人,用衣服蒙住他的头,将他带到他妻子娘家所在-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 古诗文满分练测 专题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 山西省 2019 中考 语文 复习 古诗文 满分 专题 课外 文言文 阅读 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552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