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怀特森先生的课教案 语文A版.doc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怀特森先生的课教案 语文A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怀特森先生的课教案 语文A版.doc(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怀特森先生的课教案 语文A版 [课文说明] 《怀特森先生的课》记叙了作者小时候的科学课教师怀特森先生的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叙述详细,讲的是有一次,怀特森先生在上课时胡诌了一个叫“凯蒂旺普斯”的夜行兽,学生们听得都很认真,也做了详细的笔记,后来进行测验,学生们都依照笔记细心地作了答,可是全部被判为不合格。课堂讲评时,怀特森老师说他虽然给大家看了这种兽的头骨,讲了它的夜视力和它皮毛的颜色等等,但他同时又说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留下来,可是大家一点没起疑心。最后怀特森先生希望学生能从这件事得到启示: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一个人一贯正确,大家上课要时刻保持警惕,勇于质疑。另一个小故事叙述简洁,却同样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怀特森先生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他依然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自己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而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他才罢休。怀特森先生给学生渗透了全新的怀疑精神,培养了学生坚持真理的毅力,由此影响了作者的一生。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简单,没有难于理解的词句,但意味深远。 [教学建议] 1.课文的主要思想。 课文讲述了怀特森先生怎样培养我们怀疑精神的事例。批判“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的治学态度,告诉人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师长,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一切现实的或者看上去合理的……促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及周围一切,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寻找真理并坚持真理。作者告诫人们一旦发现别人错了,要有告诉别人的勇气。 2.课文的教学方法与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虽然内容简单,但篇幅较长,教学时要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 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时,可以用课文第一个小故事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崭新的怀疑精神是什么?”“为什么其他老师不习惯被怀疑?”“怀特森先生为什么‘捉弄’学生?”等等。然后在指导学生充分地阅读以后,引导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引发思考,促进学生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最后,引导学生向生活拓展延伸。在阅读教学完成之后,要引导学生思考:究竟什么是“崭新的怀疑精神”,怎样区别于“不信任的怀疑”、“无端的怀疑”?怎样在生活中合理运用这种“怀疑精神”?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学生不人云亦云,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 3.识字与写字。 识字与写字教学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做到人人参与,字字落实。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帮助学生辨别字形,巩固记忆。例如:“惕”与“踢”;“薄”与“簿”等。写字时,先让学生分析字形,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较难的字要示范指导,然后学生仿写、比较、纠错,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6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崭新的怀疑精神”对学习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崭新的怀疑精神”对学习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根据实践经验感悟文本,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怀疑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讲故事:在冰川期,有一种叫“凯蒂旺普斯”的夜行兽,它有惊人的夜间视力,这种动物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至于这种动物的其他一切都没有留下来,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野兽?它又究竟是怎样灭绝的呢?同学们猜猜看。 2.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你们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都相信有这样一种野兽的存在。少年时期的大卫欧文同样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结果在测试中考了不及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怀特森先生的课》。 板书,读题。 二、朗读示范,整体感受 1.让学生听录音示范,要求听清楚课文中生字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音,然后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受。 三、自学生字,扫除障碍 1.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方法指导:可以同桌相互讨论;也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理解字词;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2.教师检查,正音。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开火车认读。 凯蒂惕崭某骇 (2)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引导学生识记。 (3)指导写字。 学生观察汉字的字形,说写法。 教师示范难度较大的字。 簿:笔画较多,注意字形紧凑,上下结构的字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毅:注意左边最后两笔的位置,不要遗漏。 四、自由读文,引导质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2.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例如: (1)怀特森先生为什么“捉弄”学生? (2)为什么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 (3)怀特森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什么是“崭新的怀疑精神”? (5)为什么其他老师不习惯被怀疑? 五、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针对课堂中提出的没有解决的问题继续思考。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怀特森先生的课,了解了他的教学思想,了解了他的教育与引导的方法。同学们通过自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一部分在上节课已经解决,有一部分遗留了下来,现在继续讨论。 二、释疑解难,感悟文本 现在我们将这些问题综合、归纳,然后继续讨论交流。 1.提炼(或者由老师抛出)关键问题,指导学生学文。 出示问题: 问题一:怀特森先生教会我们什么? 问题二:怀特森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问题三:什么是“崭新的怀疑精神?”怎样与“不信任的怀疑”或“无端的怀疑”相区别?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在的含义。) 3.检查与反馈。 (1)怀特森先生教会我们什么? 哪些同学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怀特森先生教会我们什么?你从课文哪儿知道的?读一读相关句子。 读书: ①我希望你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儿什么……就大胆地说出来。 ②他不肯放过我们……他才罢休。 ③我没有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这么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 思考: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小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知道怀特森先生想教育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对周围的事物要辩证地看待,追求真理,并拥有坚持真理的毅力,以及一旦认为别人错了,有说出来的勇气。 (2)从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中你能说说怀特森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吗? (怀特森先生是一个对学生严格、循循善诱、热爱教育、具有超前的教育意识的人。) 三、小组讨论,感悟真谛 1.分小组讨论:什么是“崭新的怀疑精神”?怎样与“不信任的怀疑”或“无端的怀疑”相区别?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3.从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四、作业 1.书写课文中的生字。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朋友听。 板书: 怀特森先生的课 敢于怀疑 勇于纠错 坚持真理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怒吼吧 黄河5教案 语文S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3.学习1—3自然段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放《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这部音乐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激发起人们澎湃的抗日斗志。你们想知道这样一部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让我们走进《怒吼吧,黄河》,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感受词、曲作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19课《怒吼吧,黄河》。我们先来看生字词。 ①出示: 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 浊浪 ②自己读、指名读。 把生字变红。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需要提 醒大家;如果老师听写,哪个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懂? ③同学交流: 字音:浊浪(zhu)混浊、污浊 字形: 最容易写错的是: 窑:易与窖混。窑(穴字头。表洞穴) 形近字组词: 骇( )啸( )壶( )窑( ) 咳( )萧( )壹( )窖( ) 词义: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虎啸龙吟: 你能说出几个用动物打头的词语吗? 如:虎头蛇尾、牛头马面、狼心狗肺等 拓展学习 (1)关注词语: 文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快找出来读一读,积累下来: 如: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震天动地、竭尽全力、披荆斩棘、所向无敌、低回婉转、抑扬顿挫、斩钉截铁、意气风发等 (2)关注句子: 关注标点 首次演出的地点是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 “——”在这句中的作用? 关注表达 A.“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换成陈述句: 那隆隆的巨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 朗读。体会两种表达方法在表达方面语气的不同。 B.出示: 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 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有什么特点?(排比句) 感受排比句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还有排比句吗?(找到文章第4自然段的排比句,读一读。)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 (2)捋出思路: ①课文围绕《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介绍了哪些内容? 光未然在黄河目睹船夫与狂风巨浪搏斗被震撼,产生写长诗 歌颂祖国,描绘斗争与光明的想法,并希冀与冼星海再度合作。(1—3)板书:震撼 光未然朗诵自己的《黄河大合唱》歌词,冼星海异常兴奋, 只用六天就完成这部音乐史诗。(4—6)板书:充满激情、异常艰苦。 这部作品正式公演,引起巨大反响。(7—8)板书:巨大 反响 (3)默读课文,思考:光未然、冼星海是怎样的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从这部分那些介绍中,你感受到光未然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抓他的想法,感受光未然的爱国精神。 “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 引导学生体会出: 轩辕、大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正是他们不断努力,才建立了华夏,他们身上的斗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屈精神。 结合时代背景,抗日战争使中国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烧杀抢掠,犯下重重罪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不屈不挠。光未然要写这样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强烈的责任感。 指导朗读。 自己读,指名读。 教师引读。 小结: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深深打动了光未然,使他产生了写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作业:读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教学难点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自学,同学们感受到光未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新课: 1.学习第二部分: ①重点学第4自然段,感受光未然的爱国 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 出示:链接的文章《黄河大合唱》的第八章《怒吼吧,黄河》。让学生自己读,感受光未然的情感变化。他读的时候为什么声音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中折翅的小鸟、黎明中穿越暮霭的林间小溪、浊浪排空的怒吼的黄河……表现出光未然时而慷慨激昂,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时而无比悲伤,表达着对祖国饱受日寇的侵略而无比痛苦;时而欢快,时而悲壮,表达着诗人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表现我们民族的五千年历史蕴含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力量。 朗读。指名读 ②读中感悟5、6自然段 A.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并对文本补白。(“——”后为学生齐读内容)。 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挤满了人。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他的声音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补白,可以多叫几位同学。)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斩钉截铁地说——(如学生读得态度不够坚定,再次强调“斩钉截铁”,体会词语意思,读出相应的语气。)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读到第6自然段完) B.想象当时的情景,在这短短的六天中,冼星海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谱写出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作品的全曲? 学生可以想象体会“异常艰苦”: 他趴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时而凝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吟,时而振臂高歌…… 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头发蓬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一干就是六天。 没有钢琴,他就想象着和声的效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反复吟唱,直到和谐、达到满意的效果。 …… 教师:为什么他能如此投入?(爱国激情) 指名读第6自然段。 2.学习第三部分。 角色换位,对话中体会《黄河大合唱》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到陕北公学礼堂,亲眼目睹这一盛况,亲耳聆听这激动人心的乐章。(放一段《黄河大合唱》的片断。)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候,在日寇烧杀抢掠最为猖獗、惨烈的时候,听着这《黄河大合唱》,你们有什么感受?(指多名同学回答)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总结:听着着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无数民众拿起武器,冲向抗日的战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同学们,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光未然、冼星海的人物品质的呢?(在具体事例中展现人物品质。)学了课文,你觉得这课的民族魂指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怒吼吧,黄河 震撼 充满激情 光未然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旺盛的革命激情 爱国、爱中华民族-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怀特森先生的课教案 语文A版 2019 2020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怀特 先生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5529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