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1.doc
《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1.doc(9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1 备课时间:2月19日 上课时间: 总计课时数:2 教学内容 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共几课时 2 主备 何宏斌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生字词意思。 3.朗读品味诗歌,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清诗歌层次。 难点:结合诗句,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教学 资源 教材开发: 用好插图。图上人物喜笑颜开、图上景色令人陶醉,还有看图者——作为读者的“我们”,看到这一情景的心境应该也是那么地美好和欢畅! 相关资料: 首先,植树造林为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原料和用品。如在吃的方面,有各种香甜鲜美的水果;有芳香四溢的茶叶;还有滋补身体的冬青树上的女贞子,鲜美可口、清肺平喘的银杏等珍贵药材。在用的方面,搞建筑,开采煤炭,交通运输,制造车辆、船舶、尺机,修建桥梁、码头,造纸等都需要木材。比如,修建1000平方米混合结构的房屋需要木材130立方米;开采1000吨煤,需要22立方米的坑木。在农业生产中,我们使用的大量农具也离不开木材。 其次,植树造林可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知道人每天吸入氧气,吸出二氧化碳,树正好相反,它的叶子在阳光照耀下不断进行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据统计,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49公斤氧气,足可供65个成年人呼吸用。由于森林具有遮荫避风、树木呼吸和蒸腾作用,因此有成片树林的地方冬暖夏凉,可以避暑疗养。树木能粘附空气中的尘埃而使空气清洁、新鲜。科学测试表明:一亩树林一个月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公斤,一年可吸收尘埃20吨~60吨。此外,,树木在呼吸过程中,产生大量特殊空气,能治疗一些疾病,对人体有良好作用,比如,桦树、杨树、桧树等能分泌出植物杂菌素,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原菌。道路两旁栽树可以降低噪音,多种多样的树型、花果和翠绿的枝叶可以美化环境,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理想化环境。 再次,植树造林能够使水土得到保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我国许多地方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黄河流域,由于土质松散,每到雨季,雨水冲刷,大量泥沙流入黄河,致使河水变浑,河床增高,给防洪防汛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而多植树,就可以控制水土的流失。因为树木有庞大的根系,这些根系像一只只巨手牢牢抓住了土壤。土壤中的水分,就被树根吸收畜存。据统计,一亩树林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要控制沙漠,最有效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因为“沙漠向人类进攻的主要武器是风和沙”,大量植树造林,就可以形成一道道防护林,减少风的速度和力量,固定沙丘,起到控制风沙的作用。 学生经验: 把四年级时学过的《走,我们去植树》、《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篇课文转化为实践活动。孩子们不缺乏环保意识,而是缺少行动。我们不妨让孩子们做起来,让其享受其中的快乐、真正从行动中感受懂得道理!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再结合校园或周围的花草树木去发现,并整理资料,开个讨论会,聊一聊植树的意义。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活动走向大自然去植树、去街道保护树木等等。我们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多渠道的。有时候,课堂上再深入的感悟,也没有课后做来的实际、有效! 预习 设计 1.把课文读3—5遍,做到正确、流利。 2.画出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结合课文内容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咆哮”、“裸露”、“荒山野岭”、“彩翼”、“枝繁叶茂”等。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在本子上概括一下。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情激趣(5分钟) 1.学生说出描写春天景象的成语、诗句。 (草长莺飞、百花争艳、春意融融……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15分钟) 1.学生读词语,读准字音。 2.交流部分词语意思。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 彩翼:彩色的翅膀。 荒山野岭:野外未经开垦的、荒凉的山岭。 枝繁叶茂:草木长得繁密茂盛。 3.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 4.课文主要写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 第三板块:理清层次(5分钟) 1.分组读首尾两个自然段,找出特点。 2.(首尾呼应) 3.(前面是向荒山野岭进军,后面是走遍青山碧岭。) 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四板块:品味第一自然段。(10分钟) 【学习单1】 1.自由读第一小节,想想哪句话是全诗的诗眼?它表达了少先队员怎样的决心? 2.想象向荒山野岭进军的画面,感受少先队员参加植树造林的豪情。 3.学习时间:4分钟。 1.学生自主学习。 2.“向荒山野岭进军,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全诗的诗眼。 这句话表达了少先队员要让荒山野岭变成青山碧岭的决心。 3.少先队员满怀激情,一边高唱歌曲,一边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五板块:课堂作业(4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一、二、三题。 第六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预习反馈、确定目标】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情激趣 1.冬天过去,春天就会到来。万物复苏的季节会令我们感到无比的惬意。你能用哪些成语、诗句来形容这一番春的景象呢? 2.阳春三月,是百花争艳的季节,当那贵如油的春雨淅淅沥沥地滋润着大地的时候,这更是一个植树造林、绿化地球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板书课题,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1.出示词语,指名读。 歌谣 茂密 寂寞 拥抱 咆哮 裸露 锨镐 煎熬 荒山野岭 枝繁叶茂 又蹦又跳 叽叽直叫 叮叮当当 2.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第三板块:理清层次 1.一二两组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发现了什么? 3.这是许多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不过,这首诗歌首尾不完全一样,你找到了什么不同点了吗? 4.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如果我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写这两个词,你们建议我分别用什么颜色,为什么? (讨论板书) 【活动导学、精讲点拨】 第四板块:品味第一自然段 1.教师观察学生学习,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读第一小节,想想哪句话是全诗的诗眼?它表达了少先队员怎样的决心? 3.少先队员去植树是那么欢欣喜悦,你能想象他们向荒山野岭进军的画面吗? 4.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小节。 【练习运用、迁移创新】 第五板块: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第一、二、三题。 第六板块:课后作业 ★ 照样子写词语: 叮叮当当—— 哗哗流淌—— 棵棵树苗—— ★★摘录10个描写春景的成语,3句描写春景的诗句。 作业 设计 ★ 照样子写词语: 叮叮当当—— 哗哗流淌—— 棵棵树苗—— ★★摘录10个描写春景的成语,3句描写春景的诗句。 “四习六步”课时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2月19日 上课时间: 总计课时数:3 教学内容 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共几课时 2 主备 何宏斌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教学 重难点 重点:1. 背诵课文。 2. 理解大自然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的变化中,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并把自己的环保意识落实到行动中。 教学 资源 相关材料: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 学生经验:许多学生已经有了植树的经历。 预习 设计 1.读熟课文,尝试背诵。 2.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植树造林的好处有哪些。 想象一下“荒山野岭“、“青山碧岭”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3.查找植树节的相关资料。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整体感知(5分钟) 1.学生想象画面: 一片光秃秃,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见有人行走,连一株树木也没有。 第二板块:学习三至七自然段(22分钟) 【学习单1】 1.自由读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先自己说,再在小组内交流。 2.用朗读把印象最深刻的场景表现出来。 3.学习时间:5分钟。 1.展示交流: (1)“煎熬”:比喻折磨。 学生角色换位,进行说话训练。 (2)转眼间,光秃秃的山岭,成了绿色的海洋,山岩也躲进了绿荫,再也不被烈日暴晒,群山到处郁郁葱葱。 (3)群山起伏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 学生读出荒山换绿颜的喜人景象。 (4)学生想象“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表现。 读出小动物们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 读一读“浑浊”——“碧波”,“咆哮”——“轻抚”两组词,说说感受。 2.学生齐读3至7小节。 3.学生背诵课文。 4.了解植树造林的作用还有哪些。 (固沙的“尖兵”、抗盐碱的“勇士”、大气的“清洁工”、净化污水的“能手”、噪声“消音器”、天气“预报员”……) 5.齐背三至七自然段。 第三板块:学习第二自然段(6分钟) 1.齐读第2自然段。 2.我仿佛来到了植树的现场,听到了锨镐叮叮当当的歌谣,清水哗哗作响的乐曲,看到了少先队员们有的挽起袖管,用力地挥动着铁镐,有的抱着小树苗来回穿梭,还有的拎着水桶忙着给树苗浇水……一派欢快的景象。 3.(同学们都干得热火朝天,个个都欢欣喜悦。) 4.学生读文。 第四板块: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6分钟) 1.转眼间,光秃秃的山岭,成了绿色的海洋,山岩也躲进了绿荫,再也不被烈日暴晒,群山到处郁郁葱葱。一阵风吹过,群山起伏,犹如阵阵海涛。小鸟又是搭窝又是筑巢;松鼠、小兔、小猴在绿色的大伞下,茂密的树丛中快乐地玩耍。山下的河水也不再浑浊了,碧绿碧绿的……秋天到了,山上的果园散发出阵阵清香,一派丰收的景象。 2.句子意思:“我们”走到哪儿,就要植树到哪儿,“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使原本荒芜的山岭变得翠绿一片,使野岭变得春光无限。 3.齐读课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复习反馈、确定目标】 第一板块:整体感知(5分钟) 1.上节课,我们找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 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那“青山碧岭”呢? 2.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呢? 【活动导学、精讲点拨】 第二板块:学习三至七自然段(22分钟) 1.导学 (1)“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裸露的山岩”看到孩子们来了,会怎么说? (2)“绿袍” 很快,山头就披上了“绿袍”,那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披上绿袍”的山头会怎么感谢孩子们呢? (3)“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4)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 (5)“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2.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3.有了绿意点缀后的地球家园又是那么神采奕奕,不仅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家园,也为小动物们提供了一个快乐的天堂。选择其中一段背诵。 4.植树绿化的作用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你还知道哪些? 5.看来,植树的作用还真多呀,我们的劳动能使大地披上绿装,能使小动物们在自己的田地里快乐地生活,内心就有了一种无法言语的喜悦。 齐背三——七自然段。 第三板块:学习第二自然段(5分钟)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读了这一节,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描绘植树劳动的欢快场面。 3.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呢? 4.指名读,范读,齐读。 第四板块: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荒山在我们手中变得那么美好,请你想象这美好的景象,说一段话,可以用上下列词语,要注意语言的条理性。 (枝繁叶茂、青山碧岭、茂密、树丛、搭窝筑巢、阵阵林涛、碧波荡漾) 2.你是怎么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话的? 3.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让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齐读课文。 【练习运用、迁移创新】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补充习题》四、五部分。 2.背诵课文。 3.荒山在我们手中变得那么美好,请你想象这美好的景象,写一段话,可以用上下列词语,要注意语言的条理性。 (枝繁叶茂、青山碧岭、茂密、树丛、搭窝筑巢、阵阵林涛、碧波荡漾) ★★搜集关于春天的诗歌、散文,自由阅读。 作业 设计 ★1.《补充习题》四、五部分。 2.背诵课文。 3.荒山在我们手中变得那么美好,请你想象这美好的景象,写一段话,可以用上下列词语,要注意语言的条理性。 (枝繁叶茂、青山碧岭、茂密、树丛、搭窝筑巢、阵阵林涛、碧波荡漾) ★★搜集关于春天的诗歌、散文,自由阅读。 附送: 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挂图。 3、学生日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从小学到中学语文一直是门很重要的功课,你知道为什么要学好语文呢?学好语文有什么意义? 2、要想学好语文是不是就是上好语文课,读好语文书呢?请你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平时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二、指导看图,了解、掌握学习语文的渠道。 1、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学习语文的途径,除了这些还可以有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我们一起来看图。 2、学生看图,思考:有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 3、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广播电视、电脑、参观、访问、图书、讨论…… 4、讨论:在这么多的渠道中你喜欢采用哪些形式去学习语文?为什么?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小结,通过看图,讨论交流我们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的渠道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请大家说说看本学期自己准备怎样学好语文? 三、总结。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希望大家说到做到,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的小主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质疑,明确修改的重要性。 1、(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二、指导如何修改作文。 1、过渡:我们都明白了修改的重要性,那到底如何修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2、讨论:一篇文章写好后,要修改些什么呢? 3、对,找出这些毛病后我们要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来修改符号,来修改也就是我们平时做修改病句所使用到的符号,只不过那是句子,现在将句子组合成文章。 4、回忆复习所学修改符号。 5、自学书上例文《小花猫》 6、汇报:这篇文章中修改了哪些部分?毛病在哪儿? 7、练习: ⑴实物投影显示两篇学生日记,边讲评边运用修改符号修改。 ⑵同桌互相批改一篇习作并交流。 ⑶实物投影显示修改后习作,集体评议。 8、讨论总结:如何修改作文? 三、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修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文章不厌百回改,期待着你们写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只拣儿童多处行 3.早 4.古诗两首 习作1 练习1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歌谣 绿袍 裸露 煎熬 寂寞 松鼠 叽叽 支撑 锨 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3、描红。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 “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 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五、朗读全诗: 1、 齐读。 2、尝试背诵。 板书: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2、暖流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兴奋 喜悦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 读课题,谈谈对暖流的理解。 2、 寒冬里的南开大学涌动着一股暖流,这股暖流从何而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组织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巡回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组织交流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组织开火车读。 (2)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 (4)读完后组织评议、正音。 4.组织再默读课文,思考: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件事。 5.组织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6.请大家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起因、经过、结果) (交谈前——交谈中——交谈后) 第一段:(1)江主席来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大家都很激动。 第二段:(2-6)江主席对年轻人关怀备至,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第三段:(7)同学们对江主席发自内心的敬佩。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全文生字,引导讨论:这么多生字中,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可以很快记住其中的哪几个? 2.指导用钢笔描红。 四、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设置疑问,导入课文 1、寒冬里的南开大学涌动着一股暖流,这股暖流从何而来? 2、 再读课文,划出你能感受到“暖流”的词句。 二、交流对话 品读感悟 1、 交流感受“暖流”的语句。 2、从这些划出的句子中,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想同学们致意。…和蔼……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水调歌头》 (练习朗读,感受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知识丰富。) 3、课文写了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但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4、齐读最后一节。想一想,王辉为什么会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 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敬佩之情。 三、总结全文。 1、想一想,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年轻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同学们看到本文《暖流》这个题目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是不是陷入了思索,在考虑这暖流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文章写的是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天津视察工作时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的事,题目不也可以取《江主席来到我们中间吗》? (见下面的“附”) 3、本文的那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拿来读一读。 四、作业设计: 1、把《滕王阁序》、《水调歌头》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这个人物的特点。 3、抄写下面的句子。 1)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板书设计: 暖流 兴奋 喜悦 平易近人 关心青年 热爱古典文学 3、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清课文脉络。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 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1、2两自然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件资料、及朗读课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三、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气息与儿童的旺盛生命力。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3、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多处就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4.早 学习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准备 三味书屋内陈室的挂图、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谈论“早” 1、 教师板书:早 2 、 设问:想到什么? 3、 揭示课题,齐读 4、 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 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 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 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 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 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 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2.着重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以及鲁迅先生事事早,时时早的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 选读课文,感悟“早” 1、 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 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四、 精读课文,品悟“早” 1、 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 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 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 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 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 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 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 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 学生汇报第六节: a、 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 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 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 交流、讨论。 f、 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 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 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 “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 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 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 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 自由练说,指名说。 4、 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板书设计 4.早 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 以花喻人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游园不值》。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 教学准备 图片、挂图及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 沾衣/欲湿//杏花雨, 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张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一、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二、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 (静) 画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 色:黄(绿)(黄) 习作1《二八月,看巧云》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多姿多彩。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 3、能按要求完成作业,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重点: 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顺序细致描写。 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连续观察春天的朝霞、晚霞,观察时注意填写好记录:形状、色彩、多云、少云、云厚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春天的晚霞更是美丽无比。我们如果能把这美景写下来,让别人一起分享,那该多好啊!有位小作者,她把二八月的巧云写得多姿多彩,美极了。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轻声读例文,想想:文章写了云在哪些方面的特点?作者在写云的造型时着重写了云哪些奇巧?分几种情况来写? 2、小结:作者详略有当,重点写了云的形状,分三种情况,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和变化。 三、结合习作要点,归纳写法: 1、写景的时候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 2、写作过程要按照一定顺序。 四、细读例文,明确写法: 1、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和奇巧的? 2、同桌交流 3、归纳总结:在云的造型上描写它形状的奇巧,而后分三种情况来写,每一处都抓住云的变化特点。 五、练习写景。 1、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内容。 2、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 3、同桌练说,相互交流提示。 4、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 3.学生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1、二八月 看巧云 形状-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019 2020 年苏教版五 年级 下册 春光 我们 双脚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5568472.html