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doc
《2019-2020年人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人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doc(1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人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上海试用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10~112页的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会进行周长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一节课学习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打基础,同时又为后继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及长、正方体的学习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本课内容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为主,通过讨论交流,围围描描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二期课改教学大纲的理念、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可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②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过程能力与方法:① 通过围一围、描一描等操作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周长的概念; ②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讨论,配以媒体的直观演示,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归纳出常用的周长计算公式,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以提高。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喜好的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4、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周长的含义,会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得出;而要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就是:通过多种学生喜好的实践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观,来协调感性认识,并通过合作学习将得到的直观感受加以内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并形成一定的探究学习的方式。 二、 说教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描一描,围一围,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认识和理解,在合作讨论和交流中进行完善和内化,在练习与运用中进行对比,排除误区,得以巩固。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面向全体,人人动手 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又较抽象,如果单纯是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演示,必然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得不到亲身的体验而无法建立正确的概念或建立残缺的概念。因此,结合教师摆小棒、部分学生上前指一指图形的周长这两个示范性的初步感知活动,我又让每个学生挑选练习纸上2~3个喜欢的图形描出周长,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亲自动手的机会而不再是纯粹的一个旁观者。 2、激发主动,积极参与 三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要通过个人的探究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显然对很多同学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在讨论中相互取长补短,得出比较全面的方法。在这一小组探究的活动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主体性和主动性得以体现,一些思维、概括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被带动起来。 3、师生配合,多边互动 本课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帮助学生整理探究学习的成果。特别是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配以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判断学习的成果是否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辅导学生优选方法,加工成常用的计算公式。在第二次讨论学习后,安排学生看书,既是利用教材对前面活动成果的一个加强,又留给学生消化与质疑的余地。 三、 说学法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围围,描描,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自主的小组学习、讨论,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尝试去发现和创造自己未知领域中的知识,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质疑,通过练习中判断题的解答,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排除干扰,巩固成果。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力求形成的一种学习方法和能力,为此本节课在这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四、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一)、周长的含义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我是这样安排的: 1、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三角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周长。 演示:三小棒摆成一直线 2、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四边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四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四边形的周长。 ▲这两次出示由教师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3、出示钉板(围着各种图形),让学生上来用手指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由几个学生上来操作,一是检测前两次观察后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二是继续加强学生对周长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完成练习纸:选择你喜欢的2~3个图形,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 ▲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周长的含义,同时又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4、揭示课题:(指钉板上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我们着重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 (二)、操作感知,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长方形的周长 ▲《大纲》中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充分地感知了周长的含义,认知结构已有了调整和重组,所以在这一层次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并就本小组讨论的结果作好记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学生应该很明白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在讨论探究的时间里,每个学生都享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拥有批判不同算法的权利,这段时间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对于学生而言,把问题交给他们远比把结果交给他们有挑战性,更容易使他们有成功的情绪体验,学习上的探究能力得以发展,合作意识得以加强,组内成员相互取长补短。 1、 出示一个长方形(媒体): 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2)交流汇报。配以媒体演示。 ▲此时应该是学生努力探索的精彩呈现,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对自己的成果的正确性是十分关注的,利用这一时间,不失时机地配以媒体的演示,一方面让学生巩固讨论学习已有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辨别学习结果的正确性。 板书: 5+5+4+4=18cm 5+4+5+4=18cm 52+42=18cm (5+4)2=18cm (3)方法比较,得出常用公式。 根据四边形的周长概念,这四个算式都正确吗?你觉得哪个最简便? (5+4)2 5+4表示什么?表示一份长与宽),配以媒体演示 乘以2表示什么?(有这样的两份),配以媒体演示 这个算式也就是(以媒体演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较为简便的算法,并引导学生概括为计算公式,此时学生的认识就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2、 如果用字母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a表示长的长度,b表示宽的长度; 长方形周长公式可以写成: C=(a+b) 2 练习利用公式求长方形的周长。(媒体) 3、 出示例1,指导书写格式 解: C=(a+b) 2 先写公式 =(25+15)2 代入数据 =402 =80(米) 要写单位名称 答:………………………………。 ▲其实解答例1已是水到渠成的事,这里只需指导学生一个规范的解题格式。 第二层次:正方形的周长 ▲这一层次基于上一层次的认识,学生应该有能力解决,但可能方法的选择上有一些偏差,因此,这里采用学生讨论的学习方式,主要使学生全体能对正方形的特征重新唤起,进而应对这种四边相等的特征,采用合理优化的解答方法。 1、 出示正方形,a=5cm 这个正方形周长怎样求?为什么? 2、 学生讨论,并交流:(配以媒体演示) 板书: (5+5)2=20 cm 54=20 cm 3、 为什么这里可以乘以4?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 4、 可以得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5、 如果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C= a 4 6、练习利用公式求正方形的周长。(媒体) 第三层次:看书,划出概念,质疑。 ▲这一层次主要对学生刚刚形成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进行重温和整理,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习惯及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 (三)、巩固反馈 1.完成P112 练一练 2.A册34页第二题。 3. 媒体出示判断题 4.根据要求在钉板上围长方形或正方形 (1)围一个长5cm,宽4cm的长方形,口答周长。 (2)围一个边长3cm正方形,口答周长。 *(3)围一个周长是12cm的长方形,怎么围?(拓展题,视时间) ▲由于这是第一课时,练习也以实践操作题居多。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学生头脑中周长的概念。在第2个练习之后安排了第3个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排除干扰,强化所学的知识。第4个练习的第(3)小题是一个拓展题,视时间,如果充足,在课堂上讨论;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则安排学生课后思考,使学生课堂上已掌握的知识得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四)、总结整理: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A册P34;每日精练P68。 附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C=(a+b) 2 5+5+4+4=18cm 5+4+5+4=18cm 52+42=18cm (5+4)2=18cm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 a 4 (5+5)2=20 cm 54=20 cm 附送: 2019-2020年人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WORD版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正确辨认生活中遇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说说生活周围常见的种图形。 2.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并揭示课题。 3.观察两种图形。 4.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四边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① 出示一长方形木板,指出它的边在哪里?如何来区分这四条边? ② 同桌讨论:可以怎样把这个长方形的形状画下来?还有其它方法吗? ③ 观察教师演示。 ④ 四人小组讨论。 2.画长方形。 ① 同桌讨论: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想一想可以怎么来画长方形。 ② 反馈说说自己的各种想法,并先出优秀可行的方法进行演示。 ③ 学生尝试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④ 教师小结:首先画一条长方形的长(或宽)边,再以两个端点为顶点,画两个直角,然后取相等的两条线段为宽(或长),把两个端点边接起来。 3.认识正方形的特征并画正方形。 ① 教师演示:把一长方形剪去一部分变成了正方形。 ② 四人小组讲座。 ③ 反馈归纳。 ④ 学生尝试画一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⑤ 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作图方法的异同。 4.开放创新学习。 用学过的图形设计自己喜爱的图案或物体。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和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作业 作业本P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的概念,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分析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1.用动画“第二次龟兔赛跑”导入新课,引出周长的概念。 师生共同概括出: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叫做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一周的长度叫做正方形的周长。(板书:周长) 2.动手操作:演化对周长的理解。 ① 指名用手指把数学书的封面围一周。指出:从封面角上的一点出发,沿着它的四条边围一周,又回到这个点。然后引导学生表述:这封面一周的长就是封面的周长。 ② 指定学生说说课桌面的周长。 ③ 推论:一个平面图形也是这样,只有当这个图形围满一周时,它一周的长才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的定义。 ① 给出几个图形说说哪几个图形有周长,哪几个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 ② 概括周长的定义。 ③ 举例说说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生参与,突出重点。 1.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① 出示图形: ② 小组合作,比比周长谁长?可以有哪些比较方法。 ③ 反馈。 ④ 小结,揭示课题。 2.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① 标出上图中的长、宽、边长的长度,求它们的周长。 ② 学生尝试计算。 ③ 反馈。分析比较哪种解法简便。 ④ 小结。 ⑤ 试一试。 三、新知应用。 1.课本中练习。 2.发展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作业本P2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熟练地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二、基础练习,复习整理。 1.计算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① 长7分米,宽5分米。 ② 边长60米。 独立完成,提问得出公式,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根据下列信息你可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计算? ①一手帕的边长是20厘米, 。 ②练习本长19厘米,宽17厘米, 。 ③正方形的周长是4分米, 。 3.判断下面各题,对的打“√”,错的打“”。 ①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分米,宽是3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70厘米。 ( ) ②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比正方形的周长长。 ( ) ④周长是16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 ( ) 三、发展练习。 四、课外实践练习。 五、作业 作业本P3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2.准备题。 ① 口答。 20是几个十?40是几个十?60、70、80呢? ② 准备题2。 10个1是( ),怎样列式? 110 10个2是( ),怎样列式? 210 反馈,找规律,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口算:1410 ① 指名回答:10个14是多少? ②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③ 自学课本例1,和你想的一样吗? ④ 说说如何算,板书: 1010=100 410=40 100+40=140 2.练习。 独立完成后,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方法。 3.教学例2。口算:2330 ① 尝试练习。 ② 说一说,怎么算? ③ 试一试。 9050 3120 ④ 口算 303 906 194 242 3030 9060 1940 2420 独立完成,比较分析。 4.引导学生小结口算步骤:一乘,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二添,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4080 2630 3420 1250 1370 1540 3060 2920 2.书中练习。 四、作业 作业本P4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口算。 2.领会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 682 6820 你是如何想的? 2.练习口算。 703 572 326 364 195 119 217 748 3620 6050 1370 2840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重点练习。 1.口算,比较异同。 2.口算。 3540 2560 2150 6210 7420 9410 1630 3140 三、巩固练习。 1.文字题。 2.应用题练习。 四、作业 作业本P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笔算: 743 366 589 指名板演,反馈,说说笔算方法。 3、列式计算。 4个21的和 7个56的和 3个48的和 20个21的和 20个56的和 60个48的和 引出课题。 二、教学新知。 1.引入例题。 2124的积是多少,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算什么? 用竖式怎么计算。 3.学生反馈,选取几种典型格式讨论。 4.得出最正确的书写形式。 5.试一试。 2143 5627 4863 6.自学课本,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要分几步计算?怎么算?怎么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中的练习。 2.找出学生中的错例进行改错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作业本P6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能较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计算两步混合运算式题和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4090 3080 2060 2050 344 273 1840 1660 5420 2110 1470 1770 二、笔算练习。 1.计算。 56 48 27 63 ①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② 反馈,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算什么? 2.用竖式计算。 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2题。 ② 同桌互相批改。 ③ 分析错误,讨论错误原因。 ④ 引出调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两算出的得数相同吗?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三、两步计算练习。 1.投影出示两步计算式题。 2.应用题练习。 3.完成思考题。 四、作业 作业本P7 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个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此类型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卡片出示) 2.笔算。 ① 指名板演。 ② 指名说说其中一题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新知。 1.把1874改为11874。 2.观察因数有什么变化?引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独立尝试练习。 4.小组讨论。 ① 如何列竖式? ②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算什么? ③ 自学课本,对照比较。 5.反馈,你是怎么想的? 6.试一试。 45619 20837 ① 指名板演。 ② 引导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③ 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指名板演后集体评议。 2.笔算。 17944 34827 24638 12359 10793 23536 20548 61815 3.完成课本第18页练一练第4、5两题。 4.小结。 四、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 2.完成作业本。P8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一个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6+4 49+6 27+9 04+3 53+2 84+3 39+8 08+2 2.列竖式计算。 指名板演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笔算。(书本中的练习) 二、两步计算式题。 1.计算下面各题。 24537 41538 7002-21615 58612 113174 876+30124 ① 说说运算顺序。 ②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2.应用题练习。 ①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② 分析数量关系。 ③ 列式解答。 三、发展练习。 四、作业 作业本P9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探索,归纳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总结出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卡片出示) 3020 4060 1304 5920 3840 7250 6080 4860 2.笔算。 3.引入课题:如果把“14706”换成“14760”你会计算吗?揭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14760 ①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14760,也可以讨论解决。 ② 反馈,找原因。 2.试一试。 20230 18640 13067 3.教学例4: 18050 ① 你会算吗?尝试完成。 ②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4.试一试。 5.比较例3、例4有什么异同? 6.小结得出: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说出乘得的数的末尾有几个0?再列式计算。 24029 28034 7850 11950 12080 25040 26030 19050 2.根据155=7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550= 15050= 15005= 1505= 3.课本第21页练一练第5题,同桌按要求相互编题计算。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2.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P10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2.掌握一个数乘两数之和(或差)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2.“24040”用竖式计算怎样简便。 指名板演,说说简便计算的方法。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7040 48020 29030 450190 505200 二、变式练习。 1.两步计算。 85416 57(143-53) 45820 120(14+5) 360(2877) 6000-19530 2.应用题。 三、深入练习。 四、作业 作业本P11 一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估算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近似数,能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学会一个数乘一位数乘法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汇报收集的各种数据。 2.学生汇报,老师选择数据进行板书。 3.分析以上这些数,看看它们在表达的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4.引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 (1) 选择板书中的一个准确数,(如518)说说它接近几百? (2) 比较518最接近哪个整百数? (3) 518=500这样写行吗?为什么?自学课本。 (4) 教学“≈”号的读法和写法。 (5) 出示数,试写。 425 341 623 702 854 791 (6) 比较854和791与其他几个数和在取近似数时有什么不同? (7) 观察讨论。 2.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 (1) 选择学生举例中的四位数,学生试练习。 (2) 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3.总结得出“四舍五入”法。 (1) 比较省略百位、千位后面尾数方法,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如果要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 (3) 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它们的近似值。 (4) 做课本上的第一题。 4.学习“一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估算。 自学为主。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2题。 2.估算一下,下面的结果对吗? 7594=3206 3126=1726 3.课本中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作业本P12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进一步掌握估算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个数乘一位数乘法的估算。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23050 7003 2405 63020 48040 5004 67050 74050 2.省略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78 529 684 4832 8760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再说说求近似数的方法。 3.练习课本第26页第3、4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这些数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4.先估算,再笔算。 3084 4876 8435 2923 5967 6108 二、综合练习。 1.用估算的方法判断下面的结果是否正确。 2893=937 7426=4152 2435=1215 2.课本第26页第5、6、7、8题。 三、课堂总结。 四、作业 作业本P13 看着横式直接写出得数 教学目标: 1.掌握看着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进一步掌握整十数乘多位数及多位数末尾有0的看着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看着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逐步提高计算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44+3 58+4 96+1 67+3 56+2 97+5 83+2 39+4 2.计算。 234 576 826 735 引出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把准备题中的234改成8234、2394,让学生尝试着用看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你是怎样算的? 3.练习。 4.再次尝试练习。 29503 6750 三、巩固练习。 1.书本中练习。 2.计算。 3.应用题练习。 四、作业 作业本P14 一个数乘两位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并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口算。 352 438 924 1258 425 826 738 627 258 502 (1) 学生口算。 (2) 观察计算过程,说说哪几个算式的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并分析两因数数字的特点。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 25( )=( ) 125( )=( ) 45( )=( ) 35( )=( ) 55( )=( ) 75( )=( ) (1) 学生自由说。 (2) 讨论哪种填法算起来最简便,最合理? 3.看横式,直接说出得数。 3527 2547 12583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9 求125与56相乘的积。 2.小组讨论:可以怎样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反馈。 4.试一试。 2524 4518 (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把不同方法板演出来。 (2) 引导学生讨论。 (3) 小结方法。 一想,二分,三算。 三、巩固练习。 1.把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 1512 2532 12548 152( ) 254( ) 1258( ) 引导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6 2516 12516 3512 2528 2518 12548 12572 3.课本中练习。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P15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对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便计算、看着横式直接计算、估算和笔算。 2.能正确地解答积减一个数等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练习要求,出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 7040 8030 5090 20040 12080 4720 4530 1370 23040 1804 2306 16050 三、重点训练。 1.直接写出答案。 (1)出示:1048 3708 (2)学生试算。 (3)指名说解题思路。 (4)完成书本中的练习。 2.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6514 2516 3.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12572 12562 (1) 学生试算。 (2) 说说各题的解题方法。 四、综合练习。 1.先估算,再笔算。 6896 3919 20137 21441 (1) 指名说说估算方法。 (2) 指名板演。 (3) 抽说估算思路。 2.计算。 43819 16768 (206+98)22 140(560-490) 300(1359) 9763-18426 3.应用题。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作业本P16 连乘应用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优选策略教学。 教学重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请学生说说学校的教学大楼有几层?每层有几间教室?数一数,我们教室有几张桌子?你是怎么数的? 2.学生反馈。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第层有多少张桌子?一共有几个教室?一共有几张桌子?) 4.教师指出:前两个问题非常简单,大家都能解决,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3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研讨新课。 1.针对上述几个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组织汇报交流。 2.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列综合算式,完成例题板书。 4.小结:求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答。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图书馆问题。 有8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每层放了40本? 2.提问:根据这些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五、作业 作业本P17 练习八(一)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连乘式题,并能正确地解答。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80 3540 1730 1470 1650 6720 9060 2140 2030 1280 2550 1560 2.出示:82157 3.练习课本第34页第2题。 二、应用题练习。 1.基本练习。 (1)一只蜻蜓一小时最多能吃蚊子840只。照这样计算,4只蜻蜓2小时最多能吃蚊子多少只? 独立完成后汇报。 (2)完成书本中第7题。 2.对比练习。 (1) 同学们种向日葵,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种45棵,四年级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四年级种了多少棵? (2) 同学们种向日葵,三年级每班种了45棵,四年级种有3个班,每班种的棵树是三年级的2倍。四年级种了多少棵? 3.辨析练习。 三、汇报收获。 四、作业 作业本P18 练习八(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比较熟练地正确解答叙述方法不一的各类连乘应用题。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基本练习。 1.花圃里有牡丹29盆,茉莉花的盆数是牡丹的5倍。茉莉花有多少盆?月季的盆数是茉莉花的12倍,月季有多少盆?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花圃里有梅花125株,桂花的株数是梅花的8倍,茶花的株数是桂花的3倍。花圃里有茶花多少株? 独立完成,说说思考过程。 三、变式练习。 四、综合练习。 出示条件: A桃树120株 B柳树的株数是桃树的2倍 C杨树的株数是桃树的3倍 D松树的株数是柳树的18倍 E柏树的株数是杨树的3倍 F杨树有5排,每排72株。 选择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五、作业 作业本P19 复习(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个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个数乘一位数、整十数,看着横式直接写出得数。 3.通过复习,巩固和深化本单元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复习要求,出示课题。 二、复习算理,巩固法则。 1.对以上各部分内容,你各有哪些了解? 2.学生分块反馈。 (1) 口算。 (2) 笔算。 (3) 求近似数、估算。 (4) 看着横式计算,独立完成复习第4题。 (5) 简便计算,独立完成复习第5题。 三、综合练习。 1. 15389 924436 142(573-558) 139(24+46) 2. 8236-( )=48 ( )+16524=4000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作业本P20 复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正确解答这些应用题。 2.结合应用题的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只列式不计算。 (1) 水果店运来24筐苹果,梨的筐数是苹果的5倍,运来梨有多少筐? (2) 小字本每页有150个格子,一本作业本有32页,一共有几个格子? (3) 红雷鞋厂上个月生产童鞋2980双,生产女鞋的双数是童鞋的3倍,生产女鞋多少双? 2.把题(2)的问题改为“5本小字本共有多少个格子?” 二、重点训练。 1.一台织布机一天能织布120米,15台织布机4天能织布多少米? (1) 审题。 (2) 列式计算。 (3)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4) 列综全算式。 2.独立完成11、12两题。 三、综合练习。 1.文具店有15包练习本,每包200本。卖给李村小学1400本,其余卖给王村小学。卖给王村小学多少本? 2.课本13、14、16题自由完成。 3.指导课本上的思考题。 四、作业本上的练习。 五、作业 作业本P21 第22课时 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1、学会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经历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并通过自己的感受得出最优的方法。 3、能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4、通过自己探索得出口算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自己探索出口算方法,并能与表内除法进行联系,使知识形成系统性。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 数数:10个10个数(生数)问:40数了几个10?60呢?… 20个20个数(生数)问:40数了几个20?80呢?… 40个40个数(生数)问:40数了几个40?120呢?240呢? 2、根据刚才的数数写出算式 40数了几个10?会列算式吗?(生讲师板:4010=4)40数了几个20呢?120数了几个40呢?240呢? (板书:4020=2 12040=3 24040=6) 二、 展开 (一)例1 1、独立探究:4010=4 是怎么算出来的?能用比较多的办法说来说说你的想法吗? 2、小组交流: 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看你的想法跟别的小朋友一样不一样? 3、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1) 4个十1个十=4 (2) 4个10是40,所以4010=4 (3) 4010把后面的0都去掉就变成了41=4 (4) 4乘10等于40?所以4010=4 (5) 也可能是用实物来说明的。 4、小结:小朋友真了不起,自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目,但是有这么多的方法,算时该选哪一种呢?为什么? 5、试一试:(1)4020呢?怎么算 生思考汇报 (2)抢答:师报答:如3010 6030等等。 (二)例2 1、选择一个算算:12040 24040 2、汇报:你是怎么算的?可有不同的想法。 3、小结揭题:例1与例2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不同:一种是整十数除整十数,一种是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相同:口算方法一样。 出示课题: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三、 巩固练习 1、算一算 31 63 355 639 3010 6030 35050 63090 独立做、个别汇报。 找一找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与表内除法进行联系,使知识形成系统。) 2、比赛练: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020 8040 36060 42070 9030 5010 21030 56080 3、书上第41页第3、4。集体做、校对 4、提高练:看谁写得多。 ( )□0=16 (1) 给1分钟写。 (2) 汇报 (3) 小结规律:怎么写能比较快并且能写比较多? 四、课堂小结 学习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想说?谈谈你是怎么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结果怎样?(说说你的学习感受与体会)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22页。 六、板书设计: 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4010=4 12040=3 (1) 4个十1个十=4 24040=6 (2) 个10是40,所以4010=4 (3) 4010把后面的0都去掉就变成了41=4 (4) 4乘10等于40?所以4010=4 124=3 41=4 第23课时 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口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3、会用口算方法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4、逐步形成认真、仔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进行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谁能举出例子 生报师板书: 8020 12030 (1) 自己算一算 (2) 个别说说口算方法(可能有不同的方法) (3) 同桌互说 2、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8010 42060 12040 90030 4020 30050 32080 66060 二、重点练习 1、对比练习(形成系统) 783 542 964 78030 54020 84070 (1) 集体练、个别汇报 (2) 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几百几十除整十数思考方法与表内除法一样。) 2、看卡片抢答:(学生自己选对手比赛) 722 7604 54030 4803 21030 5010 9030 36060 6020 8040 36060 35050 (师随意抽取卡片、生抢答) 三、综合练习 1、对比练 7803 5402 9604 8407 78030 54020 96040 84070 (1) 集体练、个别汇报 (2) 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被除数一样,除数下面的比上面的多了一个0;算法不一样) 2、把算式和得数用直线起来。 12060 7 18090 13 32080 2 91070 12 28040 4 60050 2 3、应用题练习 书上第5、6、7、8集体做、说说想法。 4、提高练习:根据第一个算式的结果,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123=4 15030=5 1203 1503 12030 153 12003 15003 243 453 36030 4503 (1) 集体做 (2) 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小结:喜欢上这节课吗?要想使练习课上的更有趣,你们来提提想法,怎么上比较好,说说你们的意见。 五、课堂作业:课堂作业第23页。 六、板书设计: 练习九 8020=4 12030=4 82=4 123=4 第24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1、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商的定位方法。 2、通过尝试、讨论得出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且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用个性化的语言说说计算方法,并通交流能达到比较完整,与以前学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进行联系与沟通。 4、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与商的定位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试商。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黄老师一个朋友家刚买了新房子,我想买些花送给她。我前几天去花店了解一下大盆的要40元,小盆的要20元,我打算花80元去买,你们来为老师当小参谋我该怎么买? 2、生发表意见。 (1)都买大盆的:8040=2 (2)都买小盆的:8020=4 (3)大的、小的都买:大的一盆、小的一盆。 3、师:刚才我们算的时候都是口算的,这样的题目能列竖式计算吗?请你们试试吧。 二、 展开 (一)例1 8040=2 1、算一算 2、小组交流:把你们的想法说给你们小组里的小朋友听。 3、全班交流: (1)展示作品: 把你们的作品贴到黑板上来。 (可能有不同的情况) (2)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说、我说、他说”就要开始了,请你们想好自己要问的问题。生问生答: 可能会问:为什么商2,2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4、试一试:8020=4 (二)例2 1、 我有100元都要买大盆的,能帮老师算算可以买几盆? 2、 学生尝试 3、 反馈:想一想做这样的题目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商该写几) 4、 讨论:像这样的题目该怎么试商呢? (三)试一试: 36570 21840 (四)小结揭题: (1)观察算式中数的特点给这节课取个题目:除数是十数的笔算除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除数是整十数的笔-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019 2020 年人教版三上 长方形 正方形 周长 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553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